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春节礼俗之正月初四接五路

发布时间:2016-12-29 栏目:专题 投稿:殷勤的丝袜

大年初四,又称为羊日。是汉族民间迎神的日子,诸神由天界重临人间。这一天全家要在一起吃折箩。所谓折箩,就是把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的大杂烩。打扫年货,室内掸尘,屋内扫地,垃圾堆到院中准备“扔穷”。牛羊肉铺在这一天要到马神庙烧香,因为羊王、牛王、马王均在马神庙内供奉。一般商店要在初四晚上宴请大小伙计,分发红包。过去北京有句老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初四晚上掌柜的说官话。”宴会有酒有菜,酒后惯例是吃包子,掌柜亲自夹包子,放谁碗中,谁就被暗示已被解雇,被辞退之人饭后自动收拾行李告辞,所以这顿便宴俗名叫“吃滚蛋包子”。

大年初四习俗之:迎神接神

大年初四是诸神由天界重临人间之时。有“送神早,接神迟”之说,所谓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迟。灶王爷要点查户口,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准备丰富的果品,焚香点烛并施放鞭炮,以示恭迎。

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诗个吉利。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民国时,各商店于年初四午夜至初五凌晨敞开店门,灯烛辉煌,盛设供坛,接“财神”,并蜂拥去财神庙“换元宝”。

大年初四习俗之:接五路

五路,本指接五路行神,后来演变成接五路财神。旧时商家春节休假后,一般都在初四晚上接请五路财神,初五开市,以图吉利。

初四日下午三点,接五路仪式的准备工作就开始了,直到晚上九、十点钟结束。先是摆案桌,一般用两张八仙桌拼起来即可。头桌是果品如广橘、甘蔗,寓意财路广阔,生活甜蜜;二桌是糕点,寓意高升、常青;三桌为正席,供全猪、全鸡、全鱼,并元宝汤等。半桌是饭、面、菜,一碗路头饭中插一根大葱,葱管内插一株千年红,寓意兴冲冲、年年红。第三桌上的酒菜须等接上五路财神后方可奉上。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五路须主人带上香烛分别到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的财神堂去请接,每接来一路财神,就在门前燃放一串百子炮。全部接完后,主人和伙计依次向财神礼拜,拜后将原供桌上的马幛火化,表示恭送财神。仪式才算是结束了。

大年初四习俗之:三羊开泰

正月初四是女娲创世神话的“羊日”。晋人董勋《问礼俗》载有:“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正旦画鸡于门,七日贴人于帐。”人们常说的“三羊开泰”为吉祥话之一。

中国古代阳与羊同音,羊即为阳。“三阳”即早阳、正阳、晚阳。朝阳启明,其台光荧;正阳中天,其台宣朗;夕阳辉照,其台腾射。均含勃勃生机之意。“泰’是卦名,乾下坤上,天地交而万物通也。开泰以“求财”来卜,就是大开财路;以“求婚”来卜,就是大开爱门。在中国民俗中“吉祥”多被写作“吉羊”。羊,儒雅温和,温柔多情,自古便为与中国先民朝夕相处之伙伴,深受人们喜爱。古代中国甲骨文中“美”字,即呈头顶大角之羊形,是美好的象征。古代宫廷中小车多称羊车,也是取意吉祥。



少数民族的礼仪习俗逢年过节各不同(四)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除了人口比例最多的汉族之外,我国还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他们当中也有各自都有着不同的过年习俗。少数民族的过年习俗到底有哪些呢?让小编来在接下来的几天中一一告诉你。

苗族

“游方”:黔东南苗族青年恋爱方式。农闲或赶集或节庆时,男青年结伴来到特定的地点,用吹木叶、打口哨等信号邀请女青年,女青年结伴应邀前去对唱情歌。游方的地点称游方坡,必须是公开的地点。男女青年在游方中相识,之后经过对唱情歌和单独接触增进彼此的了解,直到确定恋爱关系。

“牵羊”:贵阳、平坝等地苗族青年的恋爱方式。在“跳花场”上,小伙子们围成圆圈,边吹芦笙边跳舞。姑娘们现场围观后,掏出一条长带拴在某男的腰带上,表示爱慕之情。小伙子若看上就收下绣球,离开舞场互表情意。

