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哈尼族语言有什么发展?哈尼族文字的传承

发布时间:2016-11-08 栏目:专题 投稿:老实的橘子

哈尼族历史上没有本民族文字。1957年,采用拉丁字母形式,以哈雅方言的哈尼次方言为基础方言,以绿春县大寨哈尼语的语音作为标准音,创立了一套哈尼文字方案。次年,即在红河州开展了“大跃进式”的哈尼文实施推进工作,先后在元阳、绿春、金平开办三期扫盲师资培训班,培训师资共500人,在绿春、元阳举办了两期哈尼文教师培训班,培训哈尼语教师40人。

与此同时,中央民族学院民语系招收首期哈尼文本科班。随后在红河南岸4县全面铺开哈尼文推行工作。据统计,当时参加学习哈尼文的民族干部、农民及学生共9.5万人,经过短期学习,4.6万人达到脱盲标准。1963年,中央民族学院招收第二届哈尼文本科班。1984年,哈尼文推行主要采取双语教育的方式在小学阶段开展。

中央民族学院与云南民族学院先后又招收了多期哈尼文大专班。从1984至1994年的10年间,累计出版哈尼汉双语用书11类,30余种,共计127000册。目前,红河州的《哈尼文报》,金平县、元阳、红河、绿春四县广播站,以及红河州人民广播电台、西双版纳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均有用哈尼文编播的新闻、文艺节目。哈尼文的推广工作正切实有效地进行着。

哈尼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教育传承系统,它包括家谱教育、历史文化教育、社会行为规范教育、生产劳动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教育具有全民性,与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年长者往往成为施教者。茶余饭后、生产劳动之中,火塘、节日庆典、宗教祭祀活动中,通过讲述、演唱、示范、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等方式达到教育目的,具有寓理于情、寓教于乐的特征。

莫批”是哈尼族社会中的知识分子,意为知识丰富的受尊重的长者,即世人通称的贝玛。哈尼族的历史、传统文化、风习、礼仪以及文学艺术等,主要靠莫批以师徒传承的方式延续保留。莫批传授带徒,须是年高望重、历史渊博的“批玛”(大师傅)。学习口碑祭词的地点,平时在批玛家,时间多在晚上。学习祭祀多在批玛主持祭祀的场所。届时老批玛率众前往,由出师的莫批主持祭典,年轻的“批诚”(大徒弟)一面默念祭词,一面做一些小型祭祀。而年纪小记性差的批然(小徒弟)只能多干一些下手活,或跟随莫批默念祭词。

这时,老批玛威严地坐在祭台上指导祭典,即使念错一句话,摆错一碗供品,都要重新更正,直到完全记住为止。经过数十年学习祭典,可举行出师典礼――“批郎候”。届时请历届出师莫批当监听,与批玛一起共同评定成绩的优劣,不合格者即退师从事农业生产。

哈尼族学校教育的发端,最迟在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据史籍记载,当时土官龙上登赴京受职,逗留京师“遍访名宿”,学成归来,癖爱汉文典籍,“不娴弓马”,兴学校,建文庙,亲撰碑文,论述孟子学说。由于他的亲自倡导,汉族文化在六诏山和泥地区顺利传播。(《哈尼族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4页。)清朝民国时期,部分哈尼族聚居区陆续办起了一批学校,但入学者多为汉族、白族等民族子女,哈尼族学生为数很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哈尼族地区的教育开始逐步走上正轨,教育水平和教育程度逐年提高。1953年,哈尼在校小学生为11395人,占总人口的2.5%;在校哈尼族中等教育学校学生为83人,占总人口的0.02%,没有大学生。至1990年,哈尼在校小学生为161881人,占总人口的12.97%,在校中等教育学校学生为29451人,占总人口的2.36%,在校大学生有420人。目前,哈尼族地区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在校中小学生和大学生不断增加,并有了本民族的硕士生、博士生。

相关推荐:

职场男人如何优雅着装

参加社交活动时穿西装的礼仪

立秋民俗是什么 各地立秋都有哪些民俗活动_万年历

裕固族饮食 裕固族有哪些特色饮食

朝鲜族节日—岁首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