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傣族村庄的“扎嘎”是如何开展的?

发布时间:2016-12-25 栏目:专题 投稿:感性的钢笔

芒市街头出售的手抄经书

每年的傣历九月至十二月,是傣族地区南传上座部佛教传统的“豪洼萨”(雨季安居)。“豪洼萨”一共历时3个月,91天。“豪洼萨”期间,奘房(佛寺)的僧侣不能出远门,要专心留在寺院诵经礼佛;信众不能谈情说爱、举行婚礼,每月的初九、十五、二十三都要到奘房赕佛。在“豪洼萨”的特殊时段中,傣族信众也会根据宗教活动的需要举办一些聚会活动人们习惯把这些有一定规模、参与人数较多的聚会称为“摆”。其中的“扎嘎”就是围绕“宛星”(傣语意为“戒日”,是信众诵经赕佛,接受佛教训诫的日子)举行的“摆”。 这一天,是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风平乡户允村在“豪洼萨”期间的一个“宛星”。村寨里的老人各自在家中准备“宛星”要用的贡品。 64岁的牙相团是一位受村民敬重的老人。从早上起来,她就忙得不亦乐乎,准备下午去奘房用的供奉物品,如一个菠萝、两串芭蕉、一些蜡烛、一袋米花,还有10元钱。这次礼佛的鲜花是她在家中栽种的,她说用“摩章罕”花供佛是最好的。她把采来的“摩章罕”和其他种类的花认真修剪后捆绑成束。下午两点多钟,她就梳洗更衣,身着白色上衣,下穿一条纯黑色的筒裙,把发髻高高挽起,显得端庄利索,这是傣族老年妇女标准的上奘服饰。打扮妥当,她就用一只竹篮拎着精心准备好的供品来到了奘房准备参加下午的佛事活动。 在户允村“豪洼萨”期间的系列活动中,傣族女性是一个积极性最高、人数最多、贡献最大,并且承担任务较重的群体。如牙相团她们这一班老年女性,要参加奘房大殿里的诵经、听经和祈福等重要活动;中青年女性要负责整个“扎嘎活动期间的烧煮、招待、洗涮和打扫卫生等工作。可以说,没有这些女性的操劳,“扎嘎活动是很难开展的。

下午3点之前,村寨里的老人陆续来到奘房。他们从家中带来各种鲜花,有荷花、文殊兰、万年青和野姜花等,多数是自己家栽种的。还有“懂”(纸质的经幡)、香烛、米、米花、饼干、肉干、腌制的鸭蛋,以及菠萝、芭蕉等各种水果。和牙相团一样,老人们先把贡品分别摆在一些篾桌上,准备好了就抬进大殿去进献给佛祖。 德宏的南传上座部佛教有的教派明确规定,信徒赕佛只能用鲜花,而不能用绢花或塑料花。左底教派还规定赕佛要用箭香,即一种形状酷似真箭的香。其实,所有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信徒都喜欢用花朵来赕佛,祈求佛祖保佑信众内心能像鲜花一样芬芳馥郁,保佑信众的生命如鲜花一般绚丽多彩,保佑女孩们能长得花容月貌等等。 人们把花篮和准备好的食物、水果一起抬进大殿供奉佛祖。贡品进奉之后,老人们有序地坐到奘房大殿内听经。在“豪洼萨”期间,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信众要有规律地、连续性地听经和诵经。在德宏地区的村寨奘房中,寺院僧侣和“达拉召”(讲经人)除了要用巴利语、缅甸语诵经讲经之外,为了适应广大信教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偏低的现状,他们还把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宗教教义、宗教教规和宗教伦理等翻译成傣语,甚至采用故事、传说、戏剧等少数民族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以宣讲,这样便于广大傣族信徒正确理解和接受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教规教义。 户允村的奘房没有奉养和尚,平常有什么活动就由“贺路”(奘房的管理者)和获得“巴嘎”称号的村民商议着进行。这天,本村的“达拉召”巴嘎体相念诵经文。巴嘎体相(俗名朗波岩罕凹)今年60多岁,从事讲经工作已近20年。他先念诵傣文经书《喃迈哈》,讲的是一名傣族卖花女积德行善,吃尽人间的苦,最后成佛涅槃的故事。之后再对经文作了一些讲解。 第二天早上的诵经和讲经活动一直持续到上午11点30分,老人们才走出大殿,来到餐厅吃午饭。中午就餐的人大约有100多位,大家井然有序,自愿组合成20桌共进午餐。 午饭之后,老人们回家进行短暂的休息。下午3点,他们又来到奘房继续听经。下午诵经的内容是接着上午没有讲完的部分,依然是巴嘎体相念完一段经文,就用傣语讲解一段。讲完之后,巴嘎体相让各位信众提出要求,看看大家还想听哪些经书和故事。根据村民的愿望和要求,他再选择合适的经书进行诵读和讲解。由于礼佛和听经者都要采取跪拜、盘腿坐的姿势,村里的老人都准备了一个一米长的宽坐垫,女性还加上一个小枕头一样的侧靠垫子。