“踩月亮”:威宁一带苗族恋爱习俗。夜晚,小伙子们走出家门拿着芦笙或木叶,来到山坡或高地上,边吹边唱,逗引姑娘姑娘们听见,便出门与小伙子对歌“踩月亮”。

“抢发髻”:黔西北苗族聚居区的恋爱风俗,每逢赶场或花场,姑娘身着盛装,头戴发髻,到歌场游玩。小伙则追赶姑娘,边跑边追。追上姑娘就假装抢发髻,姑娘愿意让小伙抢走,表明有爱慕之情,反之则没有中意。

“背背带织锦”:织金一带苗族男女青年的传情形式。每年花坡场上,苗族女青年背着背带织锦到花场。背带上绣着的美丽图案,表明自己未选定对象。小伙子从背带上刺绣出的图案、颜色、式样等工艺来衡量姑娘是否手巧。男女青年在花坡场上互相对歌、谈心。经过一段时间的相互往来,彼此都中意对方,双方可选定吉日缔结婚姻。

“凑柴米,吃年饭”:威宁一带苗族青年的恋爱形式。每年初,邻寨的姑娘们凑油、盐、柴、米、肉等忙着办盛宴,未婚小伙则吹起芦笙串寨吃年饭。小伙子若遇上意中人,可留下多玩几日。如没有被姑娘相中,则继续串寨吃年饭,选求意中人。

“掐手传情”:松桃的苗族青年男女的恋爱形式。每逢“四月八”、“龙舟节”等传统节日及其他对歌场合中,通过多次的对歌等方式,某男对某女产生爱慕之情,便伸手轻掐女方小指,试探女方态度。女方回应,表示接受男方情意,如果不愿意,以不理会为拒绝。

布依族

“榔梢”:逢赶场或年节日,男女青年来到集镇上唱歌、弹月琴、吹木叶,挑选意中人。小伙子看上某姑娘,用歌表达自己的意愿。姑娘若对小伙子满意,便双方继续对歌。增进了解。

“甩糠包”:“糠包”内装五颜六色的谷糠,外由彩线缝成。姑娘们手拿糠包向对面小伙子们甩去,寻求意中人。在多次抛糠包的过程中,增进了解。若姑娘对某一位小伙子有好感,就将随身带的小礼物赠送给对方。

“打报古”:“报古”是布依语中对男性接亲者的称呼结婚时,女方寨中孩童聚集在村外面,用稀泥、水枪等投向男性接亲者。其意思是:你们来接我们寨中的姑娘,就要给你们添点麻烦。

“要荷包”:都匀布依族婚俗。闹新房时先唱“荷包歌”,两人一对,一个主唱,一个帮腔。唱满12首“荷包歌”才得一个荷包。荷包里装着白果、花生等物,取意早生贵子。参加唱“荷包歌”的人非常多,持续时间长,有时一唱就是一整夜。

侗族

“行歌坐月”:侗族男女青年到十四五岁时,三五个姑娘,不分辈分,聚在一起,或做针线或纺织;男子携牛腿琴和琵琶,结伴前往姑娘家唱歌作乐,深夜以至黎明才散。有的地方叫“爬窗”、“坐仓脚”、“晾月”、“走寨”等。

“讨糖”:男女青年在“玩山走寨、行歌坐月”过程中,小伙子中意一个姑娘,就以“讨糖”为名求爱:“听说小妹糖很甜,哥想吃糖没带钱。”姑娘同意就答:“小妹有糖糖太酸,大哥吃了腰会弯。”小伙回答说:“大哥想糖眼望穿,小妹糖酸心不酸。”通过“讨糖”,姑娘离开,小伙紧追上去。若姑娘已有意中人,就说:“小妹有糖早卖完,大哥吃糖别处尝。”

“踩脚后跟”:黔东南一带侗族青年的交往活动。侗族小伙看上姑娘,就会在赶场的时候,跟在身后故意踩对方脚后跟。对方中意,跟着小伙走。不中意,就不理睬。小伙发现对方不跟出来,再进场另觅对象。

“吃细茶”:侗族男女青年相好,征得家长同意,就择定吉日,男方带糖和细茶登门。女方父母将糖摆列桌上,将细茶泡好,请族中长辈和亲友来吃,表示女儿订婚。此后有人提亲,父母就直言相告:“我家妹崽已吃过细茶了。”

