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古老的苗族翻鼓节及其文化遗产意义

发布时间:2017-01-09 栏目:专题 投稿:俭朴的老鼠

苗族翻鼓节主要流传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凯里、麻江、丹寨、台江、施秉(六合)等县市,其流传范围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氏族渊源性。而麻江县卡乌翻鼓节是其中规模最为盛大的一个,对凯、麻、丹三县市苗族都有深远影响。因此,笔者对卡乌翻鼓节祭仪到竞技进行了系列考察,并与鼓头等人进行了深入访谈,以期揭开其神秘面纱,探讨其文化遗产意义。

苗族翻鼓节的来历

卡乌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县东南,凯里市西南。卡乌寨四面环山,卡乌河穿中而过,形成两岸民居鳞次栉比格局。卡乌系苗语音译,意思就是“美丽的河坝”。如今全寨约400多户人家,分李、田、龙、张、文、王、罗、熊等8姓氏,李姓家族人口较多。该寨地处历史上的军事要冲,清代在卡乌及上游石桥设有军堡,经历了雍乾、咸同两次战争劫难,解放后才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

翻鼓节卡乌及周边最隆重节日,属地区标志性民俗文化。当地人把翻鼓节的苗语名称“足略”(zukniel)直译为“跳鼓”。跳鼓是当地苗族一项传统祭仪,鼓主一般都为具体姓氏家族所有,一切相关运作都由鼓头组织掌控,具有一套别致的组织规程。 卡乌苗寨鼓主为李姓家族,鼓头苗名“豆”(det),大家都尊称“告豆”(ghaoxdet)。据其介绍,卡乌李家迁徙到该寨定居已八九代人,而翻鼓节的起源则是历史悠久。

苗族创世史诗这样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每年正月大人们都要上天去吹芦笙跳鼓舞十二天十二夜才回来。后来人间出现了很多妖魔鬼怪趁大人上天之机诱吃小孩的悲剧,天上祖公便将威力无比的天鼓送来镇妖驱邪。由于天鼓太大太重,等大家拉到寨边河滩上时已是农历二月第一个亥日了。乡亲们干脆架起鼓咚咚咚地敲起来,妖魔鬼怪毒虫猛兽立即纷纷远遁。四方亲戚闻声来聚,大家高兴地跳鼓唱歌欢庆了三天,还把祖公请来同乐。祖公临走时吩咐把鼓藏进山洞,每年二月翻出来跳几天,来年就会吉祥平安,五谷丰登,人丁兴旺。人们为感谢祖宗护佑,每每跳鼓前都要隆重祭祀祖宗,从此翻鼓节就流传了下来。后来由于苗族分化出更多支系,人们就仿照祖鼓制造小木鼓,也不再藏于山洞而直接放入鼓头家中。

鼓头ghetdet介绍说,卡乌以前跳的也是木鼓,但一方面由于木鼓有禁忌,已婚嫁的女子不能跳,二方面是原来祖传的木鼓在“四清”中被毁,所以为传承和发扬民族民间文化传统,使大家能共同分享跳鼓的快乐,在上世纪70年代末,国家抢救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过程中,改革成了跳铜鼓,所以现在卡乌苗寨过翻鼓节跳的是铜鼓。

翻鼓节祭仪象征

苗族翻鼓节具有特定的规程,每个程式祭仪也都有它特定的内涵与象征,这或许就是维系该节日得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举办的精神生命。

翻鼓节前一天,鼓头都要想方设法去抓鱼来。鱼是祭祀祖先必不可少的。在抓鱼时,妇女们即盛装于田边或河边接鱼,以示吉祥如意,也即象征“接子”。

节日第一天即亥日清晨,李姓各家都要蒸糯米饭、杀公鸡、煮鱼炒肉,在桌上或簸箕内摆上糯米饭、甜酒、鱼、鸡、肉等祭品,烧香纸,酹酒掐食祭祖。鼓头家则把同样的祭品摆在铜鼓前。鼓头身穿长衫,头戴只有竹篾骨架的斗笠,率参加祭鼓的人站立念祭祷词,烧香纸酹酒掐食祭鼓(即祖宗),然后用鼓棒敲鼓数下,仪式即结束。接着各家与来客共同饮宴。下午4时左右再次祭鼓之后,一群盛装男女在鼓头的带领下把鼓抬到踩鼓场架起,跳鼓正式开始。