这样,即使听经的时间再长,也不会感到太疲劳了,特别是老年人能避免因固定坐姿而出现腿部发麻的现象。这些垫子在整个“豪洼萨”期间就摆放在奘房里,“奥洼萨”(开门节)结束后,再由各人自己带回家中。 在“宛星”时,有的村民要进行“赕坦”,就是把用傣族织锦精心包裹好的经书作为贡品送到奘房。在信众看来,赕经书给佛寺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善事,每个信徒都必须要有“赕坦”的经历。有的是用自己亲手抄写的经书赕给佛寺,这是最好的供品;如果自己不识傣文、不会书写佛经的话,也可以到集市上去购买。在傣族当中,有一些文化水平较高的老人,会用傣文、甚至巴利文工整地抄写经文,装订成册,再拿到市场上出售。他们还会指导购买者,在什么宗教场合和举行什么宗教仪式时该购买哪一部经书去“赕”更合适。 下午4点左右,举行当天“扎嘎”的一个重要仪式——接受村里老人们的“帮阿左”。“帮阿左”有两层含义:一是老人们已经赕佛、念经、滴水和祈福一整天了,要等他们把佛祖的保佑、长辈的祝福传递给今天来“扎嘎”的人们;二是村寨里的年轻人来“扎嘎”,老人们也要答谢他们的孝敬之心,鼓励更多的年轻人来做布施和做好事。十多位男女青年代表进入大殿,礼拜佛祖后,跪在老人们的后面听经。在听了巴嘎体相念诵的几段经文之后,本来面向释迦牟尼佛像跪拜的老人们全部转过身来,背对佛像,面向青年代表们。巴嘎体相又专门念诵了一段经文,青年代表们开始接受老人们的祝福。带着老人们的祝福,在象脚鼓的伴奏声中,青年代表们抬着分配到的食品和水果,喜笑颜开地离开大殿。

当天的晚餐是从5点半开始的,老人们四五人围坐一桌,安静地享用晚辈们提供的饭菜。他们因为代表大家虔诚礼佛和祈福,理应受到晚辈们的尊重和爱戴。 老人们吃完丰盛的晚餐,高高兴兴地陆续离开了奘房。而饭后收拾、洗涮的事又落在近40位中青年女性的肩上。她们把收拾来的剩菜分类盛放,还可以吃的饭菜留着第二天班内成员继续吃。洗好的碗筷分类摆放,有的碗底上写着某个孩子的名字,可能是碗筷不够用时,临时在某一家中借来的,洗净后要还给人家。女人们干活利索,舍得出力,经过两小时左右的劳作,就把一切收拾得井然有序。 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傣族地区后,佛寺的戒律在村民中传播开来,频繁的宗教活动使得村民们在潜移默化中认可宗教教义与戒律规范,从而把它们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如敬老尊老、爱护林木、乐善好施和团结互助等。在信众看来,“赕佛”的重点并不是数量的多少,关键要看是否虔诚。只要虔诚行善,钱物赕多少关系都不大;若是信众心怀邪念,那么赕再多的钱物,也不可能达到涅槃。信众坚信,人们在今生如不积德行善、乐善好施,死后一定不能修得涅槃正果。特别是那些平时作恶多端的人,在死后会被打入地狱,受尽油煎火烧的无尽折磨。更为可怕的是,还会托生为饿鬼或畜生,长久不得超生。所以,信众们平时都讲求修行积德,严谨持戒,乐善好施,虔诚赕佛,供养代表佛的僧侣,希望通过他们的祈福诵经,能为自己和家庭带来幸福吉祥。 户允村的傣族村民普遍鄙视那些有明显的“贪”、“嗔”和“痴”行为习惯的人,所以村子里几乎没有发生过虐待老人、欺负残疾人和偷盗等现象。可以说,“扎嘎”仪式是一个很具体的传承傣族传统伦理道德的载体。户允的村民包括年轻一代,耳濡目染这些做法,久而久之形成他们的道德判断和道德取向的标准。千百年来,傣族村寨中的广大信众就是通过这些宗教活动来进行自身的道德修炼,从中寻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相关推荐:

马少波:见到给自己筹办的追悼会

普米族的婚恋

赫哲族的乌日贡节有什么活动 乌日贡节的由来

明皇陵有什么结构?明皇陵建筑简介

国民政府积重难返:推翻旧军阀却继承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