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重阳节南京习俗:登高吃糕赏菊放风筝 老板请客

发布时间:2016-11-03 栏目:专题 投稿:冷静的发带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今天就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昨天,记者走在夫子庙、老城南街道上看到,不少市民都在排队买重阳糕。除了吃重阳糕、登高外,重阳节还有哪些民俗?其实,吃重阳糕、登高远眺、赏菊、饮菊花酒、放风筝等,这些都“齐活”了,才算过了一个真正有南京味儿的重阳节。

重阳糕加枣加栗成为南京一大特色

登高边吃糕寓意“步步高升”

自宋代起,便有重阳节食重阳糕的习俗记载,如吴自牧《梦粱录》卷五记临安(杭州)重九之俗:“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插小彩旗,名重阳糕。”这种插小旗于花糕上的传统,迄今不改。

昨天,记者走进糕团店看到,现今重阳糕,依然会用彩纸剪成三角形,用根竹签固定,插在糕上。南京莲湖糕团店的韩泰介绍说,过去,如果重阳节这天嫁女儿,娘家要送彩色的重阳旗和时鲜礼盒,也就是“重阳节盒”,取谐音“结合”的吉祥寓意。

同时,韩泰还告诉记者重阳糕多用米粉、果料等作原料。为追求口感,现在还要加枣子、栗子为馅料,是南京重阳糕的一大特色。“每年重阳节当天,我们夜里就要来上班了。打粉、过筛、上屉……每一道程序都不能马虎。重阳糕做好上屉蒸10分钟,香味就能扑鼻而来。放到案板上,几位师傅就要忙着切断、撒糖、装盘。”韩泰说。

除了吃糕,还得登高。因为两者结合,才寓意“步步高升”。在南京重阳登高民俗可以追溯到南朝永明年间。据记载,齐武帝就经常带着群臣,在重阳节这天到东郊孙陵岗登九日台。以后历朝历代,重阳南京人必定登高,雨花台、北极阁、幕府山,是重阳登高绝佳去处,这些山普遍不高,活动强度不大。

民国学者潘宗鼎在《金陵岁时记》中这样记载:重阳节,南京人到北极阁登高,“山后花农多以种菊为业,紫艳黄英,垄亩相望,游人载菊而归。俗云‘山后看菊’。”

现在,登高也是重阳节中大家最喜欢的项目。对于南京人来说,除了幕府山、北极阁外,栖霞山、清凉山、狮子山、中华门城堡等都是登高远眺的好去处。

重阳赏菊不可少

三五成群同饮菊花酒别有一番情趣

文学家苏轼写下了“菊花开处乃重阳”的佳句,民间也有“无菊不成节”的说法。菊花盛开在农历九月,成了农历九月和重阳节的象征。大型菊花展也多在这个季节举办,今年,在中山植物园和莫愁湖公园,市民可以赏到颜色和形态各异的菊花

南京市博物馆副馆长杨英表示,九是最大的阳数,与久同音,是长寿的象征,九九重阳节也就蕴含了敬老、爱老的意思。重阳节赏菊花也因菊花有长久的含义,所以久而久之菊花成了重阳节必不可少的观赏植物。

除了观赏之外,古时重阳节人们还要簪菊花。簪菊花重阳节插茱萸一样,都是为了辟邪。“古时人们的饰物较少,常以鲜花作为女性的点缀之物。古人从菊花的药用功能联想到菊花的辟邪功能,所以重阳节时会在头上簪一朵菊花。”杨英说道。不过,佩戴菊花不仅为了辟邪,还因菊花又名“延寿客”。

在一些地区,人们还会在重阳节酿菊花酒、食菊花瓣。相传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其以诗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有“酒能治百病,菊能制颓龄”之说,后人效仿把菊花和宴饮相结合。在古代,菊花酒被视作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亲友们在这个时节,三五成群同赏菊花、共饮美酒,别有一番情趣。

“吃了重阳酒,活计不离手”

老板请客吃晚餐

民俗专家告诉记者,从明清一直到民国,南京人的重阳节还有个独特的规矩,那就是重阳节晚上,老板要请店里伙计吃饭。

“铺家治酒剥蟹,以犒店伙,佐以咸鸭”,可见“福利”不错,有酒有螃蟹有板鸭。当时,还有人为此写了一首诗:“蒸出枣糕满店香,依然风雨古重阳。职工一夜登高酒,篝火鸣鸡夜作忙。”

过去重阳节为什么老板要请伙计吃饭呢?“一是为了感谢员工的勤劳,二是告诉员工,从重阳节开始就要忙了,要忙到来年清明,请吃饭,等于是做个鼓劲动员!”民俗专家告诉记者

因此,老南京谚云:“吃了重阳酒,活计不离手。”

放风筝寓意放晦气

来源于红楼梦

民谣中唱道:“九月九,是重阳;放纸鸢,线爱长。”这里说的纸鸢就是现在的风筝。根据史料记载和诗文中的描述,北方人放风筝大多集中在清明时节,而南方人放风筝集中在重阳节。据悉,现在广东、福州等地还保留着重阳放风筝的习俗。

南京地区也有人会在重阳放风筝,一个是因为地区的文化融合,另一个原因是南京地区春秋两季的气候适合放风筝。”杨英记者说道,“在重阳放风筝还有祈福放晦气的含义,风筝飞得越远说明晦气也随之远离,这可能源于《红楼梦》中众佳丽放飞风筝,讨个口彩说是放了晦气。”

南京白局

成了重阳新式民俗

如今,随着时代的转变,重阳这天唱白局逐渐成了新民俗。“南京白局是一种曲艺,因云锦工人生活枯燥,就有了这种一唱一和的娱乐方式。”杨英说道,“白局是南京地区唯一的方言说唱曲艺,重阳节期间,市民登高赏菊之后,可到老门东问渠茶馆、柳叶渡贡茶院等观看白局表演,参与重阳民俗活动。”

其实,重阳节的民俗也是与时俱进的,簪菊花民俗正在消失,而看白局表演成了节日期间的一种娱乐活动。“民俗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根据当地的文化风情、生活习惯而有所改变。”杨英表示。

多知道一点>>>

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

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或“老人节”。根据记载,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原是一个欢乐的日子。

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奇数,因此属阳,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

从古至今,大家对重阳佳节历来有着特殊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佳作。如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李白的《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相关推荐:

上海性觉寺

上海骂人方言 上海话骂人怎么说

2014国际民主日是几月几日 星期几_万年历

苗族节日芦笙节有什么由来?苗族芦笙节传说故事

珍贵绝版老照片 1972美文化访华团拍下的红色中国

我爱学习网微信
我爱学习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