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火把节为何越来越“火”

发布时间:2017-01-03 栏目:专题 投稿:顺心的期待

立法

从传统节日到法定节日

1981年5月25日,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通过议案,确定“火把节”为法定节日

楚雄是全国两个彝族自治州之一,272万总人口中,彝族人口74万、占总人口的28.3%。

在广袤的哀牢山和乌蒙山之间,世代居住着俚颇、纳苏、罗罗颇等13个彝族支系,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在彝家山寨,火是家庭生活的中心,家家户户的堂屋里都燃着一个不会熄灭的火塘,全家老小围坐在火塘边,谈天说地、喝酒唱歌,土墙上跳动的火焰烙印出岁月的凸凹记忆。

每年农历六七月,正是稻谷灌浆、果实累枝的时节。仰望星空,北斗星斗柄渐渐位于正上指方位。大暑节气将至,雨后潮湿闷热的空气中弥漫起莫名的亢奋和驿动,彝族先民以此为信,从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大大小小的村寨纷纷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祭天地、祭火、祭祖先,驱邪除恶、祈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家宅平安,诸多约定俗成的仪式里既蕴含着对祖先的崇敬,也阐释着对亲情的认同。

为推动优秀民族传统节日传承保护和发展,多年来,楚雄州各级党委、政府采取措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加大对彝族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力度,积极打造以火把节为代表的彝族文化品牌。

1981年5月25日,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通过议案,确定“火把节”为法定节日。自1981年起,州、县、市政府每年都要举办欢庆火把活动。自此,火把节成为了楚雄州以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最隆重、最盛大和最富有民族特色的法定节日

2006年5月,火把节与春节、端午节、清明节等民族传统节日一起,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楚雄人民引以为傲的殊荣。

“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一项项具体而生动的民俗活动。”火把节组委会副主任、州文产办副主任周兵很自豪。

禄丰有“迎火把”、大刀舞,永仁有摔跤、赛马、射弩、打秋千、赛装,元谋有《掌火歌》、《赞火歌》、《冲门歌》……楚雄火把节由单一的祭祀活动逐步拓展为包括原始祭祀、图腾崇拜、农事耕作、驱虫辟邪、娱乐交游、商贸往来等各种丰富的一整套民俗活动,并因聚居地的分散呈现出形式多样、风情浓郁的彝族文化特色。

经过30余年持之以恒的打造,火把节的知名度稳步提升,在弘扬民族文化同时,也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内涵

螺旋上升注入欢乐元素

10项“国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祭火等民俗活动轮番上演,彝家美食和民间工艺品闪亮登场

“只有摆脱一年一度原地转圈的办节方式,不断为节庆注入更多的时尚、欢乐元素,形成螺旋式上升的态势。”彝州楚雄给出了明晰的答案。

火把节期间,彝族梅葛、查姆、彝族老虎笙、彝族左脚舞、姚安花灯、元谋花灯、武定彝族酒歌、姚安坝子腔等十项“国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轮番上演,传统节日成为优秀民族文化凝聚和展示的重要平台。

非遗展演、祭火盛典等重点文艺活动,把“火”作为贯穿其中的重要元素,通过杂技、科技等方式,将彝族崇拜火、敬奉火的文化传统,以更加新颖、互动的方式表达出来。

为了增加火把节的吸引力,今年主办方在彝人古镇等地,策划组织了包括彝族羊汤锅为主的特色美食一条街,彝族刺绣、民间工艺品等旅游商品展销一条街,以突出彝族文化特色,提升火把节商品交易活动的档次和水平。

文化活动同时也是经济活动文化和经济密不可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是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经验。”在采访中记者切切实实感受到了这种理念。

“用经济的视角看文化文化传承发展,就是要走产业化的道路,在保护同时,使文化产生真金白银,从而反哺文化保护传承。”周兵的话进一步阐明了这一观点。

楚雄采用“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将一部分群众参与性强、宣传效果好的活动项目总体策划、分散包装推介给企业,由企业在自愿的前提下冠名支持,一方面传统文化得到了传承,另一方面扩大了对外宣传,同时通过节日活动进行招商引资,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在保护节日文化节日商业化之间寻找最大公约数。

主角

让人人都当非遗传承

节日期间,楚雄市作为主会场,9县设立分会场,打造丰富热烈的“彝州狂欢节”

“以前大多是楚雄市一个会场,今年楚雄市作为主会场,所有县市都设立分会场,将会有更多看点和惊喜。”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正明的言语中透出欣喜。他表示,今年的火把节着力突出群众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还节于民,让人人都是非遗传承人。

节日期间,9县将根据县情特色,组织开展本县火把节系列活动同时,还将组队到楚雄市参加火把节主会场的开幕式暨街头巡演、“广场大家乐”文艺节目展演、万人左脚舞狂欢等活动,真正融入到全州的火把活动中来。

