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哲夏乡斗牛节见闻

发布时间:2017-01-13 栏目:专题 投稿:陶醉的夏天

山坡上到处都是搭建好的黑色帐篷

炊烟在黑帐篷中的炉灶中弥漫开来,全家围坐一起,铝锅里嘟嘟地冒着清茶的香味

牧民坐着拖拉机参加哲夏乡的斗牛

身着节日盛装的牧女

赶着马车,穿着新衣来参加草原上的节日

搞节庆活动时把新中国领袖像尊敬地请出来已成为新的习俗

赶着羊群入场

央典”边唱边赞美他的羊群

头上贴满酥油象征吉祥的头羊

参加斗牛比赛的大公牛

参加决赛的两只种公牛“偌波”和“阿丹”正在进行最后的角逐

日喀则电影队的师傅们在斗牛节之夜为牧民放电影

电影吸引了所有参加斗牛节的年轻人

久闻白朗县哲夏乡有传统的斗牛比赛,参加后果然收获不小。

斗牛,是高原牧业生产活动中的一个特殊形式,反映了西藏传统的牧业生产形态,是一种以户或村为单位的封闭生产方式产生出来的符合当地气候、地理条件、生产经验的民俗活动。在当今牧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中,这种民俗活动已经越来越少,迟早会随着社会发展的脚步变化,甚至会逐渐淡出人类社会的视线。

社会发展总体说来是趋同的,是朝一个方向行进的,不必诧异于牧民改变了牦牛驮物出行的方式——变成了拖拉机;也不必诧异于牧民抛弃了伴随他们几千年的乘骑马匹——变成了摩托车;更不必诧异于牧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生活细节的改变——使用照相机、使用保温杯、使用太阳能照明灯等等。

人类从事牧业生产的历史,大致是从围捕狩猎开始,逐步发展到驯养家畜。西藏现存的牧业生产方式也是从远古而来,逐渐发展形成。目前在很多地方牧业生产日益社会化,在这种背景下的哲夏乡斗牛活动,更具有史诗般的价值。

汽车从白朗县城出发往西南行进一个小时,就到了哲夏乡举行斗牛比赛的地方。这是在乡政府身后高山下的一块地势舒缓叫做“江雄”的地方。“江雄”,藏文意为野驴栖息的草原。

牧民的黑帐篷

哲夏乡周围的牧民已经在山坡上搭建好了黑色帐篷。这种帐篷很有特点,完全由牦牛毛制作,它的工艺是先把牛毛编制成线,上机器编制成毡,根据需要裁剪,找一块平地树立两根柱子,把牦牛毡披挂上,把四周需要固定的地方系好。当然,相比牧民迁徙牧场时使用的四柱八面的牦牛帐篷,这种只有两个面的帐篷要简单得多,同时也说明了这场斗牛活动并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西藏的高寒气候使得传统的牧业生产分为夏季放牧和冬季放牧,而使用的草场就有夏季牧场和冬季牧场之分。夏季,人们把牲畜赶到山上,使用高海拔的草场;冬天,人们又把牲畜赶回山下,在海拔低的草场越冬。这样放牧是因为高海拔的地方,冬天都被积雪覆盖,牲畜吃不到草,而低海拔的草场经过一个夏季的生息,到冬天已经能够为牲畜越冬提供足够的草料。因此牧民一年要多次迁徙转场。在不断迁徙转场过程中,牦牛帐篷的地位就凸现出来,一是轻巧,便于携带,二是结构简单,拆装容易,三是牦牛毡本身质地密实、黑色吸热,都具有很好的采暖保暖作用,这在高寒高海拔地区尤为重要。

