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东北二人转-东北方言-东北话

发布时间:2016-10-12 栏目:专题 投稿:温婉的八宝粥

二人转这个名字最早见于伪满洲国康德二年(1934年)四月二十七日《泰东日报》第七版“……本城(阿城)三道街某茶馆,迩来未识由某乡邀来演二人转者,一起数人,即乡间蹦蹦,美其名曰‘莲花落’,每日装扮各种角色,表演唱曲……”

1953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大会上,东北代表团的二人转节目正式参加演出,从而二人转这个名字首次得到全国文艺界的承认,并叫得越来越响.

二人转植根于民间文化,表演台词具有浓厚的乡村特色,俗,色,酸是其最大特点,由名演员赵本山净化为绿色版本之后始得以上台面.由赵本山先生在2000年提出,并以《刘老根大舞台》为基地发扬光大。有人对此表示赞赏,也有人认为其失去了田间地头二人转的乡土味道。

二人转是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吸取了河北的莲花落,并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场等演变而成。

二人转自草创至今,大约有近300年的历史,艺人师承关系可上溯到清朝嘉庆末年。

二人转在历史曾形成东、西、南、北四个流派

东路以吉林市为重点,舞彩棒,有武打成分。

西路以辽宁黑山县为重点,受河北莲花影响较多,讲究板头。

南路以辽宁营口市为重点,受大秧歌影响较大,歌舞并重。

北路以黑龙江北大荒为重点,受当地民歌影响,唱腔优美。

曾有“南靠浪,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要棒”的谚语。后来各流派取长补短,互相融洽,形成了今天的二人转二人转的根,扎在东北农民的心里。有的农民说“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今天,不但在东北的广大农村和城镇中流传着,在河北、内蒙的部分地区,也有二人转的演出活动。

东北,有一种不耐烦,叫滚犊子;在东北,有一种傻,叫虎了吧唧;

东北,有一种脑残,叫山炮;在东北,有一种可能,叫备不住;

东北,有一种不可能,叫够呛;在东北,有一种另类,叫隔路;

东北,有一种脏,叫埋汰;在东北,有一种闲侃,叫扯犊子;

东北,有一种聊天,叫唠嗑;在东北,有一种开始,叫原先;

东北,有一种不着急,叫赶趟;在东北,有一种唠叨,叫磨叽;

东北,有一种错误,叫岔劈;在东北,有一种显摆,叫得瑟;

东北,有一种舒服,叫得劲;在东北,有一种能耐,叫尿性;

东北,有一种口吃,叫磕巴;在东北,有一种费劲,叫吭哧瘪肚;

东北,有一种角落,叫旮旯;在东北,有一种地方,叫那嘎达;

东北,有一种农村,叫屯子;在东北,有一种挑逗,叫撩哧;

东北,有一种坚强,叫皮实;在东北,有一种赶紧,叫沙楞的;

东北,有一种寻找,叫撒摸;在东北,有一种口水,叫哈喇子。

相关推荐:

行日月前救兵戈难摩利支天诸神众

故宫秘闻 | 建故宫时为何要在天安门树立华表?

蒙古族姓氏录

朱批透露出雍正猝死之谜的真凶!

穷苦出身的张作霖,利用30年时间,成为拥兵40万的东北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