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海口方言词汇探源(搞笑版)

发布时间:2016-10-03 栏目:专题 投稿:激昂的御姐

1.同年母(情人)

以前我也不知道海口人为何把情人称为同年母,后发帖请教,高手们的说法是,海口人喜欢找年龄较小的情人,与自己的孩子几乎同年,所以叫同年母。这个说法好像是准确的。其实不单是海口人,是男人大都有“恋女情结”,就是喜欢情人和自己女儿般大小,年轻稚嫩,心无城府,好聚好散。这方面杨老先生堪称楷模,前妻小杜是自己的学生,后来以82岁高龄迎娶28岁的小翁,老牛嫩草,成就一代佳话。不过不同的是,杨老是找老婆,我们的海口兄是找情人。不过话又说回来,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现在所讲的同年母已经没有年龄的界定了!

2.圣屎(炫耀)

圣,圣人,帝皇.屎,粪便.圣屎,皇帝(圣人)的粪便.海口话中炫耀为何称圣屎?说来还有一段故事.

相传有位海口兄北上捞世界,几经拼搏,官至所长--厕所的所.这天,乾隆下江南寻芳.吃多肚涨,急忙跑到海口兄的"领地"出恭.因走得匆忙身无分文且没带随护.海口兄公事公办,扯住乾隆不放.乾隆亮出黄裤衩,话中有话:我留下的那摊宝贝,够你风光几辈子了!海口兄大悟,跪拜叩谢.乾隆走后,海口兄取来土罐将乾隆的御赐装罐密封,然后辞职回乡.这天,海口兄在胭脂园宴客,请来达官贵胄佳丽名媛无数.席间称有御宝与大家共享.说着说着,拿出土罐,剥去蜡封,刹时满屋冲天臭气.看众人掩鼻喷唾,海口兄连忙解释:这可是无价之宝,圣上之屎呀!众人哄笑:你太爱圣屎了!

3.捞送(大陆人)

我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怎么称呼大陆人,我这辈以及我的长辈,称呼雷州人为海北尼冲(尼冲是什么意思我也不知道),称呼广州人为过海人,广东以外的国人统称捞送捞送的由来有三个版本。一是海口籍作家崽崽所写,捞送既老兄。以前很多大陆人来海南做生意或公干,海口人讲礼貌,以老兄称之。无奈国语不标准,老兄慢慢衍变成捞送。二是偶老爹讲的。解放初期,大军登陆海岛,称呼本地人为老乡。本地人不知道老乡何意,反正你叫我老乡我也叫你老乡。也是国语的原因,老乡变成捞送,慢慢地捞送就成了大陆人的别称。第三版本在官场颇为流行。说是有海口籍官员,有财力有资历有能力,工作有点子,拍马也到位,久当副手无法转正。他总结宦海沉浮仕途坎坷的原因,就是捞送力度不够。所以感叹:盗版的捞送怎比那正宗的捞送呀!

我觉得前两个版本还是不错,最后那版本比较牵强--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涉足官场,哪有不捞不送呢?

4.柑村(屁股)

早年金牛岭是个很大的果园,一望无际的柑树.这种柑果是海口的特产,叫盘柑,形似人的臀部.果园旁有个村子,就叫柑村.看管这片果园的村姑,天生丽质,宛如天仙.海口兄一次路过偶遇美女,茶饭不思,心生情愫.为获取芳心,他不论寒暑晴雨,每天都要去柑村见美女一面,借机搭讪.时尚的说法是泡妞,海口话叫拉鸡(去声).也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一番苦心,几经坎坷,终于得手.弟兄们给他总结归纳是:jiaojiao(经常)去柑村终于揽柑村.翻成国语就是经常去柑村抱得美人归.后来,海口人把屁股称为柑村,那人屁股很大,就说莫人莫柑村真大;生孩子,就说杭莫柑村掉出个肉;女人以身谋利,就说她要莫柑村bo(去声)吃!呵呵.

