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山寨歌会:白马藏人的文化图腾

发布时间:2016-10-24 栏目:专题 投稿:羞涩的飞机

平武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东缘地带、涪江的上游地区,是绵阳市辖境内最北端的一个县,是我国34个有大熊猫的县中拥有大熊猫种群最大、数量最多的县。

早在4000多年前,就已经有大批先人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平武县建县已经2000多年了,在古代一直是边关要塞,现在仍为陕西、甘肃、四川三省的交汇处,是九寨沟、黄龙寺的门户。

平武县东北的深山里,住着另一支古老而能歌善舞的民族白马藏族

白马藏族又称白马人,分散后仍在川甘交界的平武、南坪、文县一带,总人口三干四百多人。这是一支具有独特语言、服饰和信仰的民族。特别是居住生活在平武境内的白马地区的白马人,保留着独特而浓郁的少数民族传统习俗和民族风情。

白马藏人

在四川省平武县西北部的白马、木座、木皮、黄羊关和甘肃文县一带的部分藏族乡镇里,至今居住着一支古老的民族他们的服饰十分独特。不论男女,头上都戴一顶盘形、圆顶、荷叶边、由羊毛压模后制成的白色毡帽,并在帽顶侧面插上一只或几只白色雄鸡的尾羽作饰物。当地人习惯上叫他们白马藏族(也有部分专家学者认为是氐族,系古代白马氏的后裔)。

文县文化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白马人不论男女都穿着中间开缝的白色麻布长袍和白色麻布长裤,脚蹬皮靴,腰缠腰带。妇女喜欢在胸前挂鱼骨牌抹胸,腰间缠古铜钱币为饰。和我国西部地区很多少数民族一样,白马藏族也是一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他们认识藏文,其语言与藏语相近但却不相同,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白马藏族不信佛教而信奉自然神,其中最崇信的是称为“叶西纳蒙”(意即“白马老爷”)的一座神山,最重要的宗教活动是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的跳“曹盖”。

白马藏族住房为“杉板房”,依山而建,屋顶呈“人”字形,上盖青瓦,房屋均为三层,下层圈养牛、羊、猪、鸡等畜禽,中层住人,上层堆放粮食和作祭祀场所。白马藏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声调、舞姿均有突出的民族特色。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有专家认为:民族文化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对于白马人而言,独特的民族风俗和多元的歌舞元素构成了白马藏族一部鲜活的发展史。

据资料记载,白马人居住在高寒河谷地带,房屋沿山而建,木板木楼,一寨一村。解放初,整个白马藏人不足两千,尚处在刀耕火种男耕女织的原始自然的农耕社会,其农业以种植青稞、荞麦、土豆、玉米为主,兼以畜牧、狩猎;妇女种麻纺线,攒毡织布。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白马人对自然的崇拜,对山川的顶礼,也造就他们勤劳勇敢的性格,孕育了白马人原始、古朴的民族民间文化

文县文化局研究人员介绍,白马藏人能歌善舞,他们传统的文化活动在汉区的春节期间举行。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新文化的传入,白马藏人有了自己的民族节日。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四川省平武县文化部门因势利导,在尊重民族习惯、顺应民族愿望的前提下,依靠藏区的党、政领导和村、寨文艺积极分子,从1982年开始,在每年清明节期间举行一届“山寨歌会”,并逐渐形成了白马藏人约定俗成的民间节日

文县文化局工作人员介绍,1982年在四川平武县举办的首届山寨歌会上,来自平武县、南坪县和甘肃省文县白马藏人身着节日服装,带着乐器和道具汇集到承办乡的大坝子,围起大圆圈,唱起传统的酒歌、劳动歌、爱情歌,跳起古老的圈圈舞、猫猫舞、曹盖舞。男女老幼聚集在村寨上,唱起热情的“酒歌”欢迎观光的客人,跳起欢乐的舞蹈,展现民族的风貌。入夜后燃起熊熊的篝火,当地白马人与游客手拉手,跳起“圈圈舞”,歌声此起彼伏,山寨彻夜不眠。

