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燃灯节节日准备

发布时间:2016-12-30 栏目:专题 投稿:可爱的美女

在燃灯节前几天,藏传佛教信徒们就开始做酥油灯

点酥油灯为民祈福摄影by王培源

宗喀巴本名洛桑扎巴,1357年出生在青海宗喀地方。16岁时从青海到西藏师从萨迦、噶举等教派高僧,潜心修行、精研佛法,15世纪初创建藏传佛教格鲁派,1419年藏历十月二十五日在甘丹寺圆寂。

灯节是为了纪念佛教改革家,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逝世而举行的活动,于每年藏历十月二十五日举行。这天凡属该教派的各大小寺庙、各村寨牧民,都要在寺院内外的神坛上,家中的经堂里,点酥油灯,昼夜不灭。

擦拭酥油灯碗摄影by宋海鹏

在燃灯节前几天,藏传佛教信徒们就开始做酥油灯,寺庙里的喇嘛每个人都要做三十盏以上的酥油灯。到了燃灯节的晚上,家家窗台上放满了酥油灯藏族好友贡布说,窗前放多少盏灯也是有讲究的。藏族人观念里,单数的数字有吉祥之意。所以,酥油灯盏的数量都是单数。

冬季的夜晚,拉萨气温很低,但从下午开始大昭寺和八廓街就陆续被酥油灯装点起来,有多少盏呢,几乎每个窗台都有,临街的不临街的,数也数不清。它们闪闪烁烁的等待燃灯节月朗星稀的夜晚,竭尽全力用一簇簇小小火苗温暖着清冷的空气。

天完全黑下来的时候,一齐被点亮的酥油灯格外耀眼起来,从八廓街、大昭寺广场散发出的光芒,几乎将拉萨夜空照亮。朝圣的藏族同胞身着盛装接踵而至,摩肩而行,广场上的人流像一条巨河,顺八廓街缓慢流淌,使街道变得渐渐难行起来;桑炉被点燃、特殊香气的桑烟飘向夜空,夹杂着喃喃的诵经声和激昂的“拉—索”口号……这一晚任谁来到大昭寺广场,都会被这场景惊呆,继而汇入人流,在八廓街至少转上一圈。

傍晚时分,环绕大昭寺的八廓街上桑烟袅袅,来自四面八方的信众口中念念有声,以转经的方式祝愿祈福。大昭寺金顶四周摆满酥油灯。​

晚上八点钟,大昭寺门前,水泄不通。法号,法螺、金唢呐声响起,僧人们在道路两侧、佛塔周围、殿堂屋顶、窗台、室内佛堂、佛龛、供桌等以及凡能点灯的台阶上,点上一盏盏酥油供灯,并在佛堂内供一碗净水,灯水相映,把佛塔、殿宇、佛堂、屋子照得灯火通明。特别是大昭寺寺顶围墙上那一圈圈闪闪烁烁、连成一片的酥油灯光,远远眺望,那一盏盏排成一字形或宝塔形供灯犹如繁星落地,把夜空照得通亮。此时,信徒们齐声唱起经文,悼念者宗喀巴大师。我不懂藏语,但却能感受到一种空前绝无的肃穆,与庄重。而此时的理解,只需用心,而不是语言功能。“咒语是一些神圣的声音,一些听觉符号。它没有具体的含义,但是像音乐,诗歌的音调,韵律一样。能够唤起内心深沉的感情,超越思想,以及日常语言的日常形状。对于入门者而言,以一种非产直接,坦诚的方式背诵真言。能够唤起内心中潜在的力量。而对于其他人,它依然处于一种神秘状态。若没有充分的准备和精神状态,只背诵咒语也无济于事。因为咒语的声音,不仅仅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这种真言必须在意念里产生,让心灵倾听。”

摄影by周健

转经的人潮如滚滚波涛,涌流向前。信徒手里的经筒飞转,诵经声嗡嗡不绝。大昭寺周边的煨桑炉,白烟蒸腾,直升夜空。许多人将大把的柏枝投入炉中,并对着大昭寺或天空念道“拉---索罗!”(神.必胜)每当这高呼升起,气氛会变得格外的热烈,人群中不分男女老幼,都会仰面向天,喊出这震撼人心的声音:“拉---索罗!”

还有人往煨桑炉中倾倒酥油等物。大型节日中,还要向炉中放神佛很喜欢的“三乳”(乳汁、酥油、奶酪或酸奶)和“三甜”(砂糖、蔗糖、蜂蜜),还要往炉中撒炒熟的青稞。貌似神佛和人一样,过节的食物必须是充足丰盛的。听说,这是温饱不保的年代里,人们留下的一种过节习惯:没有一个节日,是不与吃连在一起的。燃灯节的特殊食物是“藏粑面粥”,用糌粑面(即青稞炒熟后磨成的面)、茶叶末和少量盐巴等煮成的粥。据说以前有的小喇嘛在燃灯节时,坐在屋顶与老喇嘛一起念经,时间太长,肚子饿了,不由地想起燃灯节的美味,于是把经文念成了“酥油灯供在屋顶,粑面粥煮在锅底”。

藏传佛教中,灯供和火供具有与施舍一样的功德。点燃一盏酥油灯,也就点燃了自己内心的智慧。佛教密宗有“五供”:涂香、供花、烧香、饭食、灯明。“火供仪轨”的精神意义,可以用一句藏族的古话来理解,“如果不能完全舍弃自我,就超越不了无尽的苦难。同样,不点燃熊熊烈火,就无法中断一切煎熬”。

在燃灯节初期,一世班禅克珠杰在日喀则,因酥油灯不敷使用,而使用牛蹄壳加上脂肪油做灯,工序简单且环保。从那时开始,在藏族地区,凡有人家处,皆会做牛蹄灯。而如今,随着商品日益市场化、全球化,牛蹄灯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器物。

事实上,燃灯节在一定意义上,已慢慢变成了藏地纯粹的灯节,本来的含义已有所淡化。现代化的进步,商品日益市场化,全球化。许多小朋友像内地的孩子们一样,在燃灯节提着各式灯笼,萤光棒,到处游玩。而在燃灯节初期,一世班禅克珠杰在日喀则,曾因酥油灯不敷使用,使用牛蹄壳,加上脂肪油作灯。工序简单,且环保。从那时开始,在藏族地区,凡有人家处,皆会做牛蹄灯。似乎已经没有人制作这种灯。时代的发展,改变我们生产方式的同时,亦更新燃灯节的一些具体内容。换一种形式的存在,是一种进入商品全球化,现代化的必然。但是我们必须警醒,这一表面形式的改变,那么,看不见的内在呢?是不是也处于一种量变的进程?只是我们还未察觉,还不自知。确实,一个时代的发展,生产资料,生产方式会随之进步。也许有些人会说,随着西藏进入现代化的步伐,与时俱进是应该的。需要如此刻意保留一种过去的玩物么?牛蹄灯,不过是一个代表过去的具体器物,迟早会遭到人们的更新与淘汰。

相关推荐:

不能错过的禅道感悟人生经典句子精选

面试礼仪常识

脚底按摩有什么好处,六大好处决定一生

江苏同里退思园

不是打出去,也不是赶出去,那毛主席把敌人怎么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