5.装醋(一起)

个人无聊,去和其他人一起,海口话称相凑.男女相凑注定生惹是非发生故事.男女成比例的时候,存在谁泡谁的问题;男女不成比例的时候,存在谁先泡的问题.处理不妥,催发醋意,萌生怨忿.相传有五男三女,青梅竹马,关系甚铁.随着年龄的增长,淑女怀春,君子好逑.其中一男好当老大,看在眼里端在碗里想在锅里,想把三女通吃.其他兄弟开始还是谦让,后来慢慢对他强烈不满.顾及多年哥们公开翻脸不雅,每每有意见有看法时,就往"老大"的杯"装"醋.久而久之,海口兄觉得装醋比相凑更加形象风趣,词意内涵更加准确外延更加拓展,就用装醋代替相凑.是呀,男女装醋(一起),总有人会吃醋的.正所谓用方言读)相好相好摁着撮,装醋装醋修(窝)里斗!

6、牛蓝趴(气球)

牛蓝趴就是国语中的牛懒蛋或牛卵泡,在海口话里怎么成了气球?相传海口兄的爷爷爷爷,那天正在埋头苦算打什么码(当然那时不叫彩票)。邻居的小孩牵个气球过来,问:老爷爷,这是什么呀?海口爷爷爷爷心不在焉,瞎编道:牛蓝趴。到了海口爷爷这辈,后人觉得把气球叫成牛蓝趴是以讹传讹,加之涉及性器官不雅,几经讨论要求更改。但海口兄的爷爷还是坚持己见,认为海口人在教育小孩方面存在误区,喜欢用吓唬的方式。如怕小孩坐别人的热板凳,就说坐别人热板凳屁股会长痔疮;怕小孩误吞蛋壳,就说吞了蛋壳拉尿拉不出;怕小孩偷看“青春”,就说看异性的私处会长鸡支(偷针眼)等等。海口爷爷爷爷虽然是无意生错,但留个教训留个典故警示后人,知道教育小孩无小事,要认真要用心也绝非坏事。所以至今海口话叫气球还是叫牛蓝趴。类似这样的笑话不胜枚举。如姐姐带妹妹去玩,见两狗交配。妹妹小无知,问:它们做甚?姐姐随口蒙妹妹,言:狗打架。后面跟着的男生窃笑。姐姐不快地对男生扮个鬼脸,男生乐了:怎么,想打架呀?

7.姨粑(糯米甜点)

中国男人是有小姨子情结的.北方有句俗语说得好,小姨子屁股有姐夫的一半.有首民歌更是露骨:带着你的嫁妆,领着你的妹妹,赶着马车来.那个妹妹就是小姨子.为什么男人会有小姨子情结?我看过篇文章,说泡小姨子是投资最低风险最小的买卖,说是自家人又没有血缘无乱伦之虞,朝夕相处容易感化容易得手.倘若不行,有碍于姐姐的面子,小姨子也不敢翻脸,进退皆可.在海口也有小姨子情结的产物,就是姨粑.那用糯米磨浆包馅料蒸熟的小吃,为什么不叫糯米粑或糯香糕,偏偏叫姨粑?说是早年海口兄开家点心铺,请小姨子帮忙打理.海口兄对小姨子垂涎已久,可惜每每努力总是竹蓝打水.这小姨子也是聪明人,识破姐夫的阴谋诡计后辞职不干去外地了!海口兄一时气短,就在做粑试粑的时候边吃边喊"凯阿姨仔莫粑,凯阿姨仔莫粑",意淫小姨子.因为海口俗话管做爱叫凯粑.再后来,海口兄在宣泄中来了灵感,发现商机,果断化悲痛为力量,把新出炉的小吃命名为姨粑,并申请专利注册商标及域名.为了使姨粑更女性化,海口兄还设计一款椰叶褶裙,围在姨粑腰上.从那以后,海口的大街小巷就多了样小吃--姨粑.不过爱吃姨粑的朋友请留意,正宗的海口姨粑是穿裙的,内县的姨粑则是裸体的!

