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民族文化资源 多彩贵州名片——民族传统节日构建贵州民族文化多样性格局

发布时间:2016-12-30 栏目:专题 投稿:眯眯眼的项链

11月18日至19日,由省文物局、黄平县人民政府、贵州省苗学会宣传文化委员会主办,贵州省文物博物馆学会、黄平县文体广电局承办的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论坛在黄平县举行。来自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文化遗产部门的46位专家学者提交70多篇论文,在论坛上对贵州传统节日文化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从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多侧面多角度从广度深度和微小视角,探讨贵州传统节日文化文化厚度、资源价值、保护传承、融合发展等。

与会专家提出,在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前提下,探讨贵州民族文化优秀的民族传统节日文化资源价值具有重要意义,认为具有资源富集、传承文化和融合现代产业发展重要特征和价值,当重视传统民族节日文化的基础性研究,以发现其在传统优秀文化资源中的重要价值,并使其在现代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得到合理的利用和科学的发展,成为贵州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支撑参与大众文化生活和自我发展的资源之一。为此,专家共同讨论通过《贵州民族节日文化共识》,以期达成共识,共襄盛举。

传统节日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生活

银杏黄叶铺满大地,黄平县飞云崖景象惟美,漫步踏进贵州惟一的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博物馆,传统节日文化文献展配以传统手工实物,展示着民族传统节日文化重要信息。

贵州山地农耕文明生长出的多元文化富集,在现代化语境下依然保留着丰富的原生性民族文化资源,当属中国板块上不多见的多元文化共生共荣地带。

贵州仍然持有大量原生性民族文化和地方性文化特质,而原生性民族文化中的节日文化则是在日常生活仪式中保有文化原生性、传统性的重要载体和空间,在民众日常生活世界里如涓涓细流,长流不止,参与到贵州文化进入现代发展叙事的文化旅游发展再塑造和再创造过程中,不可或缺地成为贵州惟一性、不可替代的文化旅游发展资源。

贵州社科界学者对贵州民族节日文化的大量研究显示,在贵州的17个世居的少数民族中,苗族、布依族、侗族等16个世居民族都保存有具有文化积淀的民间传统节日,构成贵州五彩缤纷的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基本格局。纪年性、祭祀性、纪念性、农事性、社交性等等类型,应有尽有,娱神功能、娱人功能,传承民族文化、模塑民族心理功能,样样俱全。“牛寿节”、“吃新节(尝新节)”等集祭祀和农事为一体的节日,体现农耕文化形态下仪式性节日的在生产生活中的紧密关联,而集纪年、祭祀、纪念为一体的如“苗年”、“侗年”、“彝年”等节日等,虽形式和内容大同小异,却体现了贵州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的轨迹。

相关研究表明,在贵州1000多个民族文化传统节日呈现时间性密集呈现的状态,从正月初一到腊月三十,全省各地几乎每一天都有民族文化传统节日,都有少数民族同胞在过节,“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是贵州民族文化传统节日的真实写照,也体现文化传统节日的多元性、丰富性及其相对完好传承文化形态。

展现深厚的悠久民族文化,回应古老的祖先崇拜,呼应民族宗教的古老神秘,亮出绝美手工的服饰文化,表达浓重仪式的歌舞文化,展示独特味美的饮食文化,是贵州民族文化传统节日的基本特征、功能,也是贵州民族文化传统节日的共同特征。以神圣的感情链接,过的每一个民族文化传统节日,都是对本民族历史文化传承,参与者通过传统节日传习民族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民族文化传统节日是一种现象,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生活。节日是流淌于他们日常生活的文化血液,是贯穿于他们日常生活的文化脉络,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贵州民族研究院副院长颜勇认为,民族传统节日从外在的时间点进入民族的“内在的时间意识”,成为人们生活得以依托的“社会的和精神的日历”,是民族文化身份的“条形码”,是代表民族文化的“文化诉求”。

在全球多元文化背景下,由于村落为载体进行的民族传统节日,转变成为城市为轴心的文化影响力中心,文化流动的空间扩展,文化变迁变得越来越快,节日文化延展的空间,从单一的血亲间族群交集,转变成多个群体的互动和传播,带来民族节日文化的变化,产生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多样性文化。民间参与、政府主导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节日活动,不仅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点或时间段发起的、全民众参与的、公开的、规范的“民俗活动”即“节日”来公开和展示,也是各民族在更大的世界体验文化变迁,和外部世界逐步融合发展文化行走。

