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云南麻栗坡:白倮密码 探秘千年荞菜节

发布时间:2017-01-04 栏目:专题 投稿:害怕的大炮

让时间凝固的白倮城寨村

据推测,城寨村可能是当今世界上最为古老的白倮人部落,其衣食住行与其他地区彝族相比,存在较大差异。白倮人保留完整的古朴着装、奇异民间风俗和独具特色的杆栏式建筑,近年正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而在白倮人内部,生活习惯也呈现地域性差别,其复杂的历史渊源和多元的文化传承因子,给白倮人抹上了几丝神秘色彩。有关白倮人的文献记载较晚,最早在明代天启年间的《滇志》中有所提及,但白倮人到滇东南的确切年代,尚不得而知。至今,白倮人在文山州境内主要以富宁及麻栗坡县一带的最具特色。2009年,城寨村被列为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

活了千年的城寨

城寨村位于麻栗坡东部隶属董干镇,只有一条石头路通达。古村被大山所环抱,茂密的森林将整个村寨藏在其中。进入寨子里先到达一个广场,广场周围全是参天的大树,这些大树被当地人称为榔树,都有数百年的历史。树下挂着两只一大一小的铜鼓,而先前听到的鼓声正是来自于此。

其实白倮人的寨子和云南大多数少数民族的村寨看起来没有太大的差异,可是许多的细节又有非常独特之处。白倮人的房子是典型的杆栏式建筑,即多为木质结构,上层住人下层养家畜。白倮人的房子一般窗户较小,从房屋中间的楼梯上到二楼,就会发现白倮人的房屋主要分里外两大部分,外屋主要是客厅用,而里屋主要是居住用,而且每家的火塘都长年不熄,生活取暖都靠火塘。根据麻栗坡县负责接待的胡师傅介绍,早年的城寨村不通电,道路都是泥土,一下雨动物的排泄物混着稀泥臭气熏天,整个村寨卫生条件很差,现在看到的状况已经不知改善了多少倍。

白倮文化保护是第一要务

记者在城寨村走访时发现,村里更多的是老年人、妇女和儿童,壮年的男性大多都走出大山打工去了,白倮人同样需要享受现代生活。村民陆荣光告诉记者,80年代,村民还有吃不饱的时候,如今现代农业技术的引入,城寨村不仅吃饱了还能有余粮用作储备、交易和酿酒。而且村子里靠政府修好了石板路,引入电线架设了电视信号的接收设备,彻底改变了白倮人几近原始的生活

麻栗坡县政府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一方面为了提高白倮人的生活质量,政府在2009年通过小康村建设整修了村里的道路,大规模修缮了白倮人独特的杆栏式建筑,而且是采用当地的天然材料,保持了村落的自然风貌。同时通过争取把城寨村作为了云南民族文化传承示范村获得了资金支持,以兴地睦边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以高端民族文化传承访问区为目标来保护整个村寨,目前已经投入了近400多万元的经费,同时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建筑保护给予了专项扶持经费。该负责人还告诉记者,关于城寨和白倮人文化不能盲目开发,保护是第一要务。

穿在身上的财富

在村中心走的时候,我们还碰到了来自美国新墨西哥州的潘·娜娇斯基女士。潘女士自己介绍说,自己已经是第二次来城寨村了,她是从网上得知这个地方的,由于她热爱少数民族的服饰,从网上的图片看到了白倮人的服饰之后,便来到了这里。

我们碰见她的时候,正巧看见几位白倮人妇女正在纺线、织布和点蜡染布。根据村民介绍,以一套白倮人男装为例,一般都要两到三年方能做好,可见其工艺的复杂,而潘女士也正是被这些服饰的精致所折服。潘说她已经好几年在中国的四川、贵州、广西和云南收集少数民族的服饰,而且已经在美国向许多人展示过。这次来她希望能买到一套男士的外衣和祭祀时所穿的大衣。她还认为保护白倮人的服饰文化可以考虑将其当作商品出售,也许能让这个技术得以保存。白倮人的服饰男性以灰白色为基调,女性则以蓝色为基色。白倮服饰上的纹饰代表着白倮人的来源传说,据说白倮人来源与天上得救于荞麦,所以服饰上都会有星宿、河流和荞花。服饰还根据年龄不同略有不同,小孩身上银饰特别多,而中年妇女只戴一个银项圈,年长者则着深色几乎无装饰。在跳舞的时候一些特别年长的妇女甚至会穿上宽袖大袍,非常地隆重。

一年一度的节日

下午荞菜节正式开始了,全村的男女老幼都围在寨前的广场跳起舞来。我们在人群中看到了一位特别的老人,他就是白倮人的文化传承人陆孝宗。

陆孝宗向记者讲起了荞菜节的来历。相传远古,因遭荒年,倮人粮食颗粒无收,正当绝望之际,有人发现在废墟的地基上扣着一只婉,翻开一看,发现碗内竟然还有几两荞籽。倮人们欣喜若狂,认为是祖先在冥冥中保佑他们,后来为了感谢这碗救命的荞籽,便在每年农历四月第一个属龙日即荞麦成熟的时候,欢庆荞菜节

据陆孝宗介绍,白倮人是一个喜爱唱歌跳舞的民族,过荞菜节要跳“荞菜舞”、“团结舞”,新房修好要跳“进新房舞”,平时玩耍就跳“月亮舞”、“竹竿舞”,老人去世跳“铜鼓舞”、“三胡舞”,犁地时唱“牛歌”,喝酒时唱“酒歌”,栽秧时唱“栽秧歌”……舞蹈的动作大多来自劳动,有的像撒种、有的像割谷子、有的像摘包谷。在广场旁边,支起两个铜鼓,每对都分“一公一母”,公小母大,公鼓响音洪亮;母鼓响音大而低沉。鼓面中间有个太阳星,光芒四射,顶大于胸,在胸腰间各有四只耳环供抬用,鼓身上的花纹组成波纹圈状,鼓身中空无底。荞菜节上等村里的寨老落座,伴随着鼓点开场以舞狮开始,过后便是两个男人持棍棒和铁叉,以武打的形式跳一段舞,在念诵完荞魂经之后,全村便开始围场而舞。

上一页123下一页

相关推荐:

入门级利辛方言大科普

彝家寻秋:维黑洛

'福钱'的故事

塔吉克族的油烛节

江苏苏州普济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