8."洗屁股"(理发)

理发在海口方言中原为车毛剪毛和剃头,后改为做毛(做发型).因为做毛要分类收费,所以列出洗剪吹的单价.正好海口话洗剪吹和洗屁股谐音,海口兄们也乐意使用,慢慢就流行开来.其实海口兄们喜好用洗屁股(洗剪吹)有两层意思:一是追求广告效应.现在的广告词热衷似黄非黄,以荤取胜.如某广告请笑星曾志伟担纲领衔,画面是一女骚叫老公我痒.曾说痒你就挠呀.女的说挠也不管用呀.曾说那就用xxx胶囊.搞了半天原是卖药.同理,海口兄们也认为洗剪吹比理发做发广告效应强,洗屁股比洗剪吹的广告效应更强.二是改革开放带来很多新玩意,以前没有发廊现在有了,有的发廊服务拓展了,除了理发还有按摩,除了按摩还真有洗屁股的项目,只是搞不清谁是按摩师,谁给谁洗屁股罢了.所以用洗屁股(洗剪吹)代替剃头做毛,应该更加准确到位了!

9.奶德(奶茶)

奶茶应该是个好东西,相信喜欢奶茶的人肯定不少,影星刘若英或许更喜欢,因为她的绰号就叫奶茶.现在的海口方言中,奶茶称为奶德,为何?话说早年海口方言奶茶茶奶.这天,海口兄和一帮死党去茶楼吃老霸茶.甫经坐定,叫来服务员小妹,说先来茶奶,后再多士,遭小妹一顿臭骂.海口兄及弟兄们无端受辱,怒火中烧,喊来店老板问其原由.老板不敢怠慢,叫来小妹严斥细问,才知是误会一场---下边乡镇来的小妹,把"先来茶奶,后再多士"听成"先来掐奶,后再做事",以为海口兄蓄意调戏故发雌威.这件事对海口兄触动很大.他想,随着社会发展人才流动,从村镇到城市打工经商的人肯定越来越多.由于语言的差别,极易把茶奶听成掐奶而造成误会.为避免无谓的不快,增强社会和谐,海口兄从我做起,同时号召身边的人响应,把茶奶改称奶德.这其中的意思,除了为避免茶奶和掐奶混淆,引起不快与误会,影响心情和团结以外,还有专门针对男性特点的忠告:因为男人从出生到终老,都离不开吃奶,所以在吃奶的时候要讲点奶德,不是什么奶都能吃的.就这样,奶德取代茶奶奶茶一直沿用至今,有心的茶客不妨到老霸茶店探探,茶奶是不是都称之奶德.

范兄解释“奶德”的由来,“奶德”的起名维护了语言的道德环境,给人一种新的释义、新的联想、新的感受。这是一种有趣和有价值的诠释。

此外,本人也联想起有位老师傅另外的解释,不妨交流交流。

海口奶茶,叫“奶滴”(海口话“奶德”与“奶滴”同音)。

传统海口奶茶用的是炼奶,冲奶茶时,师傅用调羹将稠稠的炼奶分进茶杯,炼奶尾段的滴溜状态是“奶滴”命名的由来,这是颇为形象化的名词。其解释也具有一定道理。

说起“奶茶”我联想起当今餐饮市场两大主流类别:

西式奶茶——将红茶包放进茶壶,倒入开水,盖好壶盖;另一小壶盛有淡奶,

由喝茶人自己倒奶和放糖。不少酒店西餐厅之奶茶就是这种款式。

港式奶茶——将约三种左右的红茶叶(有的还加到五种。

例如:香港名导演张坚庭开的表哥茶餐厅的特制茶叶就有五种)

按一定比例混合成冲茶材料,倒入一个白色布袋中(俗称“丝袜”),

然后放入一个高茶壶,冲进滚烫的开水,接着用另外一个空茶壶来回倒腾,

茶色浓度和香气溢出时就可以出货,将浓茶倒入茶杯再加淡奶,由喝茶人

自己加糖。这就是自从改革开放之后,最先由香港传入珠江三角洲,后来

逐渐在全国许多地方落户的港式茶餐厅的招牌饮料。好的奶茶沒有苦澀味,

進入口中充滿香、甜、滑。

港式“奶滴”——如果大家旅游到香港,在茶餐厅想品尝加了炼奶的“奶滴”,

只要说“奶茶走糖”,侍应生就会立即明白你想要什么。

你如果说加炼奶,侍应生可能听不懂。炼奶港人说粤语叫作“结奶”。

淡奶叫做“花奶”。

以上是由“奶德”名词引发的一系列联想。

10、头神(苍蝇)

