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云南少数民族的祭祀与缅怀

发布时间:2017-01-01 栏目:专题 投稿:风中的洋葱

万古人间四月天,草长莺飞映山红。又是一年清明节,诸如“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的清明诗句再次应时应景地被人们吟诵。

节者祭也。正是这样一种随天地运行而来的情之发、意之动,才有了诗句中所描写的墓田祭扫的景象。于是,清明也就由一种与农事活动相关的自然之“气”,转换递进为缅怀先人的文化之“节”,成为了具有特殊涵意的人文时间节点。

因为祭,节日才获得丰富的仪式和内容,其意义也正是通过仪式才得以体现。正如民俗专家所说,中国文化是礼文化,它的节日主要是通过仪式活动和身心情感的参与、表达而传承而来获得实现。在这样参与表达中,人与自然、人与神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高度整合、催化升华。

而这样的节日到了容纳着二十五个世居少数民族的云南,就更显多元立体、特色纷呈。这样一个日子的到来,以特定族群内在的“生命观”确认了自己的民族身份,有关这个民族的历史传统、神话传说、宗教信仰、伦理意识等,大都充分显露出来,并在人们心中串联起了一条无形的传统文化之链。于是,短暂的生命过程在关于祖先的记忆和天地的想象之中变得辽远而充实、博大而永恒。

壮族:清明坟飘一片白

清明节前夕,壮乡广南街头巷尾的小店里,做“坟飘纸”的人陆续可见。他们在棉纸上剪出流畅的纹路,经过翻折、粘贴等工序,做成一束花一般“坟飘纸”。扎“坟飘纸”的,多数都是些老人,沧桑的手握着雪白柔软的棉纸。对比之下,颇有几分怆然。

韦海涛是当地的壮族。他告诉记者,如果按照“清明扫墓”的习俗来讲,那么壮家人的清明节早在农历大年初三就开始了。那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去“上春坟”。“上春坟”又称“上新坟”,主要针对的是去世未满三年的家人。“去世不满三年的家人还很不适应另一个世界的生活,为了不让他们感到孤单,所以家里人在大年初三去给他们拜年。”

农历二月之后,陆续就会有人去上“新坟”之外的“老坟”,在坟墓上插“坟飘纸”。韦海涛说:“插坟飘纸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家里头子孙多不多,孝不孝顺就看坟上的‘坟飘纸’多不多。在外打工的人即使清明节前不能赶回来,也会委托在家的亲朋为祖坟插上一束,而且相应的费用一定会付清。”

同时,壮家人扫墓时还会准备饭菜敬献祖先。饭菜的种类只能是单数,否则被认为是不吉利的。饭菜当然是越丰富越好。在壮家人看来,亲人离世,只是回到另一个世界的另一个家。逢年过节时,他们还会经过特殊的仪式,把离世亲人的灵魂请回这个世界来供奉,一起过节。80岁及以上的老人过世,被认为是一件喜事,即使是与这家人有矛盾的人也会来帮忙,葬礼的宴席上人们可以划拳。离世老人的家人裹的头巾是红色的。如果老人不到这个年岁,人们就不能划拳,家人裹白色的头巾。

壮族人对于葬礼、扫墓等各方面的礼仪都有细致的规定,尤其是给离世的人写碑文,规定更是严格。写碑文的人必须是受村家邻舍尊敬的人。写碑文时只能使用煤油灯,不能用电灯,必须点上香,不得嬉闹喧哗。碑文一般只有200来字,却必须概括离世的人的一生。韦海涛说:“我参加过的最严肃的一次写碑文,主人家把门窗全关上,女人和孩子全回避,点上煤油灯、香,给了我一个银元,叫我含在嘴里,写完才能吐出来。”

白族:插柳寄情祭先人

清明节,是白族的一个大节日,和汉族一样每到清明时节,全家都要去祖坟去看看、走走,修理修缮破损的祖墓,而白族的插柳习俗却是独具特色的。

白族居住的村庄,小溪边、水沟边、房前屋后,几乎家家户户都种上了柳树,有杨柳,有垂柳,春夏之际绿茵茵一片。当清明节到了的时候,每家每户都要从自己门前,邻居家门前或村边、小溪边去摘一捆的柳枝去插在坟头。

