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找寻海南远去的黎族民俗文化“山兰节”

发布时间:2017-01-07 栏目:专题 投稿:风趣的皮皮虾

陶锅里的山兰饭。海南日报记者陈耿摄

符丽丽在摆弄山兰糕。海南日报记者陈彬摄

2012年十月下旬,那文村边,一位黎族妇女正在收割山兰稻。海南日报记者陈耿摄

那文村穿黎族服饰的老人。海南日报记者陈彬摄

人们都知道黎族传统节日“三月三”,却很少知晓“山兰节”,这个只属于海南省东方市江边乡那文、白查、田头、干沟、俄查、国界和南龙等7个黎族村落的节日,据传已有千年的历史,是当地黎族百姓杀猪宰牛,畅饮庆贺山兰丰收的佳节,相当于他们的“年”。

时至今日,节照过,酒照喝,只是山兰节已然没有昔日的民俗味道,未免叫人扼腕叹息。

一道道翠绿的山脉绵延着,望不到尽头,远处只能看见大山的轮廓,犹如画家笔下的写意,素静雅致。山脚下的黎族小村落,在大山的怀抱中,显得那样静谧柔美。

入住东方市江边乡政府旁边的小旅馆,夜晚的山区有些凉,夹杂着青草之味和淡淡花香的空气甚是怡人,时不时传来的狗叫声,衬托出黎族村寨恬静如熟睡的婴儿。

清晨,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叫醒新的一天,大山深处的传统节日——“山兰节”,由此揭开序幕。

兰节的由来

兰节是东方市江边乡黎族村落庆祝山兰稻丰收的节日,有着千年的历史,在江边乡共有7个黎村同时过节:那文村、白查村、田头村、干沟村、俄查村、国界村和南龙村,其中白查村颇具黎族特色的船型屋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当地黎族同胞心目中,山兰节相当于他们的“春节”,具体日子由长辈推算,一般在新历的12月中旬。每年这个节日,在外打工的村民或在外上学的孩子,都会尽量回家,与亲朋好友团聚。

2012年江边的山兰节从12月16号开始,持续3天。

山兰,又称“山栏”。史料记载:“山稻,种于内图及黎山中,燔林成灰,因灰为粪,不需牛力,以锥土而播种焉,不加灌溉,自然秀实,连岁有收,地乃去之,更择它处。”

种山兰,是过去黎族同胞一种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一年一造,不用耕作翻土,就在砍山后放火烧过的土地上播种、管理、收获。

关于山兰节的来历,有这样一个故事。

传说古时候一个老人有8个儿子,每年开春季节,儿子们都要上山烧荒种山兰。到秋天收获时,小儿子的山兰收获总是最多。

哥哥们来向弟弟取经,弟弟传授经验:“要想山兰稻长得好,山兰园的树木须皆烧成灰,根茎无遗,地下尺余亦熟透。要做到这点,贵在早砍、晒干、烧尽。”哥哥们听了之后照办,果然在第二年获得了大丰收,于是兄弟们宰牛杀猪,畅饮庆祝,在以后收获山兰的日子一直延

续,便是今天的山兰节

为了体验黎族同胞这一小范围的节庆,记者提前一天来到江边,一睹村民如何准备“过年”。

一家煮饭全村香

走进那文村,一排排的独家小院整齐划一,道路是窄窄的水泥路,家家户户都在自家小院种了花梨木或者橡胶树,零零散散,或大或小;挨着马路每家又有一小片菜园,种着蔬菜瓜果,颇有一番世外桃源之感。

猪肉是庆祝山兰节色香味俱全的佳肴,这里的村民现在依然保留着传统的褪猪毛方式。

“把猪杀了之后,放稻草在猪身上烧火,干烧,然后拿刀就可以把猪毛刮掉。这个火叫‘香火’,烧的时间短肉不香,时间久了肉不鲜,这有一个度,需要根据经验来拿捏。”村民符那钦说,此时他正在给五脚猪褪毛,空气中弥漫着毛发烧焦与肉香的混合味道。

除了杀猪宰牛之外,村民们饭桌上的美食更多与山兰有关,比如要吃山兰饭、山兰糕,喝山兰酒,吃“鱼茶”和“肉茶”(用鱼或肉泡制)或山鼠肉,这些传统的饮食习惯至今依然保留。