话说海口兄积德行善,被仙界授予荣誉神仙称号,借调上天主编海口神仙座次榜。海口兄知道海口人是喜欢拜神的,但在念祭拜词时,神仙们座次有点混乱。最早还按级别排坐,玉帝第一,然后王母、东南西北诸神随后。慢慢地信徒们觉得玉帝是老大,不可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有求无应的概率多。王母娘娘心思停留在蟠桃宴上,拜她等于没拜。海口兄经过反复调研出国考察,在链接历史尊重民俗的基础上潜心攻关,《海口神仙座次方案》终于面世。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苍蝇竟然名列首位,排在第二的是阿霸阿嫲(爷爷奶奶),随后就不按照座次而约定俗成按实际,生意仔拜赵公,社会仔拜关公,大龄男女拜月老,鼻子小的拜成龙了。方案听证阶段,大家一致认为:百事孝为大,百行孝为先,百情孝为重,百善孝为最。应该把阿霸阿嫲列为首位神仙才对。苍蝇无才无德焉敢号称头神?海口兄提示大家,准备祭拜供品时,什么东西捷足先登?什么东西先品先尝?大家异口同声说,苍蝇呀!海口兄说尽管苍蝇长相丑陋行为肮脏,不争的事实是,苍蝇是不是神仙的神仙,供品它第一个饱览品尝,不就是相当于第一个接受祭品的吗?既然供品是孝敬神仙的,第一个享受供品的,不就是头神吗?大伙想想感觉牵强但也是事实,只好无奈默认通过。从那以后,苍蝇在海口话里就叫头神啦!

(1)牛爹——舅舅。在过去岁月,人們有时故意学不懂说普通话的人,

有意把“舅舅”用普通话音译直接读成“牛带”。

例如:这个玩具是牛带送给我的。

(2)嘎随——屁股。不少人开玩笑时,喜欢用普通话把屁股读成“剪村”。

例如:他的剪村很大。听不懂的人,一头雾水。

(3)爬上——抓痒。据说,曾经有个说普通话“半桶水”的人因皮肤瘙痒去看医生。

医生是北方人,以普通话问诊。问他哪里不舒服?他用普通话答道:

“我的全身很上,晚上实在睡不了,一上我就爬,但我越爬就越上,

它越上我就越爬,结果到处都上……”。北方医生愣了。

如果再加上说:“我最上的地方是剪村”。那医生更傻了!

现在海南话中的流行语“凯”,源于陵水县方言。“凯”的意思就是吃或食。

海口、琼山、文昌等地的人都说“吃饭”,而陵水人却说“凯饭”。

因为“凯”音较为独特,所以引起人们的好奇与兴趣,逐渐被广为流传。“凯粑”终成为当今海南话的流行俚语。

在陵水吊罗当知青的时候,常听陵水人把粮食局说成“粮凯局”,每每忍俊不禁。后来,也听过把粮票说成“凯票”之读法。陵水人说“深”字,与其它市县的人读音完全不同,读成普通话的“顺”(拼音第一声)。而“浸”字也标新立异读成普通话的“准”(拼音第二声)。

如果要说“浸到下面很深、很深”,海南话常说:“浸落下面吶咕、吶咕深”。

陵水话却说:“准落下面顺、顺、顺。”

我认为,通过方言差异比较,除了具有一定的娱乐性之外,还能增加对有关方言之了解。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人的生活离不开语言。当代社会,不同区域的人交往频繁,各自母语方言互为影响,许多词汇既有相同又有差异。而有些差异仅仅在簡單的词序上的不同。