白族清明摘柳很有讲究,时间要不能太早,最好是在出发前才去摘;柳枝,要选垂柳的,越长越好。”供职于丽江师专的民俗学者李桥春说,所选的柳枝叶不能太少,枝和叶要适中,柳枝颜色要新鲜,要有生命力。谁去摘倒没什么特别要求,数量上要求每一座墓前最少有二根枝条,同时也要给家里的小孩预留一点,给他们编一个柳枝帽。

白族清明扫墓插柳一般遵循从高到低、从亲到疏的顺序。在祭拜先人时,一般是由家族的中年男性主持仪式。他捧着装有鸡、肉、酒、茶的托盘,带着抱着柳、举着香的小孩们来祭拜先人。首先是从墓地上方的路神开始,它是墓地的保护神,先摆上酒、茶,再把插柳插在路神牌位前(这柳枝插得越多越好)。其次祭拜先人,这从墓地中辈分最高的人开始,一人一套酒、茶,最少二根柳枝(多少人就多少套)。最后是插在墓地附近的小溪或者泉眼边,在柳枝旁边还要点上几柱香。在这一系列过程里大人会向家族里的所有小孩介绍道这个坟墓是谁的,他和你们是什么关系,然后命令集体下跪祭拜。

李桥春结合白族中普遍的“生死观”,联系其历史上与汉民族的密切联系认为,白族清明节扫墓插柳有生命重新开始或复苏之意。清明节是万物复苏,开始播种百谷的时节,是沉寂生命苏醒之际。柳树,在白族村落中是最平常的植物,也是能最容易知晓和感知气候变化的温度计,只要看到灰白的枝干长出柳芽,就能明白春天到了。这个时候,孩童们吹起柳笛,把人间的万物叫醒,其间在清明扫墓时也顺便摆上几枝告诉逝者,你们也该睡醒了,保佑我们在新的耕种季节能够平安丰收。

李桥春表示,对于接受过现代教育的人来说,死亡(指的是正常死亡)是每个人都无法摆脱的规律,不存在所谓的另一个世界,人死万事休,因而看待死亡比古人要轻松多,处理死亡后的事物也要比古人简约多了,“厚葬”观念在逐步淡化,“厚养薄葬”深入人心。但是对于古人或者长期生活在习俗浓厚氛围中的人们来说就不一样了。“视死如生”,人死后要到另外一个世界继续生活,他只不过是“换骨架”了吧。这就是他们对死亡的终极理解,也决定了其对丧葬祭祀活动非常重视。

祭鸟、放水灯与瑶家花饭

虽然扫墓祭祖、踏青春游是清明节的基本风俗,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云南一些民族的清明节也是各有特色。

清明节也是鹤庆县西山的白族山民的祭鸟节。清明节这天,白族人民要穿上节日盛装,带上橡子果、炒燕麦、炒荞粒、小昆虫等鸟类食物,有的唱着白族民歌,有的吹奏唢呐,多数人则列队“打歌”,大家一起绕山林给群鸟喂食。唱的内容多是鸟类给人类带来幸福及对美好生活的祝愿。群鸟见人们向自己抛撒食物,即成群结队飞来觅食。祭鸟节期间,禁止捕杀鸟类,禁止在山林燃火和煮饭。参加者只能带熟食当午饭。

人们根据候鸟的呼唤翻地、播种、灌水、除草、收割……从此,人们就根据候鸟的鸣叫订成农事的不同节气。候鸟由于不停地鸣叫,叫得鲜血染红了嘴壳,胸羽,变得越来越漂亮。渴了,喝山泉,饿了,吃几颗黄泡果,从不吃庄稼,人们为了感谢候鸟,在冬至节和清明节,总是炒一些荞粒花、燕麦粒花,撒给候鸟吃。后来人们把这个节日叫做“祭鸟节”。

清明期间,在云南的傣族地区,只要有江河的地方,都有放水灯的习俗。

过去的水灯是用香蕉叶制成圆型花灯,置于香蕉杆上,环饰鲜花,在中间点燃蜡烛,放置水面,任其漂流。现在的水灯,工艺越作越精致。颜色鲜艳,有大有小,花式各异,玲珑别致。水灯上,还插上了所祭奠人的名字或各种祈祷祝福语的小签。

