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壮族新年

发布时间:2017-01-02 栏目:专题 投稿:妩媚的大地

春节

壮年即壮族新年。时间比汉族早一个月。过去,每年农历十一月三十日,家家户户杀猪宰羊,合家祭祖,联寨拜社,喜迎新年。过去还有以八月酉日为迎新岁节日。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藤州俗不知岁,唯用八月酉日(即十月前后)为腊,长幼相贺以为年。"壮族以八月收割稻谷为新年节庆,因有别于汉族春节而说成是"俗不知岁"。

现在壮族春节的节期虽然是受汉族春节的影响,但其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则具有本民族的特色。宋代以前,壮族各地的节日是按农业生产的周期而定,自明代以后大部分地区逐渐采用农历节期。壮族的迎新岁活动,与汉族大致相同,从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到了十五日各家吃了专供祖神的"母粽"(特大粽子)后即告"散年",意为新年节期聚庆终止。亦有部分地区的新年节庆延至正月末,采白头翁或艾草合糯米制糍粑(俗称"艾粑")小祭为岁庆终期,有的延至二月初二社祭方告结束。故通常又将整个正月作为庆新春节期,称为“过正月”、“吃正月”。壮语cieng("正月"之简称)为春节的代称。

春节从月初一凌晨开始,一直延续到十五日的元宵节才告结束,其中又以初一至初五最为热闹。从初二起,亲戚之间便开始交往拜年贺岁,携带礼品主要是粽子、年糕、猪肉等物,连日不断。来客所带来的礼品,主家只各份收取一半,留一半或换上自家的年货让其带回。过了初五,亲友间的走访贺年便逐渐减少,各家开始筹划当年的备耕工作。到了元宵节,各家又杀鸡备肉,祭拜祖先,祈求保佑当年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六畜兴旺。春节即告结束。

壮家贺年并非只是套套近乎,而是出自真诚的祝福。在大年时节,不论亲友乡邻,碰上面都道“新年好”、“恭喜发财”。初二,女儿、女婿带着孩子一起回到娘家拜年,外公、外婆看着外孙又是亲又是抱,高兴异常。

春节的传统文娱活动除与三月三相同的歌墟外,舞狮、舞鸡、舞春牛,也吸引了不少青年人。狮子队的锣鼓一敲,搭起高台,狮子旋回而上,在十几张八仙桌搭就的高台上行走自如,引来阵阵喝彩。

除夕

“除夕”壮家称为“年三十晚”,是农历年的最后一天。这是南宁市壮族一年中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在月初就开始做好各种过年准备。除夕这天,壮家户户贴春联、放鞭炮,合家欢聚,喜庆团圆。家家杀鸡杀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制做叉烧肉等等。

晚上,各家在堂屋祖先牌位前设供桌,桌前挂一张美丽的壮锦或者刺绣的桌围,桌上置摆大粽粑、年糕、米花糖及鸡、鸭、鱼、肉等贡品祭祀祖先。同时在家中火塘内燃烧一根耐烧的大硬木,直到第二天都不会熄灭,以示子孙绵延久长、烟火不断之意。

晚餐前,各家都以猪肉、鸡、酒、米饭等作为祭品,祭拜祖先诸神灵;然后烧纸钱、燃放鞭炮。祭毕,便开始吃团圆饭。菜肴丰盛,大家开怀畅饮,以酬一年的艰辛和合家之乐,而且这一餐的菜肴要有所剩余,以示“年年有余”。晚饭的八道菜中少不了“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会炖猪脚、炖整鸡。米饭要做得很多,即“压年饭”,剩到第二天吃,象征着富裕。

家家都要守岁,人们等待着子时的到来:姑娘描花绣朵、孩童盼放烟火、老人传授着新歌……子时一到,鞭炮齐鸣,往日宁静的山村僻壤顿时沸腾起来。

过去,有的地方把放鞭炮谓之“招牛魂”(壮语叫“欧魂怀”),意思是老黄牛的魂魄尚散落在田野,把牛魂招回来,新的一年开始,老黄牛又该辛辛苦苦地为主人家效力了。“招牛魂”开始,有的人家敲锣打鼓,吹萧吹笛,整个村寨洋溢着一片欢天喜地的气氛。壮家粽子过年,但年三十晚绝不吃粽子

正月初一、初二

拂晓时,各家妇女竞相奔向河边井旁“抢新水”,同时,还要捡几块与家畜相象的石头回家,以第一个汲挑新水为吉利。并且一路走一路模仿六畜的叫声。便把这些石头放进猪圈、牛栏,保佑六畜兴旺。回到家,然后将新水倒入锅里,与红糖、竹叶、葱花、生姜一同烧开,并以之先祭拜祖先,然后全家饮食。据说:这新年茶会使人万事如意。老人喝了健康长寿、小孩喝了聪明能干、夫妻喝了会和和睦睦。