多彩贵州重要资源和文化支撑

贵州大量保存相对完好的优秀民族文化一样,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面临传承的问题。

年轻一代远离乡土在外打工不再参与到民族传统节日盛典中,传统节日服装成为偶尔一次参加节日的崭新购买物;村寨老人和儿童的留守,使得民族节日从全民参与变成老人和孩子的节日,导致文化传承的断层;无规划无规则的开发导致节日文化的表演性日益渐浓,最有价值的原真性、仪式性、神圣性文化价值正在丢失。

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贵州省文物博物馆学会精心筹备,领会“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的精神,组织专家深入调研,发现贵州民族传统文化节日论坛要及时开展,以理论的高度来理清现状和问题,为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大众实践和现代发展做好基础性研究,进行广泛的传播和传扬。

黄平县委副书记吴绍东在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论坛开幕式上致辞说,民族传统节日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承载传统文化演绎的场所和空间,构成民族优秀文化面向未来发展文化源泉和基础,必将为地方发展带来长远利好。

46位与会专家从民族传统节日特征、民族节日文化记忆、功能与价值、现代化进程中民族节日的社会作用、建立民间节日保护发展的长效机制等多方面,论述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从农耕文明生长出来,在现代世界生长出多样的文化形态,蕴含多样丰富的文化样式,涵盖人类口头传说、风俗礼仪和传统手工艺,并有关自然及宇宙的哲学实践,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是各民族间互相了解、融合发展的纽带。

民族文化传统节日,是民族追求“文化承认”的诉求,更是这个民族链接民族文化的链条、桥梁和纽带。各民族民族文化传统节日,既是代表民族文化符号的民俗活动,也是集各民族服饰文化、饮食文化为一体的活动。民族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物质文化的传承,是链条式的直接的传承传统节日是这些物质文化传承的直接的“链条”,对于民族服饰的制作,对于民族服饰的装饰图案,对于民族饮食文化的技术和技巧,都是直接从上一辈人身上获取。民族文化传统节日是物质文化链接的链条,民族文化传统节日民族文化的传承中,起到了“链条”的作用。

文化认同催生传统技艺传承开发

“在贵州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中,节日文化是功能最强,文化积淀最深,每一个节日集会都是展示民族文化的平台,每一个节日集会都是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都是民族文化认同的标志,都是重要的文化遗产,都在和产业发展衔接,期待保护和发展双赢。”省文物局副局长陈华说。

论坛与会代表认为,贵州民族聚居的省份,民族传统节日悠久厚重,丰富多彩。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集中展现了贵州文化的原真性、丰富性和多样性,是贵州各族人民的宝贵财富和精神家园,是多彩贵州重要资源和文化支撑,是承载贵州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是传承、创新和发展繁荣贵州民族文化的重要源泉,必须进一步传承弘扬。为此,与会专家组成员集思广益,形成《贵州民族节日文化黄平共识》。

《共识》强调,要充分认识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普遍性、独特性和不可多得性,提升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实践的载体之一,是助推贵州现代发展的核心文化资源要素,是展示“多彩贵州”的重要平台。

专家呼吁,要结合国家和省级层面已经颁布的法律法规,保护和传承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有序开发与合理利用好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为推进贵州经济发展传统优秀文化资源为基本认同,面向现代发展回归传统寻找发展源动力的真实诉求。

画里有彝族的火把节、苗族的芦笙舞,画里的世界是民族节日的真实场景……在黄平县民族民间工艺协会参观,随唐文敏看她画的“农民画”。她的作品上个世纪被日本一个博物馆收藏。

亻革家蜡画精细绝美,她说难画,工价太高。亻革家蜡染传统精美在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博物馆里表述她的惟美,青年们穿着过节的服饰不再附着精细繁复的传统技艺。

学者们对贵州惟一一个民族节日博物馆赞扬不断,并提出扩大空间、精细成列、增强基础性研究等建议,期待博物馆成为拓展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研究的新平台。

