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普洱哈尼族卡多人的“牧米梭”

发布时间:2016-11-02 栏目:专题 投稿:结实的棒棒糖

哈尼族自古以来就有举行隆重仪式祭奠、悼念并送别已过世亲人之灵“归宗”(即:牧米梭)的习俗。分布在普洱县梅子乡的卡多人至今仍完整保留着这一传统习俗。

哈尼语“牧米”即祖宗在处,亦即“地府”,“梭”即“送”。合起来为“送到地府去”之意。这里指的不是送遗体安葬,而是送“灵魂”归宗。类似于佛教、道教的“超度”。

牧米梭”的含义:哈尼人认为,人活着在阳间生活,死后却到阴间生活,并且灵魂是永生的。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祖宗在阴间,后辈人要将过世的前辈人一代接一代地送到“牧米”去,交给在那里的最近一代的长老。若不是这样正式地送进去,亡灵就不会被祖宗接纳,就成为“孤魂野鬼”,就好比是没有户口的人,就在野外给别人看猪看牛过日子,吃不饱、穿不暖。所以,“牧米梭”是后辈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天经地义的事,也是最能体现后辈儿孙孝心的活动。

牧米梭”的基本方法和程序是:

在堂屋心设灵堂,院场上空搭期棚子,请两位“牧伾”,一个为“伾摸”(正的),一个为“伾些”(副的),念(唱)经三天。同时,还要请一对“号匠”(唢呐、大号手),一直配合“牧伾”吹奏相应的调子。所有较亲的亲戚都要拉着羊、挑着粑粑等祭品吹着号来上祭。全寨人及远处的亲朋好友都要来做客。“牧伾”要念二十堂的经,每堂的名称和内容是:

第一堂:“直酷伾酷”。即由率先出马的“伾些”(念经)请“伾摸”进门,接着又由“伾摸”(念经)请天上的祖师父——“朱录伾摸”和“达以直摸”。

第二堂:“啊ηa偷”。(经文意思)即撵一种鸟,一直撵,直到把它用箭射下,然后用鸟头作“拷布”(牧伾念经时用的类似于“木鱼”一样的东西),用鸟翅膀来作“垫板”(拷拷布用的木板)。念毕此堂,牧伾随即就做一个“拷布”(实际是用竹子筒做)和一块“垫板”(实际就是一小块木板)。此后,牧伾念经时一直不时地将“拷布”稍用力地拷在垫板上以降服亡灵,直用到结束,这样亡灵才会听从牧伾的安排。

第三堂:“世比诺比”,(经文意思)即寻找死者,(经文反映)要经过很多周折,最终在某地找到尸体。

第四堂:“齐铺”,(经文意思)即将亡灵唤醒,告诉他今日将他“送归宗”。

第五堂:“差独无系汝”。(经文意思)念死者从母亲孕育他到他死的整个过程(主要的是说艰辛的方面),另外还要念到他的出生地去找到他的衣胞和脐带。

第六堂:“阿支支皮”,(经文意思)即敬奉(亡灵的)舅舅哈尼族以舅舅为大,必须特别尊敬舅舅,这一天,要特别的礼仪向舅舅敬奉。否则,舅舅有权强占后面将要给外甥的礼物。

第七堂:“吉牧笔”。(经文意思)即送牲畜给亡灵(一般是牛和猪),让他到阴间使用。念毕,即要真的杀牛或猪给亡灵

第八堂:“酷直”。(经文意思)即把所有帮忙的、送行的人叫到位。

第九堂:“胡斗作”,(经文意思)即请饭。念毕,随即献上饭,所有上祭的也按顺序跟在主人家后面依次敬献。主人家后面是外家,然后是孝女,其他的就可随意了。

第十堂:“阿贤则”,(经文意思)即洗澡。这一堂别具浪漫情调,要到寨子附近的江或河或箐边摆起洗澡的场面,所有会吹树叶的人都吹起来,唢呐齐鸣。时而震天的号声回荡河谷,时而深情的叶子声悠悠飘渺。牧伾的念词却是一直顺河走呀走,找呀找,看了很多潭都不合适,总是有各种动物在洗。直到很远很远的一处有九条河岔拢的地方,那才是真正的洗澡处,亡灵生前的所有情人都来倍着洗,并且互相帮忙。此堂需要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历史上办得特别隆重的是把这堂就延长为一天时间。

第十一堂:“皮坡”,(经文意思)即审查亡灵超生为何物,在堂屋心支上一碗净水碗,碗中央放进一瓣青菜花瓣。所有孝子围跪在周围。当牧伾审到该物时,你可看到净水碗中央的花瓣按牧伾的指令打起翻身后游到碗边。游向哪个,还意味着赐福给哪个。

第十二堂:“贴咧农”,(经文意思)即赶街。买该买的东西。

第十三堂:“故越扎”,(经文意思)即请睡。

第十四堂:“故土”,(经文意思)即请起床,包括穿衣打扮。

第十五堂:“胡故作”,(经文意思)即请饭。

第十六堂:“牧米多”,(经文意思)即出门上路(往牧米)。这一堂是整台事的核心部分。在家旁边找块稍平坦宽敞的地方摆起送行的队列场面,顺序是:①背黄金的大儿子;②背粮食的大儿媳;③所有孝子;④拉牛拉猪的姑爷(要把牛和猪的头、脚、皮子完整的连在一起,摊开在地上,拴上绳索由姑爷牵着);⑤号队;⑥牧伾。虽然场面上只摆这些,但在牧伾的唱词中却包含所有参加这台事的各类人,就这样,送行队伍是浩浩荡荡的,牧伾念所走路线的地名,相隔一定距离念一个,就这样一直念到“牧米”去,从起身到目的地需4个小时的时间。

