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馅饼节背后的文化发现

发布时间:2017-01-12 栏目:专题 投稿:简单的糖豆

遗产留给人类许多洞察生活的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自身生成、传承过程中,记载和传承了生活中诸多人类生存的精神和思想,这才使其成为遗产。正像冯骥才所说,人类一边前行,一边把其创造的精神留在遗产里。但是每一项遗产的形成,往往都有着一个最初的内涵。只有挖掘和认识到遗产的最初内涵,这项遗产才更加充实和生动。

不久前,内蒙古科尔沁郭尔罗斯地区申报了一项“馅饼制作技艺”的文本。当地的每一个姑娘在出嫁前都要先学会做这种馅饼的技术,否则到了夫家会被人笑话。馅饼烙好后先不吃,而是先“闻”,大家一齐喊“好”,然后供给祖先,端给老人,最后一家人才吃。在我们认真分析这个非遗项目时,隐隐觉得,这种馅饼、闻馅饼、吃馅饼的形式背后,仿佛还有着更深的遗产内涵,而不单单是馅饼的制作技艺。

郭尔罗斯蒙古族古老的部落之一,历史上的郭尔罗斯地区江河水域宽广,沿岸水草肥美、牛羊成群。但是随着人类自然的不断开发,这里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土地严重沙化、碱化,湿地加速萎缩,草原急剧退化。这期间,蒙、汉、满等各民族的渔猎文化、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在这一区域相互碰撞、交融,蒙古族更渴望农耕文化的成果进入游牧文化生存历程,并通过实现农牧互补来完善自己的生活,也丰富自己的文化

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在传承古老优秀的蒙古族传统文化过程中,逐渐发现农耕文化多物产带来的幸福生活,于是他们以敬重的心态,怀着一颗虔诚的心,世世代代不断主动地学习和吸收汉、满、锡伯等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在长期的实践中,郭尔罗斯蒙古族逐步转入定居阶段,面对生态环境变化、社会结构变革和生产方式变迁,又受到历史上的“蒙地开垦”、“文化北移”等深刻影响,他们在沿袭单一牧业生产的肉食、奶食等民族饮食文化中,开始逐渐认识和接受了农耕生产的粮食、蔬菜和饮食文化思想,于是制作和食用馅饼的习俗随之出现了。

在弘扬农耕文化的同时,蒙古族人的传统也在吃馅饼时充分地体现出来。蒙古族馅饼的最佳吃法是边吃边烙。节日中的人们,尽享皮薄透馅、形圆色鲜、香气扑鼻的这种民族美食,享受着农牧文明交融的幸福。过去,能够与亲人团聚共同品尝热馅饼,是广大农牧民一年中最祈盼、最幸福的时刻。而蒙古族王公贵族,也请亲朋好友品尝馅饼,欢度节日。郭尔罗斯地区至今还有许多故事描绘当时的热闹场面。在我们进一步的调查中得知,人们已将烙吃馅饼的这一天俗称为“馅饼节”。

馅饼节里,人们不能穿着脏衣服,也忌讳吵架。馅饼烙制过程中,顽童们不能进入厨房或灶台附近,更不能弄脏食物,甚至不能帮妇女添加柴火,以免掌握不好火候,烙糊馅饼

馅饼节蕴含着的是人类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又说明这个民族有很强的生存能力,彰显了他们从敬畏自然到崇尚自然、遵从自然规律的科学思想和行为。馅饼节习俗记载和保留了游牧民族从原始的、单一的生活方式向丰富的多样的农耕文化过渡和转化时的思想历程。捕捉这种历程,挖掘这种记忆,从中去发现人类生存过程中的珍贵认识和积累,从而引发今天的人们和社会对遗产的自觉保护和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基于此,我们将馅饼制作技艺项目归为民族节日类项目。

认识遗产价值,其实就是认识人类自己的生存历程。寻找人类生存历程中那些难忘的探索岁月,失败、收获,以及成功,记住这些,人才能更爱我们的祖先和民族,把文化的生动挖掘出来,留给我们自己,也是留给人类的今天和未来,这也是遗产工作中的“文化发现”。

相关推荐:

伊朗:除夕七道菜习俗

云南丽江:纳西人的过年祭祀习俗

立冬习俗:北方人吃饺子 天津人吃倭瓜

商务礼仪常识知识

这两国飞地,你套我,我套你,你还套我,我还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