楚雄市,彝族群众采回青松毛铺撒在堂屋和庭院中央,挑选寨子里最好的肥羊,在毕摩的主持下举行祭火神、祭庄稼神及除家秽仪式。之后,火把队伍便挨家挨户地串入正堂,撒火把、甩耕链,驱除家中病魔、祸祟,祈求清吉平安。入夜,火把场竖起高达5米、直径80厘米的大火把,缝隙间插上24炷香,代表二十四节令,插上肉串和五色旗,洒上祭酒,德高望重的长老或毕摩亲自点燃火把,男女老少围着火把笙歌乐舞,通宵达旦,尽情狂欢。

在禄丰高峰,从农历六月二十日就开始“迎火把”,此后一连几天都是分户过节。白天杀鸡宰羊,祭祀祖先,晚上撒火把,互相祝福。六月二十七日这天进入高潮,人们将火把送上火把山,周围四五里的各族群众纷纷赶来。中午,举行送火把仪式,随着三声炮响,大号长鸣。锣鼓声中,数十人组成的大刀队,由三个戴黑、白、红面具的人带领,边走边舞,直舞到火把山下,而后在一声号令下,呐喊着一齐冲上山顶,忽而欢舞,忽而挥刀“拼杀”,反复多次,在炮声中结束刀舞,而后将火把、面具集中起来烧毁,围观的人群纷纷脱下衣服、帽子、围腰,在火上绕三绕,以示驱邪除病。此后,小伙姑娘们便在山上纵情起舞欢歌。

在双柏县法脿小麦地冲,还要跳起源于彝族虎崇拜的老虎笙,舞蹈包括祭虎、请虎、选虎、跳虎、送虎等环节。跳虎的人用黑色的毡子捆扎成虎皮的样子,毡子的两角扎起做虎的耳朵,另外两角扎在一起做老虎的尾巴,然后在裸露的部位用颜料画上虎的花纹,惟妙惟肖。老虎笙舞蹈动作原始古朴,有模仿老虎动作习性的虎交媾、虎孵蛋、虎搭桥等,也有反映农事活动的虎犁田、虎耙地、虎栽秧等共12个套路,场面壮观热闹。

经过楚雄州持之以恒的精心保护和打造,如今,火把节不仅包涵了彝族万物有灵、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信仰的展示,还包涵了彝族人民在漫长历史岁月中积淀的生产生活习俗、禁忌、服饰等传统文化,加之歌、舞、乐、美食等诸多绚丽而热烈的欢乐元素,成为其他地区难以复制、独领风骚的“彝州狂欢节”。

玩场吃场

彝族故事

火把节”起源于“星回节”,彝族又把它叫做“过大年”,火把节的起源与彝族十月太阳历历法密切相关,是彝族先民观测天象,以北斗星斗柄指向来确定的,斗柄正上指为(大)暑,在此附近过“火把节”,斗柄正下指为(大)寒,在此附近过“十月年”,即“星回於天而除夕”。据《南安州志》记载:“六月二十四日束松为燎朵,草花高丈余燃之,杀牲祭祖,老少围坐火,食肉饮酒。自官署以及乡村田野皆然,谓之火把节,又谓“星回节”。《隆庆楚雄县志·设礼》载:“六月二十四日为星回节,燃松炬照室及田间,每田水口每荞地一处各磔一鸡以祈丰收”。

关于火把节的起源,史料还记载有“夷妇阿南”、“诸葛亮南征,父老举燎相迎”、“皮罗阁统一六诏,火烧松明楼”等,在民间也流传着许多关于火把节起源的美妙动人故事。传说及史料记载根源于彝族的火崇拜,是火把节日形式的起源,它说明彝族人民在两千多年以前就有了过“火把节”的民间习俗。

彝族美食

羊汤锅按彝族的传统,每年的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便开始食用羊肉。通常带皮、带下水,清汤或红烧,加当归等一锅炖,十分美味,具有温补、滋养、除湿的功效。

赶马坨坨肉山间铃响马帮来,马帮歇脚坨坨香。将上等五花肉加入妥甸酱油、冰糖炒至金红色,放各种香料出味后加水煮约1个小时半,用大火将汁水收尽。坨坨肉肥而不腻,味道朴实粗犷,让人联想起彝家汉子的热情剽悍。

炭烤松茸旧时五街彝寨的家猪多是放养,每逢夏季,家猪喜欢拱食土里的松茸,被村民鲁他郎察觉,由此松茸登上餐桌成为山珍极品。聪明的彝家姑娘将松茸切片包于锡纸内,待栗炭火烧旺后烤制,做法虽简单,却突出了松茸的原味,鲜醇爽口。

彝山三宝楚雄人民勤劳善良,村村寨寨、沟沟坎坎遍种核桃、板栗、李子、桃等果树,一年四季山货不断。这道菜就是用当地的特产木耳、核桃仁、板栗,配以小米辣、青椒、麻油等佐料凉拌,木耳嫩滑,核桃仁鲜脆、栗子香甜,尽享绿色生态美食

相关推荐:

烧绵山【第十三场】

明代书画家:徐渭

汇聚“团结之水”

佤族的“梁仓房”和“木鼓房”都是啥样的

中国千艘战船竟打不过一艘英船?不幸的是,打了一仗,应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