太阳出来了,晨光均匀地洒在大地,也洒在牧民群众的黑色帐篷群中。阳光穿透帐篷中升起的缕缕炊烟,折射出温暖与和煕,牧民的早餐就在有阳光和牛粪味的炊烟中开始的。

炊烟在黑帐篷中的简易炉灶中弥漫开来,灶上坐着平底铝锅,铝锅里嘟嘟地冒着清茶的香味。加上酥油在酥油桶里搅和后,主妇就小心地把茶倒进保温瓶里,成为一天的饮品。

相比城里人的饮食习惯,牧民的饮食都比较简单,只有酥油茶、糌粑、牛羊肉。就餐时,糌粑就着酥油茶,再削上几块干肉即可解决好温饱。这些食物的营养价值很高。据说有些人习惯了城里的饮食习惯后,偶尔再吃很容易拉肚子。

牧民的这种简单而高效的饮食习惯与他们的生产方式、当地的植被资源息息相关,一是频繁的迁徙带不了多余的餐具,二是草原上极其有限的燃料容不得蒸、煮、煎、炒费时费火的烹调方式。当然参加斗牛这种集会,牧民们的伙食又要改善一些,下午的时候就会用糌粑捏团加肉加萝卜加水煮成一锅叫住“突粑”的糊糊状食物。

由于离比赛还早,牧民们都还在自己的住处。由无数顶帐篷组成的帐篷城里发出各种有趣的声响:大声的吆喝、木碗沿拍击在皮垫上发出的扑扑声,这是牧民们在玩打骰子的游戏;有的帐篷中传来了六弦琴的弹拨音乐,并有清亮的男声和女声在歌唱;有的帐篷传出了小孩的啼哭声和大人的哄劝声;有的帐篷很多人在争论什么问题,磁带式录音机播放的乐曲流动在人们的交谈中。

草原上的节日

太阳升得老高了,还有牧民在不断地赶往江雄草原。

这是当地的一个重要活动,从各地来参加活动的牧民,几乎把家都搬来了,有驾两轮马车来的,车上装满了各种生活用品,陶罐炉、牛粪、卡垫、羊毛被、暖瓶、茶壶、酒壶,林林总总一大堆。有开拖拉机来的,车上除了生活用品,还有喜笑颜开的家人抱着孩子。

所有的乡亲们都把最好的衣服穿了出来,有些在外面打工的年轻人甚至还理了“郭普赤”(郭富城)那种式样的头,周围一圈的头发都很短很整齐,能把耳朵上鲜红的珊瑚耳坠露出来。姑娘们的打扮也是费了心思的,能佩戴的首饰都挂上了,辫子还用彩色丝线编织了一番,最终还不忘在头上顶上一块大红大绿的花头巾。所有的人都沉浸在快乐中,相互地打着招呼。

斗牛活动开始了,简易的进场仪

式在牧民的舞蹈中开始。这种进场仪式,可能来自现代运动会上运动员绕场一周致意的礼节,而且经过了改进,队形本来该围成一圈的“果谐”(果即圆圈、谐即舞蹈)改成了直行踢踏前进。本应该居中在圆圈中的乐队放在了队列中,吹拉弹唱的一路过来非常热闹。进场队伍以行政村或者自然村为单位,走在队伍最前边的男女应该是村子里最俊俏的,因为他们都用手小心地捧着用哈达缠绕着的新中国领袖像——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

关于西藏农牧民搞节庆活动时把新中国领袖像尊敬地请出来这个习俗,具有深厚的感情成分,从我个人理解是一种信仰上的变迁。民主改革前的诸如此类活动,老百姓大多手捧唐卡,上面绘着庇护他们的神灵。大家在尊崇、取悦于神灵的祭祀仪式过程中,也找到了心灵的寄托,期望神灵保佑风调雨顺、牛肥羊壮。然而,社会的发展就体现在一点点改变着群众的崇拜细节,从社会制度上看,牧民获得了人身的最大自由,可以从事自己能力所及的任何职业;从生产经营权上看,牧民获得了生产上的最大自主权,勤劳即可富足;获得了生产上的主动权,从政府兴建的农田水利设施、草场网围栏、人工影响天气等科学技术的运用,都可以实现人力范围内的生产保障,那种靠神佛护佑、靠天吃饭的时代一去不再复返,而这一切,源自于群众歌词里所称颂的“哈达身上带,到北京,献给毛主席呃……感谢他给我们带来幸福来。”