例如:台湾的便当,香港叫饭盒,大陆叫盒饭。究竟“饭盒”与“盒饭”哪个符合词法逻辑?当然是“盒饭”較為正确。因为“饭盒”起码有两种意思。但对于即使不合词法邏輯的词汇,只要在相关地区已经通用较长历史,被大众所普遍认同和理解,就能名正言顺地成为“对的语言”。再如:大陆人所说的“大熊猫”,台湾人叫“大猫熊”。我们不能说台湾人称“大猫熊”不對,也不能说大陆人说“大熊猫”不妥。

海口人说“饼干”,万宁人却说“干饼”。

海口人说“咸鱼”,万宁人却说“鱼咸”。

海口人说“兰姐”、“辉哥”,文昌人却说“姐兰”、“哥辉”。

这种有趣的倒装说法,应该还有不少。

网友们如果想到新的例子或其它有趣的联想,也请谈谈新的发现。

这话题很有意思,在笑中增长知识。

随便再举个几个海口方言例子:“倒癫”“捣神”--------(神经病)

“倒神倒哒”--------------(神神经经)

“破袋”--------------------(伯父)

“希不喽晃”--------------(统统)

“嘎及嘎呃”--------------(不正常、接近神经)

“隆咚”--------------------(很多,一大堆)

县市方言:“番豆”“罗地”-----------------------------------(文昌话:花生、点心)

“半叽咕”“精不了”-----------------------------(半吊子、半痴、脑有问题)

“捞升”-----------------------------------------------(万宁话:花生)

另有一则著名的琼海话顺口溜:两个小孩打架,从街头打到街尾,打得皮破破,打得血流流。(因为语音难注,所以只有懂琼海话的人才能领略其中乐趣了)

以上举例说不出其“源”(个别是外来语),仅做补充笑料而已。

老地--老公的弟弟

牛强--老婆的弟弟

三十年前俺还没结婚,总也搞不清楚,常把自己的弟弟说成--瓦麽老地,而成海南同学的笑话......

有关“多士”的联想

海口话说“多士”,无论“讲者无意,听者有心”或者“讲者有意,听着有心”,加上“茶奶”与“揸奶”同音连带作用,都会带来误会,或者搞笑之效果。

多士”探源,来自英语toast,意为烤面包片。常为西餐厅或者茶餐厅之最基本食品。由于制作简单快速,也普及到了許多不拘一格的食肆,以至众多家庭。

常见的“多士”款式主要有四种:

奶油多士——涂上薄薄的一层牛油和炼奶的多士

花生酱多士——涂上花生酱的多士。如果加上炼奶,就可以变成“奶酱多”。港澳地区、珠江三角州

一带不少餐厅的食谱会写成“奶丈多”,源自粤语“酱”与“丈”同音。

果酱多士——涂上果子酱(jam)的多士。味道酸甜,帶有一丝果子的清香。

西多士——全名“法兰西多士”(francetoast),源自法国,为当今大陆许多食肆流行的西式

食品。它并不是烤面包片,而是特制的炸面包片。用两块面包片,中间搽上牛油或

花生酱将其粘合,然后放到搅拌好的黄色鸡蛋液中稍浸,接着放进油锅微炸成金黄

色,就可以大功告成。许多餐厅上碟之后会加上一小块牛油。当食客吃的时候自己

倒糖浆或炼奶,以刀叉切割成小方块,送进嘴里。

多士”——可以逆向联想起“士多”,这也是常见的外来语。其源自store词语,

意为:货栈、储存室、小杂货店等等。

牛哎*道理—歪道理。

*牛哎(用海南話讀)是架在牛脖子上拉犁的彎木條。

插手仔——扒手;

盘钱仔——奢赌如命的人;

怒啊(国语连读)仔——烂仔;

鸡嘎仔——小公鸡或爱泡妞的人;

充戏仔——生意人;

嘎多包——很肮脏的人;

石不——肥皂(外来语soap);

磁孤度——螺丝批(外来语);

沥涝——指不正经;

嘎啦——吵闹;

冲脚——老生(戏角名称);

七因老——7层楼(华侨大厦);

插仔魔溜——小偷小摸;

相关推荐:

主人设宴常识

苗族节日 苗族除恶节的由来

苏州古桥欣赏

宁夏话考究 宁夏方言之中卫方言(二)

刘金山是铁道游击队大队长“刘洪”的原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