时近清晨,泉水清洌,姑娘们聚在泉边轮流数星星,待数到天上只剩下一颗星星时,便开始新水。村中公认的“伶俐嫂”伴着姑娘们喝新水。大家认为喝伶俐嫂捧的水。就会聪明伶俐,故曰“伶俐水”。第一捧水要奖给第一个到泉边的姑娘,第二捧水大家可以争着喝,聪明的伶俐嫂捧着水将姑娘们逗得欲喝不能,欲罢也不能,她口中还说着许多逗乐的话,整个泉边荡漾着姑娘们的欢笑声。大年初一的伶俐水,是姑娘们向往未来的情感追求,谁不希望自己聪明伶俐呢?谁不想在新年里能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郎君呢?所以,这大年初一的伶俐水,是姑娘们势在必争的。

正月初一,互不串门。早饭后,青少年们穿着盛装,各自相邀同伴好友,就近参加各种娱乐活动。过去,南宁还有举行迎春祭祀仪式,“府州县排列彩亭,设土牛,迎春于东郊”;“仪仗甚盛,凡距县城二十里内,男妇老幼,相竞逐队来观,至为热闹”。乡村中也流行舞狮、舞龙和舞春牛等活动的习惯。舞狮队走村串巷,锣鼓喧天,鞭炮阵阵;孩童追随其后,其乐融融。狮子每至一家,主人即以封包相酬,并互道贺语。初一不杀生,午餐素食,晚餐吃年前剩余菜肴。大人给小孩压岁钱。

当天有的地方忌吃粽粑,认为开粽粑会引起田埂开裂漏水。并最忌争吵,人人都求和气、吉利。

新水

新水又称挑伶俐水、挑新水、挑乖水。流传于桂西一带。大年初一凌晨,各家各户的新媳妇或大姑娘,担起水桶,手持三柱香火,唱着歌,到河边或泉边,将香插上,用红纸包好的钱币作利市往水里投放,挑回新年的头一担新水。刘锡藩《岭表纪蛮·节令》载:"元旦,提瓮汲新水,沿路唱'牛羊鸡豕、六畜魂来'一语。这"新水",有的地方叫"伶俐水"或"灵巧水"。传说大年初一的水最清纯、最吉利,喝了它,姑娘会聪明伶俐,嗓子也清甜;小孩会健康成长;老人会祛病长寿;有的地方传说聪明的守河姑娘逢大年初一在河水里投放智慧,谁要是先得新水,谁就会变得越聪明伶俐。

春牛对歌

"迎春牛"为流传于广西靖西县一带的古俗。始于元明之际。春牛即土牛,古时用泥土塑制,现为纸扎的春牛,用竹片巧妙编织而成,牛头、牛角糊上绵纸,画上牛眼,牛身是一块黑布或灰布。“春牛”舞牛人敲锣打鼓在村中表演,钻进布底的两人,一人在前撑牛头,一人在后弯腰拱背甩尾巴,后面跟着的是一个手拿犁架的汉子。此外,还有敲锣打鼓的,领唱春牛歌的,他们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歌声笑声。舞罢上村又到下村,从初一闹到元宵节。舞春牛的人们为农家带来了节日的欢乐,同时,也寄托着对农家丰收、祥和的祝愿。

春牛表示劝农和开春伊始。这一天,青年男女对唱山歌,问答一年的节气和农事,向春牛投掷棉子,祝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他们藉此交朋结友,依歌择配。

抢头鸭

广西凌云县泗城一带壮族春节习俗。年初一晚十二点一过,当在人争先宰杀鸡鸭,重煮粽粑,并按规矩放于祭祀祖先神案上:全鸡全鸭置台中央,粽子剥开置两侧,其外两侧各置放一把夹有猪头肉或猪尾并贴有红纸之大蒜苗。先祭祖宗,后逐一祭灶王、门神、猪圈、牛栏等。祭祀完毕即燃放鞭炮。先放鞭炮者即为抢得"头鸭",认为抢得"头鸭",便会交好运。

抬纸狗拜年

大年初一,青年小伙子抬着用纸糊的狗,走村串寨拜年。各户烧炮竹迎新。这是壮族古代崇拜狗的遗俗。

打春堂

平果一带的壮族民间春节流行的一种娱乐活动。"打春堂"即用捣米之杵敲击木槽。现在有一些地方改为以扁担敲击板凳形式,故又称"打扁担",或根据其声响而直称"打虏烈"。小规模特郎一般在村内或院子、厅堂里举行,二三对男女老少持杵或扁担,排于春堂或长板凳两侧,以类似捣米的动作,有节奏地互相敲击,间或敲打春堂或板凳,发出"同打、同打、同同打嘟打"的声响,较大规模的特郎则在村边空旷地举行,数十人排在临时搭起的长凳两侧,在锣鼓的伴奏下有节奏敲击,成百上千围观者则不时喝彩肋威,场面热烈而壮观。较大规模的特郎通常还表演了种植水稻由耙田插秧、戽水耘田到收割打场和舂米尝新的全过程,颇具劳作丰收的喜庆色彩。