“吃新人茶”:侗族青年结婚之日,喜气洋洋的洞房内,桌上都摆着糖果和茶水,招待贺喜的客人。客来,唱歌或说吉利话。新郎新娘将香茶斟满,托起红漆茶盘送茶给客人“吃新人茶”。

土家族

土家族过春节要跳“摆手舞”。过去跳摆手舞时,要先在“摆手堂”挂三笼帐子,帐内挂猪头、猪肉、香烛和野猪的头、蹄等,然后由身穿红色法衣头戴法冠的老土司手持法器,摇摆呐喊,男女老少都参加,拜了神后再跳舞。现在土家族除了跳摆手舞外,还要耍龙灯、耍狮子、表演戏剧和武术等。

“看人户”:土家族婚姻,经媒人介绍,女方母女到男家进行探访,看男方人才、家境、住房等。女方回家时男方送一套衣服,如果女方接受,就向男方索取鞋样,缝双布鞋给男方表示亲事说成。女方不受衣服,婚事终止。

“烧大香”:男女双方共同选定吉日,男方请人挑上糖、粉条、猪腿、龙凤烛、大香等茶食礼品到女家,燃烧大香,表示定亲。

“打婚床”:土家族人注重打婚床,以此象征男方富贵贫贱。打婚床的木匠是父母健在、儿女聪慧的“福人”。木材一般选用枣子树、柿子树等,意为早生贵子。婚床长六尺六寸、宽四尺六寸,含“福禄”之意,用红色打底刷漆。

“洞房争强”:土家族婚礼中,执事人宣布“拜堂已毕”,新郎就伸手揭新娘盖头帕,揭下来就意味着日后男比女强。而新娘则将盖头帕四角吊的铜钱咬住不放,以示不服,并使劲挣脱“牵娘”的手,同新郎一起向洞房跑去。土家族人认为,谁先坐上床,以后这个家就由谁做主。

彝族

“鸡卦问亲”:威宁、赫章、水城一带彝族婚姻“凭证”。彝称“呀取祖”。届日由媒人带男家父或母及随行人,备炒面、酒及布料等礼物去女家行“烧鸡吃”仪式。女家杀公、母鸡各一只招待,吃鸡时请长者看鸡卦以卜婚姻吉凶,用红绿丝线将鸡卦扎成两对,男女双方各持一对,作为婚姻凭证。

“半路放马”:彝族嫁女,在赴男家的半路时,行“半路放马”仪式。将新娘扶下马休息片刻再上路。即使男女双方是邻居,也要绕道来举行“放马仪式”。其家教观念认为新娘既嫁,已成男家人,完成一生旅程后,其灵魂想回娘家亦只能到此,不能回娘家祠堂。

“踩鸡蛋”:彝族新娘出嫁,到男家门口时,由送亲的亲兄弟扶下马,男家请一位儿女双全的妇女牵着手,跨过放在地上的马鞍,再踩碎放在一木勺下的鸡蛋,以寓平安。

仡佬族

“丢布礼”:定亲第三年,男方打扮一新,备一段蓝色布匹到新娘家。新娘出门,新郎将布匹扔向新娘,伴娘将布匹围在新娘腰间,新郎就接新娘回去。

“男不迎亲”:仡佬族婚姻新郎不去迎亲。遵义、仁怀等地,迎亲队伍由男子组成,在媒人、押礼先生带领下前往女家迎亲。

“过门换三双鞋”:在迎亲这天,新娘要换三双鞋。早穿白底布鞋,出娘家门时换一双鞋,到男家门口时再换一双鞋。这习俗意味着新娘自出生直至嫁到夫家,心地纯净,贞洁无瑕。

“打湿亲”:新娘娶进夫家时,跨门进屋,用夫家准备好的清水洒向接亲人。这样,可让清水淋去邪魔以求吉利。

此外,松桃苗族自治县的仡佬族有“行走”、“装香”、“报日子”等习俗。【待续……】

相关推荐:

京剧声腔板式:二黄慢板

评论:文化遗产不应在岁月中失语

陕西话考究 汉中话托福考试试题

“蒙绥合并”前周恩来曾给内蒙古划界

走向巅峰之前的希特勒:其实混得有点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