鼓头介绍,以上祭仪中,糯米饭团、一对鱼、甜酒三样祭品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各种独特配饰都各有内涵。糯米饭团是敬祖的,祖先们种的是糯稻,那时没有碗只能捏团吃;一对鱼和甜酒是寄寓子孙繁衍旺盛;戴仅有竹篾骨架斗笠是取遮阳不避雨之意,象征风调雨顺。而从起鼓到跳鼓结束,铜鼓架上所缚叶色上好且粗壮的芭茅、粽粑竹和楝树枝(一种常绿乔木),则是象征来年水稻壮如芭茅,谷粒大如粽粑叶,村寨四季如春绿色掩映。

第二天中午起,来自四面八方的老老少少穿着节日盛装,聚集踩鼓场围成一层层的舞圈,在深沉悠远、连绵不绝的铜鼓声中热情奔放地翩翩起舞。时而跳三步,时而跳五步,直到天黑。当地人认为,苗家跳鼓之后,农事才风调雨顺,同时又表示敬祖,再则给姑娘和小伙子们结识的机会。鼓头还补充说,举行集体跳鼓是在让大家娱乐的同时,还有向祖先彰显子孙后代众多之意。明乎此,可见集体跳鼓在本质上仍然还是一个主题鲜明的大型祭仪

第三天,是年轻人们在村寨附近的山坡上成群结伙对唱山歌、谈情说爱的时刻,是让友情、爱情之花伴随春天到来而成长开放的时间。然而随着时光流逝,如今已改成了由老人、中年人和小孩继续尽情跳鼓的节目。旧的内容虽然消失,但规程的遗迹还是告诉我们,其节日的功能性目的对祭典整体象征是不言而喻的。

卡乌翻鼓节文化遗产意义

卡乌翻鼓节的来历表现了人们跳鼓的最初思想,也反映着人类文化生活的曲折发展历程。而从系列规程中,卡乌翻鼓节则明显具有地域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特征。

众所周知,民族文化一般具有群体性、地域性、整体性和互释性等多种特征。在卡乌翻鼓节规程中,就展示和诠释着该地区苗族传统的若干文化事象,把无数不为人知或知而不解的文化类项之密码公开贯穿其中。首先,在物质文化方面诸如生产方式、贸易交通习惯、民族服饰文化民族饮食文化民族居住与建筑文化等;其次,在社会文化方面诸如宗族文化、村落文化、民间组织文化民族社交礼仪文化等;再次,在岁时文化方面诸如民族生产节日文化民族娱乐节日文化民族原始宗教节日文化等;四是在信仰文化方面诸如民族原始宗教信仰文化民族祭祀与占卜文化民族禁忌文化等;五是在口头文化方面诸如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诗歌酒歌、谚语、歌师文化等;六是在民族游艺文化方面诸如民族音乐舞蹈文化、歌场文化民族工艺美术、竞技游艺文化等等。

翻鼓节中,上述民族文化并没有得到如此多样和详尽的展示和诠释,或者就至多仅一两方面而已。但通过翻鼓节祭典仪式,把生存的世界与想象的世界借助于一组象征形式而融合起来,变为同一个世界,构成卡乌及周边人民的精神生活。翻鼓节祭仪就成为了这个社群生存逻辑的凝聚点。而正是由于卡乌翻鼓节的影响范围广,规模大,一些同样过翻鼓节的地方为避其影响改选在二月次亥过节,甚至在九月再过一次翻鼓节,以压其势,从而形成黔东南苗族“二月翻鼓节不吹笙,九月翻鼓芦笙鸣”的生产生活习俗。

以上内容揭示,苗族翻鼓节这种古老祭仪不仅保留和贯穿着大量的古代的风俗或民族文化类项,还是当地人民各种信仰和民族历史的储存库。通过它完全可以追溯到旧有的人类文化发展某个阶段的面貌。如从翻鼓节起源我们可以看到卡乌翻鼓节祭仪过去的文化图式,看到苗族人初始跳鼓的“鼓头-家族-亲友”的社会建构。因而,把卡乌翻鼓节作为地区标志性文化统领式遗产并不为过,尤其是对其列入名录保护不仅显得必要,而且更显其文化遗产价值和重要意义。

(稿源:贵州省凯里市第十一小学)

相关推荐:

畲族的地区文明 畲族传统文化介绍

西藏林芝地区波密县举办松宗赛马节:具有浓郁特色

利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洪拳的起源是什么?洪拳的要求

苗族节日捕鱼节有什么活动习俗?捕鱼节风俗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