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松嫩草原的中秋节习俗

发布时间:2017-01-12 栏目:专题 投稿:温暖的酸奶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古时与春节(阴历年)和端午节(五月节)齐名。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又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中秋节的另一个来源,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故中秋节的民间习俗多与月亮有关。赏月、拜月、吃团圆月饼等,均源于此。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古代,南方各地晚上各家都要“敬月光“,由小儿取果物于盘,置方桌子室外,点燃香烛,燃放鞭炮,家人相聚拜月。贫困人家吃普通米饼,富裕人家大摆宴席,吃团圆酒等。而古时北方松嫩草原中秋节却与南方习俗大相径庭。

古时的松嫩草原本无汉人居住。蒙古族王府长期统治草原。居住在这里的有满、朝鲜、回和锡伯等10多个民族。这里的人们不知道“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相反,流传最多的却是“八月十五起义”。上个世纪50年代,我曾请教过一位蒙古族文化老者,据他说: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八月十五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从此民间过“八月节”和吃月饼习俗便流传了下来。至于民间,那时人们大多没文化,从“大鼓书”里始知有岳飞抗金的故事,有的就把“八月十五杀鞑子”加在了民族英雄岳飞身上。由于“八月十五”对蒙古族来说,是一忌日,所以便不过中秋节。同样,民间关于岳飞“八月十五杀鞑子”的传说也使古代的满族人失去了对中秋赏月的兴趣。所以那时的人们虽知有中秋节,但却没有或很少有人过。

到了近代,伴随蒙古旗地的大量开垦,南方汉人大批流入。汉人与站人和各少数民族的频繁交往,使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不断交融,于是便产生了具有松嫩平原特色的包括中秋节在内的传统文化。

清末民初,松嫩平原每逢中秋夜,汉族人都要吃团圆饭。一般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海棠、李子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月亮升起来后,在月下,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满族人家过中秋节也吃“团圆饭”。此外,月亮初升之际,还要供月。即在院内西侧向东摆一架木屏风,屏风上挂有鸡冠花、毛豆枝、鲜藕等,为供月兔之用。屏风前摆一张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饼。祭时,焚香磕头,妇女先拜,男人后拜。

朝鲜族人过中秋之夜,由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爬上“望月架”,以先看到月亮为好运。最后点燃“望月架”,人们围着火堆吹起筒箫、唢呐,敲起长鼓、铜锣,欢歌曼舞直至深夜。每年的中秋时节,朝鲜族人民聚居的村屯还要自发地举行一次体育比赛,摔跤则是其中的一项重要赛事,参加摔跤项目的小伙子们,个个顽强勇敢,骁勇骠悍。比赛场上龙腾虎跃,热闹火爆,四周观众心情振奋,群情激昂。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少数民族政策使松嫩草原上各民族亲如一家,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蒙古族中秋节不但改善伙食,吃团圆饭,买几斤月饼尝新也已成为时尚。回族人口较少,过去虽不接受其他民族的节日,但现在在保留自己民族信仰的基础上,与汉人杂居的回民,节日习俗已基本同汉。其他民族虽还保留一些旧有的节日模式,但像祭月等一些复杂的传统习俗都已在民间悄悄消失。

相关推荐:

圣保罗堂的钟声

中卫方言版《再别康桥》

古代酒具欣赏

藏裙的历史发展是怎样的?藏裙样式简介

滁州西涧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