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重建人文诗性信仰,再寻华夏明媚春光——寒食、清明节复兴方案

发布时间:2017-01-10 栏目:专题 投稿:瘦瘦的可乐

由于寒食清明之间的继承与融合的关系,两者互为一体、难解难分,故我们寒食清明两节不做严格的区分,将其视为一个节日的整体,统称“寒食清明”之节。

(一)寒食清明节在当代中国的流传现状

直到今天,清明仍然是中国人比较重视的传统节日,但是这种重视几乎完全出于一种风俗惯性和文化流失的本能反应,严重缺乏实质性内容,更多的只是本能地坚守模糊的风俗底线。换言之,寒食早已烟消云散,而清明也几近空洞无物。如果这种趋势继续下去的话,那么华夏传统的清明节很可能步上巳与寒食的后尘,成为又一具只留下节日名称的文化空壳。

当代中国人,几乎完全不知寒食为何物,更遑论什么寒食风俗了。寒食清明的几大风俗中,只有扫墓之风残存,而踏青与春日游艺几乎完全消失。这也与我国不合理的节假制度有密切关系,如前所说,唐时寒食清明节,休假日最长高达七天,而现在,寒食清明皆不放假,忙碌的城市人能设法祭扫已属不易,又何来踏青的闲情雅致。

残存的祭扫风俗也已经严重异化。一方面,由于殡葬制度的变迁,土葬已被废止,扫墓之俗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依托;另一方面,由于社会风气的恶化,清明时节各种违背清明慎终追远、怀念亲人与先贤本意的现象也大量滋生,有的人甚至用“纸二奶”“摇头丸”等所谓的“另类祭品”进行祭扫

公祭方面,对黄帝、孔子等的祭祀存在着许多不规范的现象,比如,清明祭黄帝时,礼仪小姐身穿大开衩的旗袍,露着大腿纪念人文先祖,失去了应有的庄重和肃穆。参加公祭的人群着装也非常混乱,西装、夹克、“唐装”、中山装、牛仔裤,五花八门什么样的都有。

许多地方还在清明日组织大中小学的学生祭扫烈士墓,这本是一件好事,但是却常常出现诸如学生骑在烈士头上嘻闹、祭扫之后垃圾遍地等不应有的现象。

以上种种清明乱象,令华夏文明古国蒙羞,令华夏儿女汗颜。寒食清明节延续了两千多年,它本该是一个华夏国民慎终追远、庄重地纪念先人的最文明节日,本该是中国人最肃穆、最优雅、最安静的一个节日,而现在却弄得充满喧嚣、浮躁之感。

我们的“清明”哪里去了?

浮躁源于信仰的不再,源于仪式的流失。大把大把的祭品烧过,心中却没有一丝对先人真正的敬意和怀念。各种公祭广场人山人海,旅游与经济的炒作却是最强烈的意念与心思。而真正的信仰,反倒在清明之祭中变得非常稀薄,成为了无关紧要的东西。

有人说,几千年来,人们在这个“气清景明”的节气中,进行“祭之以礼”的追远活动,为已逝的亲人、祖先,庄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与敬意。这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一年年轮回、一代代传承,构成了人们顽强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动力,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续展开新的有机构成。国家与文明的历史,靠个人与家庭的传续来完成;没有个人与家庭的传续,历史将是苍白、抽象而没有人情味的;清明节的祭奠仪式是个体与历史连接的精神脐带,使今人的身份清晰而神圣。“追远”不仅有“民德归厚”的教化意义,还会让我们获得面向未来的力量,确定个体与时代的历史位置。在崇拜“新”与“未来”的今天,这是必不可少的仪式。我们缅怀先人,祭祀先祖,因为他们是自己的来源,他们的辛劳和奋斗乃是我们继续前行的起点。这是尊重生命与敬畏历史的不绝之流。清明之祭,是道德的诗性信仰

而事实上,我们这个民族,已经基本丧失了这种面向生命与文明的敬意,丧失了这种诗性的信仰

该“静”时“闹”,而该“闹”时却“静”得一塌糊涂。如前所言,寒食清明节有欢乐喧闹的另一面,有充满春日动感与活力的踏青、插柳、秋千、蹴鞠、牵钩、风筝等充满汉民族特色的春日运动和游艺活动。而到了今天,踏青、秋千等风俗已难觅踪迹,忙碌的人们终日身心疲惫,在清明来临时,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在网上上香祭扫一下了事,那些汉族风格的春日运动,很少有人知晓和问津。

