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仫佬族婚嫁

发布时间:2016-11-01 栏目:专题 投稿:坚定的歌曲

佬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土著民族。“仫佬”一词在民族语中就是“母亲”的意思,绝大多数仫佬族人居住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县城附近(东门、四把、下里、桥头等乡镇),其余散居在柳城、宜州、忻城等县市。旧时的仫佬族婚姻多为家长包办,也有些是在“走坡”时相识、相交、相恋成亲的,但都需要双方父母的同意,请媒人引线,才能结合。婚后女方有一段时间“不落夫家”的习俗,待生育后才正式落夫家。

在仫佬族,一般是“同冬不婚”的,即同一个“冬”内的男女青年不能相互通婚,有禁止近亲成亲的传统。仫佬婚俗不仅局限于本民族(同姓),还可以与周围的壮汉苗瑶侗等民族通姻,这在当地具有悠久的历史。下里社区有块仫佬人谢忠贤的墓碑,有其父娶壮家韦氏之女为妻的记载,距今已有500年历史。至于与汉人通婚的在仫佬族五大姓(吴罗银谢莫)族谱中反映的年代就更早了。据四把镇大梧村87岁的仫佬族老人吴开庭介绍,旧时佬族婚嫁特别热闹、隆重,一般要经过说亲、合命、相亲、看屋、会亲、过礼、开剪、迎亲、拦门、发亲、进门、拜堂、闹堂、回门等十四个程序,体现了仫佬族丰富的民俗文化。

说亲是仫佬族婚嫁的第一步。旧时,仫佬族婚姻多为父母包办,如男方中意女方后,便请媒人前往女方家中说亲。如果女方父母同意结这门亲事,便把她的“生辰八字”写在红纸上交给媒人带给男家。男方父母便请人推算,如果生辰相生,则初步确定下这门亲事。

定亲是男方女方确定婚事后,割上两斤猪肉,用红纸系好绳子送到女家作为“暖婚”。随后请媒人与双方商定婚期,男方带上八斤猪肉、一对阉鸡、两壶酒、50元钱给女方缝制新衣。有的地方订婚前20天,将全部财礼银送去女家,称为“过礼”,这样算是完成了订婚的手续。订婚后,选择黄道吉日作为婚日,正式请酒接亲

接亲那天,男方家要组成迎亲队,请来一名押礼公、一名人姑(10岁左右的小女孩)、一名茶童、一名红娘,这些人必须父母双全,寓意好事成双。接亲队伍到达女方家门前,女方家早早在村口用竹竿进行“拦门”对歌、休息、喝茶,红娘唱“拆门歌”,经过几番对唱,才放迎亲队伍进村。当天,女家设酒宴款待接亲客,并请房族、姻亲、送亲客前来作陪。酒宴后,女家挑选男女二位青年歌手,陪伴接亲客的男女二位歌手开设两处“歌堂”,聚集村中的青年男女作陪,男客女陪,女客男陪,一唱一和,直至天明。歌词的内容丰富多彩,主要的是互相奉承歌、古条歌(即故事歌)、相互诘难的盘歌。第二天,吃过早饭、祀祖后新娘的送亲队伍开始出发,一路上浩浩荡荡,遇上过桥、岔口、隘口都要向路旁撒一些米,寓意新娘不忘家,日后带子回家时不会迷路。

闹堂是仫佬族婚嫁中最独特的一面,迎亲当晚夫妻不能同房。新娘进洞房后,洞房里不铺床,只摆一张方桌,几张条凳,新郎请来的歌手与新娘的伴娘们在堂屋开起歌台,引来好多人围坐,一唱一和,直至天明。当晚,整个村子非常热闹,家家户户都有人来祝贺,有的是来看新娘的,有的年轻人是来寻找意中人的,晚上对歌累了还可以美美地吃上夜宵。第二天清晨,吃过早饭后,新娘即随同送嫁队伍回娘家。待到二月春社日,男方才派人来迎接新媳妇回来住上几天。此后,逢年过节,或者是农忙时节,男方家中人手不够,新媳妇又回来帮忙,再住上几天,直至有身孕后,才长住夫家。这种婚嫁习俗被称为“走媳妇路”。在当地广为流传这样的一句顺口溜:“家乡婚事礼最乖,洞房花烛不需排;晚上进门清早去,明年吃社我再来。”

如今的仫佬族婚嫁习俗和内容已经发生了不少的变化,与时代同步。主要是男方中意女方后,双方父母直接商量婚事,男方女方一定的彩礼钱,作为养育费。另外,男女双方还要择日请酒,进行登记等。

相关推荐:

重振戏剧评论的雄风

2016年4月生子吉日一览_万年历

苏州虎丘古墓群跨越了几个朝代?苏州虎丘古墓群历史

俄罗斯族的传统服装与服饰 俄罗斯族穿什么衣服

莫月鼎对道教发展有什么影响?莫月鼎生平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