第十七堂:“路咕凑”(经文意思)即寻找祖宗门户(住所)。

第十八堂:“交殿”,(经文意思)即将亡灵交接给祖宗

第十九堂:“啊货酷”,(经文意思)即把送行队伍的魂叫回来。

第二十堂:“度作喉”,(经文意思)即把一切凶神恶煞打扫出去。

牧伾念经的间歇处,由妇女们唱哭丧调,以诉衷肠,此起彼伏。

整个活动在3天中的分配是:第一天下午牧伾和号匠“正帮”(主人家请的两个号匠叫正帮)进门开堂,牧伾完成若干堂;第二天以“上祭”为中心,完成若干堂。晚上举行跳笙和扭羊旋(一种舞蹈),意为陪亡灵玩耍;第三天以“牧米多”为中心,念第14堂以后直到结束。历史上,也有办4天的,那是将第10堂“阿贤则”玩作一天,现在已经没有办得那么隆重的。

每堂所需的时间也不相同,从半个来小时到三四小时不等。

号手除了配合牧伾吹奏相应的调子外,同时还要结合其他方面的情况吹奏相应的调子,如哭丧时吹“哭丧调”;起床时吹“早调”;吃饭时吹“请坐调”、“出碗调”、“出莱调”、“撤碗调”;上路时吹“起身调”、“过山调”、“过江调”等等。

前来上祭的号手进门后配合“正帮”继续吹,这样整个活动的号手人数就有不确定性,要看上祭人家的多少,多的会多至三四十个。号声震天,显得非常热闹,就这样,热闹与否就主要取决于号手的多少。

办得再隆重点的还要敲上一对锣。

牧米梭”可现死现办,也可多年后甚至几十年后办;可一事一送,也可一事送多个,乃至几代人一起送,只要是没有送过的有多少就一次性送。

哈尼牧米梭”是一项庞大的社会文化活动,非常隆重,在哈尼人心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花销也很大,一般都要杀一两条牛和一两头猪。笔者认为:它既反映了哈尼人虔诚的宗教思想,反映了哈尼人典型的高尚文化精神——尊老、敬老,极富人情味。这种文化精神在哈尼族的其他生活细节上都有表现,但最深刻、最突出的表现还是在“牧米梭”活动中。

千百年来,哈尼先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创造了如此灿烂的文化,为中华民族文化百花园增添了一支奇芭。哈尼族没有创造文字,这似乎是一大缺陷,但另一方面又创造了如此博大精深的口传文化,这又是他的独特魅力。

然而,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状况又是如何的呢?提到这个话题,笔者不禁忧心忡忡。

因为,“牧米梭”活动必须有技艺精湛并富有权威的“牧伾”和“号匠”。现在梅子乡号匠的传承情况倒还好,而“牧伾”的传承状况是令人十分担忧的,从以前的比较多变为现在只有唯一一位年近古稀的老者在勉强地撑持着。老者身体也很差,每场下来都非常吃力,而他的儿子虽已经跟他多年,但因此项工程的庞大,加上有它的一些规矩——只能在正式场合学,平时不能乱念。所以,据我大概了解,学徒掌握得还很少很少,形成了青黄不接的局面,准确地说已经是到失传的边沿了。据我初步调查,县内其它地方还没有打听到有卡多“牧”,甚至于邻县镇沅的卡多人都是来请梅子乡这位搞的。假如有一天真的失传了,那可是不可挽回的事,甚至于意味着——优秀传统文化的消失;意味着——哈尼子孙无法向祖宗交代。“呜呜”!“哀哉”!!

笔者,作为一个哈尼子孙,作为一个群文工作者,面对这种态势非常忧心,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涌上我心头。于是,我于近期多次到辖区调研此项目。在调研的同时,大力宣传当前国家关于弘扬民族民间文化,抢救、保护、利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政策,让老百姓了解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性质和地位,从而激发他们的热情,以便更好的传承下去,同时我也提着小录音机,有时还得打破一些的禁忌,到实地录音。还好,因为我是本民族人,所以大家还比较能理解和接受我的做法。但因设备缺乏,影像资料尚未收集。我也把这一情况向馆、局领导作了汇报,也引起了他们的高度重视,并组织人马下去作了进一步的调查。

我们认为,抢救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濒危项目已刻不容缓,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应立即采取措施收集整理并建立起音、像、文字档案保存起来,动员民间有志于传承者学习,随时提供资料给他们,让它在“田间”永远地繁衍生长。

相关推荐:

突尼斯男人 耳后夹朵茉莉花

参加国际会议需注意的礼仪

小暑节气有什么由来?小暑节气典故简介

四御是什么 道教四御的故事

他少年流连青楼,青年时成文艺大师,壮年出家修成大德高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