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云南蒙自:彝味十足永宁村

发布时间:2016-11-04 栏目:专题 投稿:文艺的水池

蒙自市雨过铺镇永宁村,农历六月二十四刚过,龙树林小广场上,火把节时狂欢的篝火余烬尚在,来自村民五组的杨应华还在想着当天自己表演的花灯:“每年都会表演,来看的人有好几千。花灯都是我们新编的,主要是宣传党的政策和村规民约。” 远近的人都知道,永宁这个彝族花灯是一绝。据老辈相传,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彝族(尼苏)的民间艺人已濡染汉族花灯歌舞。光绪初年,村里有个秀才杨鸿仪,生性喜好民间歌舞杂戏。教书之余,常与本村艺人“玩灯”,并亲自改编导演《打花鼓》等戏,植入乡土素材,传下花灯“九板十三腔”等唱腔、戏词、和剧情。这样亦俗亦雅的出身使永宁花灯在民间的接受度高,已经传播到个旧、建水、开远及蒙自市四处的彝族村寨。 “我从小就唱花灯、跳花灯。要结婚了,为了花灯我坚持一定得嫁个本村人。”76岁的杨应华当年的“宣言”至今还是村里的一桩美谈。在她的影响下,家里后辈不管做什么工作,花灯都是张口即来。 “不仅是家里耳濡目染,我们村里的培训是常年要进行的。”普东方说。2005年,永宁村建成了当时红河州的第一个花灯传承馆,2011年,村里占地11.25亩的传习馆建成,普东方便是传习馆的指导员。 走进传习馆,板胡、二胡、四弦、长把三弦、笛子等摆满各个角落。墙面上则挂有永宁花灯的历史简介、发展历程以及各种荣誉。普东方为记者一一说明,拿起花灯中常用的霸王鞭时,他脚痒了起来,击身、击肘、击膝的动作行云流水般连贯起来,自成一种韵律。 “农闲时节,我们培训班就在这个传习馆里学习。只要有兴趣,都可以免费来试试。”普东方介绍。在这样氛围的带动下,村里上至七八十岁老人,下至七岁幼童,花灯都是唱熟了的,村里18支文艺队的成立也就很是当然。正月十六拜师节、二月二祭龙节、火把节,花灯唱主角,本村的、隔壁村的文艺队丝毫不担心没有用武之地。 百年时光,花灯是在“变”与“不变”间传承下来的。“原来,花灯不让女的唱,后来才变的。内容当然也是与时俱进的。”普东方这样说“变”。“很多唱腔没变,我唱给你听。”杨应华说着便开嗓了:“小姑娘要打扮,厨房里打水来洗脸……” 这用彝语唱响的花灯,唱出的,是永宁村渗透在骨子里的彝味

相关推荐:

生前征服了天下死后征服了历史:武则天墓万人挖不动

道教用品——木鱼

凌云壮族的七十二巫调音乐是什么样的

历史上的和珅

张雨生《爱我正是时候》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