吃母粽

桂西一带元霄习俗,每年除夕起,即把一个用约十斤至二十斤糯米包成的特大粽粑"母粽"和若干个小粽粑摆在案台上敬祭祖先。直到元霄节,再次隆堪祭祀祖先后,才把供品撤掉,此为"散年"。"散年"时,即由家中长女搀扶其父母或家中最年长者,坐在堂屋中央,然后剥开"母粽",按家中年龄长幼依次分发,各人则须恭敬接受并将其食完,此为吃"指名母粽"。吃完"母粽",全家老小便携带粽子香火,到村口叉路边或溪河畔,边焚香肃立念"避邪诀"或唱"避邪歌",边抛撒粽叶,此谓之"卖疥疮"、"卖咳喘"和"送凶祸"。当地人认为,行此俗即可保新年安康,顺遂吉祥。壮家粽子是较高贵的食物。粽子主要原料是糯米,但要有馅儿。馅儿是由去皮的绿豆、半肥不瘦的猪皮拌上面酱制成,挟在粽心里,煮熟后,其味之香堪称一绝。粽有大有小,大的一二斤重,小的二三两,还有一种叫“风莫”(特大粽子)的,重达一二十斤。用当地特产的大粽叶,将十斤糯米、二斤猪肉、三斤绿豆、包扎成大年粽,放在大铁锅中烧煮三天三夜。

这种十多斤重的粽粑,并不是最大的,广西邕宁县的壮族村寨过去在有人中举后,全村要筹集糯米、猪脚等物,包扎巨型粽粑。

祭蛙婆

也称"蚂虫另节"、"孝蚂虫另",是红水河中上游的东兰、天峨、南丹、凤山等地壮族民间最隆重、最古老和最具地方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

舞鸡

舞鸡的年青人提着用木头、木瓜做成的两只斗鸡,打着锣到村中各家各户去贺年。舞鸡歌吉庆幽默,使主家喜笑颜开。送给贺年的舞鸡者红包,从“斗鸡”身上拔几根鸡毛插在自家的鸡笼上,以祈求六畜兴旺。

云南壮族年节

云南壮族春节称作“吉节”,这是壮族最隆重的岁首节庆。吉节最有意思的是小伙子要到河边检鹅卵石,姑娘要去抢新水

吉节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但准备活动从进入腊月就开始了。家家户户缝新衣,做新鞋,载年猪,备办年货。腊月十五后,一切农活都停止了,忙着做年糕,包粽粑,制扁米花,舂粑粑,理发洗澡,打扫卫生,一切为了丰丰盛盛过吉节。

除夕年饭,不仅要品种多,而且要数量充足,吃饭后要每样饭菜都有剩余,祝愿来年粮足菜丰、有剩有余。年饭后,各家各户灯火通明,一家人围着火塘而坐,彻夜不眠,说说笑笑,开始守岁,一直守到金鸡高唱、草木凝露时分。

这时,青年男子争先恐后到河边烧香,燃放鞭炮。他们手里拎着鸡笼、鹅笼,在河边捡鹅卵石,家里养了几种家禽就要捡几个鹅卵石,装在笼子里。回家路上,还要模仿家禽声音学家禽叫,直到把装满鹅卵石的笼子放在家禽栖息的地方为止,祝愿来年家禽兴旺。

在男青年捡鹅卵石的同时,姑娘们则争先恐后的挑着水桶,到水井边抢“新水”。谁先抢到“新水”最为吉利,所以姑娘门一个比一个跑得快,生怕落在人后。“新水”担回家后,家里每个人都得喝“新水”,祈愿新得一年中避邪驱恶,身体强壮。

青年人捡回鹅卵石、挑回新水之后,就在家门口燃放十二枚特别制作的大鞭炮,表示新春进门。十二枚鞭炮象征新一年十二个月,如果依次点燃的鞭炮个个炸响,表示月月平安。十二响大鞭炮炸响后,已是天色微明,此时壮家村寨,炮竹声声,此起彼伏,连续不断,一派新春气象。以后的十多天里,人们都沉浸在歌舞的海洋里。

邱北地区壮族

邱北地区壮家在大年三十晚上,每家的火塘都烧着大火,通宵不熄,叫“迎新火”。它表示来年温暖、兴旺、吉祥。最隆重的是大年初一,鸡叫头遍,男女老少便点烧火把,大人担水桶,小孩牵“木年”高喊“勒勒──勒”,到龙井取回新年的第一桶水。据说,来得早,新年的庄稼就长得好,熟得早。因此,人人争第一桶水,整个山寨,“勒”声四起,炮竹震天,热闹非凡。天刚亮,人们吃着碗口大、甚至簸箕大的糯米粑。吃了饭,个个换上新装,走出家门,互相祝贺新年快乐,五谷丰登。

相关推荐:

北宋书画家:米芾

百年历史磻溪平安花灯将重新点亮

肉夹馍有了英文名:rougamo

水族服饰 水族在服饰上为何禁忌红色和黄色

苏州忠王府戏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