载歌载舞,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

辛勤的劳动,简朴的生活之余,产生了白马人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歌舞。

文县文化局研究人员介绍,白马人的歌舞源于他们的劳动、生活,表达了他们自然的崇拜,对劳动的赞美,对美的事物追求的执著情感。他们有表现团聚欢乐的“圈圈舞”;表现男女爱情嬉戏的“猫猫舞”;表现驱恶避邪,祈求平安的“曹盖舞”;表现庆贺、迎送、友谊的“酒歌”,以及内容丰富的大量民歌、山歌。

每逢节假、岁末,白马人为婚丧嫁娶,丰收喜庆,都要聚于寨中,或饮或餐,载歌载舞,通宵达旦。

有研究者认为,白马人崇拜自然,敬奉山神,历史上长期处于封闭落后的生产状态,这是白马文化保留了原始、古朴特色的客观因素。

白马藏人能歌善舞,其宗教、文化和民俗活动总是以歌舞为载体,“无时不歌,无处不舞”是白马藏人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白马藏人民族文化活动在汉区春节期间举行,内容和形式却与汉族春节大相径庭。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白马藏人的市场经济意识不断增强。平武山寨歌会已不再是单纯的民族文化活动了,它成了民族经济交流、技术协作、商品贸易的盛会。县、区经济部门和其他客商来到山寨收购农副土特产品,销售生产、生活用品,转让技术,洽谈贸易,拓宽了歌会的内涵,有力地促进了白马藏区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

“绉舞”

有研究者认为,白马人是古氐族的遗后。其歌舞中有很多属于原始氐族文化的元素。

“绉舞”(白马藏人面具舞)是白马藏族祭祀和喜庆节日跳的一种神秘惊心的面具舞。大约形成于公元十六世纪前,盛行于清朝和民国年间。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的一些山寨。临近的甘肃省文县和绵阳市平武县境内也有少量分布。

根据有关研究者的调查,白马藏族系氐、羌、藏族人的后裔,兼有氐、羌、藏三个民族的血统,有类似于藏语又不完全等同于藏语的语言(他们自己称为白马语,却没有文字作为有力的证据),并且信奉万物有灵(这点很象藏族苯波教的原始信仰,也有学者认为白马人信的就是苯波教,白马人就是藏族的一个分支)。

据史料记载,每年的正月(很奇怪,是农历的正月,而不是藏历),白马藏族人都要举行祭祀自然诸神的活动,其中“绉”的祭祀仪式尤为重要。此外,在喜庆节日时,白马藏族也跳“绉舞”。据研究人员介绍,“绉舞”的舞步大致分为“跃绉”、“甘绉”、“措绉”等三大类42种舞步跳法。

文县文化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跳“绉舞”时,必须带特制的面具面具分为两类,一类是动物面具,主要有凤凰、狮、虎等。据说以前有一百多种,流传下来的有三、四十种,目前各乡山寨跳“绉”常用的不超过13种。另一类是鬼神类,两种共四个面具,样式可以不一,但名字却完全一致,它们是虎星宿“酬盖”(或曹格)和他的妻子“酬孟”(或曹姆),二者一起出场,汉族人见其面形恐怖,称之为“大鬼”。

火把节

火把节是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尤其是在彝族中,火把节不仅盛况空前,而且被视为新年的开始。白马藏族与彝族、羌族等民族相处一地,因此其节日文化中的火把节独具一格,被视为藏族年节中的重要一支。在每年正月十五晚上,白马山寨里的男女老少排着火把的长龙,一路高呼着,弯弯曲曲地穿过山寨,走遍田野地角,他们要用火把驱除邪气,祈求吉祥和幸福。在白马山寨,点燃第一支火把很有讲究,要依照农历年号属相,推举最年长的阿尼(爷爷——白马藏语)承担。

届时,老阿尼最先点燃火把,紧跟着,众人一边跑,一边高喊着:“喔一把”。若是两寨相邻,两队火把往往向中间靠拢,并行揉杂,然后旋成一圈儿,人们就在中间载歌载舞,欢呼雀跃。

相关推荐:

依然白雪阳春

刘海粟遗产案:8年诉讼背后的豪门恩怨

“西俄布”有什么仪式?大凉山彝族的宗教祈福节

佛教音乐介绍

壁画上会跳舞的黄鹤 关于黄鹤楼的美丽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