黄平县妇联对绣娘的培训注重传统技艺的精微,更在意和市场的契合。数十个绣娘集中在一起绣花,比技艺,一起探讨如何把“打籽绣”绣好,因为这种绣品的市场好。

我们期待,在未来的“民艺运动”中,反思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并有足够的能力让其和品牌相联,完美地融合,生长出传统民族文化、现代设计与时尚品牌融合的时机,让传统民族节日衍生出的一些民族功能性、仪式性物品,能逐渐融入到都市生活美学的创建中,成为都市追逐的时尚,认同的生活方式。

延伸阅读

贵州民族文化传统节日

根据民族文化传统节日的特点,贵州民族文化传统节日大致可以划分为“农事性节日”、“祭祀性节日”、“纪年性节日”、“纪念性节日”、“社交娱乐性节日”等类型。

农事性节日贵州民族文化传统节日重要组成部分,约占贵州民族文化传统节日的四分之一左右。“农事性”的传统节日,既是节令性的节日,又是农事性的节日,具有双重意义。贵州典型的农事性节日苗族的“种棉节”、“讨树秧节”、“闹鱼节”、“水鼓舞节”、“捕鱼节”、“赶秋节”,布依族的“七月辰日龙山节”、“蚂螂节”、“雅蝈节”,侗族的“采桑节”,“种棉节”,彝族的“采茶节”,瑶族的“围鱼节”、壮族的“秧苗节”、瑶族的“老鼠节”等等。

祭祀性节日贵州民族文化传统节日中祭祀形式最为多样、内容最为丰富、文化积淀最为深厚的节日类型。“祭祀性节日”主要源于原始宗教仪式,由原始的宗教仪式转化为节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祭祀性节日”又可分为以解决“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为主要内容的节日和以解决“人”与“人”之间关系为主要内容的节日两大类。在贵州各民族的“祭祀性节日”中,苗族、侗族的“吃鼓藏”,黔东南苗族的“独木龙舟节”,彝族、毛南族的“火把节”,苗、布依、侗、水、畲、仫佬等民族的“二月二敬桥节”、“四月八牛寿节”,苗、布依、侗、仡佬、水、瑶、壮、畲、仫佬等民族的“吃新节”、“尝新节”,黔东南苗族的“踩鼓节”,布依族、壮族的“三月三社节”、“六月六社节”,仡佬族的“祭山节”,蒙古族的“三月三祭白龙”等节日最为典型。

纪年性节日是贵州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中过节的民族最多、节日集会最为隆重、活动内容最为丰富多彩的节日类型。在贵州的17个世居少数民族中,除布依族、仡佬族、回族、满族、蒙古族、毛南族外,其余的少数民族保留着以农历的九月或十月为“岁首”的纪年法,都有自己“纪年性”的节日,如苗族的“苗年”、侗族的“侗年”、彝族的“彝族年”、土家族的“赶年”、水族的“借端”、畲族的“冬至节”、白族的“十月初一过大年”等等。

纪念性节日大多都是各民族为纪念本民族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缅怀本民族英雄人物而确立的节日类型,一般都有准确的日期和固定的节日活动内容。在贵州的民族文化传统节日中,“纪念性”节日有贵阳附近的苗族纪念古代英雄“亚努”的“四月八”,布依族的“六月二十四查白歌节”、黔东南侗族纪念民族起义领袖林宽的“林王节”、纪念侗族古代女英雄的“萨玛节”,黔东南天柱、锦屏一带的“四十八寨歌坪”,大方白族“七月初五祖先遇困节”、“七月初六祖先受难节”等等。这些节日活动的内容一般紧扣主题,且常伴有社交娱乐活动的内容。

社交娱乐性节日是贵州民族文化传统节日中比例较大、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活泼多样,最具观赏性和参与性的节日类型。在贵州民族文化传统节日中,“社交娱乐性节日”最为著名的有苗族的“姊妹节”、“爬坡节”、“跳花节”、“花山节”、“凯里舟溪芦笙节”、“凯里香炉山爬坡节”,布依族、壮族的“三月三歌节”、“六月六歌节”,侗族“三月三讨葱节”、“采桑节”,彝族的“赛马节”等等。

相关推荐:

《野猪林》【第一场】

琥珀荷叶杯

《供养人》五代敦煌壁画作品

多宝佛

贺子珍当年从延安出走,是一种刻录在历史中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