民族服饰的丧失更让这些活动失去了味道。穿着西装,如何踏青?穿着牛仔裤,头戴柳环更是缺乏韵味。秋千是要女孩子穿着飘逸汉服才真正能荡起来的,风筝也需要与飘扬的裙裾搭配才更有灵性。

清明时节,北方最多的不是纷纷春雨,而已经是来势汹汹的沙尘暴。每年春季,北方的中国人常常弄得“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忽然风起沙尘来,京城到处卖碳翁”,就是当代中国北方城市春季的写照。环境的持续恶化让亿万中国人很难真正体验到春光的明媚。

清明的绿色变成了灰色,清明的灵动也凝固了,我们这个最善于感受的民族,已经不再能感受到真正华夏春天的清新与妩媚,诗意没有了,汉民族的心灵已经变得干瘪枯涩。

“四海同寒食、千古为一人”,这是多么美好而真诚的文明信仰。功名与利禄,在我如浮云。其实子推的故事是真是假甚至是有是无,都无关紧要,寒食的纪念,是一个民族朴素的道德情感和跨越数千年的坚守。由此,汉民族慎终追远的文明性格有了一个最适合表达的节令时间,华夏第一祭日,意义即在于此。

立春时节,乍暖还寒。阳春三月,方景物清明。花朝、上巳、寒食清明......如果说,从腊祭到上元,是汉民族冬日里最欢乐最温暖的狂欢,而立春开始至寒食清明,则是汉民族迎春的绿色乐章,那是一个心中充满浪漫和诗意的民族才会有的优美节日寒食的秋千飞过,你听到立夏荷塘的蛙鸣了吗......

失落了诗性的信仰,不再有明媚的春光,我们失去的不是寒食清明我们失去的,是心中的华夏

(二)寒食清明之节复兴方案

1放假

寒食清明假日法定化,已是普遍的社会共识和起码的人文常识,也已经是人大代表业已提出的正式法律议案,此处不再赘述其意义。

综合考虑,呼吁国家对寒食清明节进行如下的假日安排:

取消或缩减五一长假,将节日时间转移至上巳、寒食清明三节,加上周末,形成大清明春季长假。给人们留下祭扫踏青运动的充分休息时间,恢复汉民族清明春游和运动的习俗。 寒食日定为国家公祭日和烈士纪念日。植树节转移至清明日。

2公祭及民间祭祀活动

公祭如祭黄帝、孔子、革命烈士等,公祭黄帝、孔子时,宜采用正规的祭礼,民间人士应着本民族的正式礼服。对于汉族,即玄端一类。

民间祭祀,则需殡葬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完善。此论题此处无法详细展开,但“既尊重传统又符合国情、节约土地、优化生态、文明、肃穆、节俭”当为进一步完善的方向。而在祭祀礼仪方面,则需以庄重、意诚为本,鲜花、果品、上香、祭酒即可,无须铺张浪费。祭服应采用汉民族传统的玄端、深衣类正式祭祀礼服。

3恢复“寒食”的节日食俗

建议寒食日前,按照前面的介绍,举家亲手制作麦粥、枣锢飞燕、青精饭、青团、桃花粥、煮鸡蛋等寒食特色食品,备寒食日食用。自然,寒食一天即可,清明便可恢复正常饮食。而且,体质较弱的儿童、老人、孕产妇等仍应进用热食。

雕画鸡蛋、斗鸡卵也是一种有趣的节日活动。

4举行改火等节日仪式以为民众娱乐。

宜由政府为民众组织表演,钻木取火等改火仪式趣味性强,也有一定的文明教育意义。家长也可以带小孩子自己尝试钻木取火(提示:钻木取火并非易事,需要一定技巧,适当的钻具、足量的易燃物是关键)

5恢复踏青、插柳、戴柳等寒食节俗

踏青时,宜穿适合郊野运动的轻便舒服的襦裙、直身一类汉服。

6秋千、蹴鞠、拔河、风筝......重温汉民族特色浓厚的春日运动

服饰方面,皆宜穿轻便的汉服,具体建议同上。蹴鞠,在古代是开展广泛的民族体育活动,需着汉服、制皮球进行比赛,建议政府为民众进行表演,团体、社区、单位等也可自行组织比赛。

清明时节华夏大地到处是穿着民族服饰汉服蹴鞠的人群、拔河的少年、荡秋千的姑娘和放风筝的孩子,那将是怎样一幅美丽的华夏春日踏青游戏图?那种全民健身,我们不是早就拥有了么,为何要让它流失呢?

相关推荐:

哪位明朝皇帝在皇宫开妓院与宫女所扮妓女淫乐?

揭秘后赵皇帝石虎:一次迎娶四万美人的残暴皇帝

关淑怡《逝去的传奇》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