“陶锅焖出来的饭更香,一家煮山兰饭全村香。”村民符亚克的大女儿说,此时她正给家人盛饭,锅盖掀开,一股米香扑鼻而来,清新香甜,软软的、糯糯的。尽管电饭煲煮饭在村里逐渐盛行起来,但还有少数人家保留着用陶锅焖饭的方法。

远去的年节味道

“小时候过山兰节,人人都穿黎家的新衣服,大家聚在一起唱歌跳舞,小孩结伴荡秋千,互相串门拜访亲友,好不热闹。现在冷清了,也没人唱黎歌跳竹竿舞了,大家就是吃吃饭喝喝酒,图个团聚的气氛。”今年已90岁高龄的符亚吓老人感叹道。

以往的山兰节,大家穿黎家新服、欢歌载舞,隆重而热闹,传统的风俗大都保留着,而如今,一切都已改变。

“种山兰的人越来越少了,我自己家也不种了,改种水稻。时代不同了,现在政府不让砍山了,保护环境,而山兰只适合种在山上,另外山兰的产量很低,亩产仅100多公斤,一年也只能种一造。”符那钦说。在他看来,山兰的产量只够糊口,而水稻的产量高,除了自己家吃外,多余的还可以卖掉,增加收入。

“山兰节本是庆祝山兰丰收的日子,如今这个意义越来越淡薄了,更多的是家人在此期间团聚,亲朋好友互相走访,吃吃饭喝喝酒,这个节日就算过去了,山兰节离山兰越来越遥远了,明年不打算回来了。”在五指山市上大学的符丽丽说,此时她刚去朋友家串门回来。

兰节期间的不少特色民族饮食过去都是用山兰稻来做的,现如今原材料大多换成了糯米,包括被誉为“黎族香槟”的山兰酒,也很少再用山兰稻来酿,原材料大多换成了糯米。

喝山兰酒的传统方式也已改变,村中老人回忆,过去喝山兰酒是用竹管来吸。酿好的酒储藏在陶坛中,插两支小竹管,饮时“以竹筒而吸之”,颇有兰亭“曲水流觞”之韵致、“竹竿一吸胜壶觞”之乐趣。而如今喝酒都用塑料杯或塑料碗,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未尝不是一种威胁。

符亚克是村里唱黎歌的能手,吃团圆饭期间,她为大伙唱了支黎歌,歌声清脆悠扬。“我是跟村里的老人们学的,现在的年轻人会唱的越来越少,有点可惜。”符亚克惋惜道。

记者走访了那文、白查、俄查三个村,只见到85岁的符阿翁一人还在穿着黎家传统服饰。“现在就穿着这件衣服还感觉像过这个节,不如从前热闹啦。”老人很怀旧。此时,她正一个人坐在屋里看电视。

传统民俗文化不断流失

“我把白查村整个走了一遍,这次来是想找一些传统民族器具,我担心下次来的时候就再也见不到了,也感受不到浓厚的节日气氛。”海南省民族博物馆副研究员罗文雄说。

这是罗文雄第七次来到白查村,第一次是在2001年,那时候的斟酒器、藤萝、陶缸、陶锅等民族特色器具还完好,如今,这些器具破败不堪,不复以往。

罗文雄说:“传统文化的流失乃至消逝让人很心痛。保护传统民俗文化既需要政府的重视,也需要民众的支持,需要加强对中小学生进行民族历史文化的教育,让年轻人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从而增强传承、保护民族文化的积极性和自豪感。”

三亚某旅游演艺公司来白查村做实地考察后,打算把黎族兰节民族特色文化在景区展现,让更多的人了解黎族同胞的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传播保护传统民俗文化的观念。

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符策超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缺乏一种有效的推广模式,正确引导人们学习非物质文化的传统技艺,并转化为切实可行的经济效益,才能吸引更多的人主动学习,才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绵延不断。

相关推荐:

书画色彩造假法之无中生有成品辨识

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小县城:临潼 四朝皇室钦点的风水宝地

丽江普济寺:聚集佛道儒的喇嘛寺院

中国(连南)第四届瑶族文化艺术节隆重举行

上党落子宗师是谁?上党落子王四虎生平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