夜幕降临,男女老少手持五彩缤纷的水灯和绚丽的鲜花,云集到江河两岸,漂放水灯。水面上,漂浮着的水灯像繁星落水,表达着人们敬祖思亲,祈盼美好生活的愿望。

花饭是云南瑶族节日中的又一种特殊祭品,主要是清明节时所用,相传生育瑶族的那个母亲死于枫树下,因此清明节这天每家都要用枫树叶做花饭祭祖。花饭在史籍中被称为“青精饭”,如明代邝露《赤雅》卷下载:“瑶人社日,用南天烛染饭作黑色,谓之乌饭。……今粤人以社日相馈送。然,又染有作青、黄、赤以相杂,谓之五色饭者。”南天烛即枫树,以其叶汁染饭,饭为黑色,故名“青精饭”或“乌饭”,现多用多种植物染出五色饭,因花色较多,故称之为花饭。

云南民族大学徐祖祥教授说,每到清明节这天,瑶家人都要用糯米做花饭,少者十余斤,多者上百斤。祭祖仪式结束后即食用,吃不完的晒干,留到农忙时蒸熟后带到田间食用。花饭一般染成三种或五种颜色,有的多至九种颜色。颜色不论多少,均只能染单色,不能染双色,染料多取自草本植物或树木的嫩叶,现也有的因个别颜色的颜料难以配制,要到市场上去购买,如酱色。

再比如苗家人清明节间期,有的家庭给死者立碑,要讨清明酒。同一族谱的苗家有的要开清明会。清明会,一般在一定地域内同一个族系的德高望重的人家或一个族的宗祠,或一定地域内苗家远祖坟墓所在地的苗家举行。所以苗家举办清明会的地址不是固定不变的。清明会那天,方圆几十里甚至上百里的族间聚集到一起,要去给本族的祖坟挂清,给族间的先祖立碑,讨论和增补族谱。德高望重的族长向族间作讲话,教育族间讲忠孝、讲诚信等,另外还要对族间男、女、老、少的言、行、举、止作一些讲文明的具体规定。如规定未婚女孩子不能在家随意打光脚板、穿衣要得体等,宣布族间讲文明礼仪的家规,对族间提出希望。

自称为密期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武定、禄劝、弥勒、昆明等彝族地区。清明节,在密期语里称为“册迷勒白”。清明节期间,各家需将坟头上及周围杂草树丛砍光,插坟标,按照密期习俗,每家祖坟后面都要选一株松、杉、或栗树作墓龙树。各家上坟都是先在墓龙树前领生祭奠。撕一把青松毛撒在地上作祭坛,上摆生猪肉一刀(一块)、米一碗、盐一坨、酒、茶各一杯,点燃三柱香,三叩首毕,奠酒、烧钱纸,又将肉米煮熟再祭一次,供品及祭奠仪式同上,每座墓前都需如此祭奠,谓之“领生在前,回熟在后”,祭奠时,还要呼喊墓主姓名,请他(她)来领受,谓之“礼到神知”。

祭奠毕,再将祭品加工烹调,在墓前坪场撒上松毛,席地野餐,席间,长者讲述祖先迁徙等历史趣闻轶事,以示悼念。密期人认为,人有三魂,正魂转世托生,灵魂守墓,游魂回村寨家庭,看望妻室儿女,亲戚邻里,收领人们祭奠的钱纸水饭。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清明节正是这样,它将自然的时光与人生的岁月接通,给自然的时光赋予一种人文的意义,使人们和自然建立起精神的联系和历史确立起血脉的交流,慎终追远。

有人说,中国人对先人的祭祀是道德信仰,是表达情感的诗意之举,是发自个体情感的感恩与缅怀。冯友兰也曾说,“行祭礼并不是因为鬼神真正存在,只是祭祖先的人出于孝敬祖先的感情,所以礼的意义是诗的,不是宗教的”。因为谁都清楚,祭奠的酒馔“一滴何曾到九泉”,但我们却相信亲人、先祖能够领受我们的情意与祭奠,这种庄重的仪式是一种情感的、诗意的、道德意义上的真实。

在文化学者于丹看来,清明节是一个机会,它提醒人们,岁月易逝,生命有限。在平时的匆忙中,人们心中那个最本真的自己往往遭到了忽视和冷落,甚至可能迷失了。在崇拜“新”和“未来”的今天,清明节是必不可少的仪式我们不仅要缅怀先人,更要深刻反思清明节给我们带来的现代意义。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是谁?是生命永恒的追问。清明节不是答案,但各民族那份独特的智慧和意蕴,是不是可以为我们的追问提供一种参考?

相关推荐:

唐太宗52岁就英年早逝 晚年腐败程度多不堪?

女属兔的属相婚配表

闽南和台湾婚俗-结婚“定茶”

壮族人的宗教信仰是什么?又有什么历史来历

叶启田《内山兄哥》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