牧民这种感情的朴素表达,我曾经在日喀则地区的很多场合看到,即使是纯粹民间性的,如群众结婚、盖房的喜庆日子,都会有给新中国领袖像敬献哈达,恭敬地请出来走在队列前边,请到新房的墙上的内容。也有会编织卡垫(毛毯)的群众,把唐卡上的吉祥八宝图替换成毛主席像,小心翼翼地织进去挂在墙上,也有唐卡画师,用画菩萨的绘画技法将新中国领袖像小心地画进去挂在墙上。我曾经采访了在国境线上挂了40年国旗的次仁曲珍老阿妈,老阿妈发自内心的一句“毛主席是我们穷苦百姓的太阳”,让笔者感慨不已,原来,信仰对象是具体的而并非虚幻。

数羊头——看谁最富裕

哲夏乡的斗牛比赛,是全乡“果孜”活动中的一个内容。“果孜”,藏语里是数羊头的意思,这个活动实际的意义,是展示劳动成果和赛出谁最富裕。

远处的牧人们照管着自己牛和羊按照次序往会场移动。等自己的羊进入圈里后,牧人就开始接受村民敬献的哈达。此时的牧人身份变成了吉祥代言人,藏语叫作“央典”。他一言一行都对今年的生产具有某种暗示意义,不能失手、不能失言,直到仪式结束。

央典”用青稞酒润好嗓子,清理一下嗓音,就开始了叙事般的说唱:

“哎嗨嗨嗨,我乖巧的羊儿们啊,今天我们来到了一个水草丰盛的地方,

哎嗨嗨嗨,我乖巧的羊儿们啊,今天大家都在议论着我们

哎嗨嗨嗨,我乖巧的羊儿们啊,倘如大家都说你们是最好的,

哎嗨嗨嗨,我乖巧的羊儿们啊,我们就在这天堂般的地方停留更久。

央典”抿了一口青稞酒又开始唱:

哎嗨嗨嗨,我乖巧的羊儿们啊,

大雁高飞要有领头的雁,

胜利凯旋要有英雄的人。

哎嗨嗨嗨,我乖巧的羊儿们啊,

你们中间谁最高?

你们中间谁最壮?

能不能让大家瞧一瞧。

从进入祭祀的场地,所有的羊儿在众人的观看中都惶惶不安,都在竭尽全力地往羊群的中心拱,拱来拱去的结果,就是一群羊在不停地打转。有些强壮的羊儿固定好自己中心的位置后,就把前蹄搭在别的羊儿身上,从羊群中探出身子伸出脑袋得意地张望,然而,这种造型往往是其他羊儿不乐意的,甩不了几下头就会被别的羊儿掀将下来。

央典”唱了希望最好的羊让大家瞧一瞧后,羊群居然自动安静下来,那只最强壮的头羊竟然走出羊群,来到了“央典”的身旁,似乎它也知道自己此时扮演的重要角色。此时的这只羊身份也变了,叫“拉达”,是献给地方保护神的坐骑。

央典”又抿了一口青稞酒,抓住羊角就又开始唱了:

哎嗨嗨嗨,我乖巧的羊儿们啊,

你们知道么,

托天神的福,

托人神的福,

托地神的福,

大地水草丰美,

人们安居乐业。

(注:藏族群众的本土崇拜中,万物皆有灵,天神指刮风下雨电闪雷鸣的操控者,人神指人间的统治者,地神是世间万物的养育者。)

哎嗨嗨嗨,我乖巧的羊儿们啊,一年有四季,

春夏和秋冬,

为了寻找丰美的草场,

我们历尽了艰辛,

我们穿越了四季,

太阳暴晒我们不怕,

风吹雨打我们不怕,

山高路远我们不怕,

饥饿寒冷我们不怕,

直到来到了这里,

乡亲们参观,

请客人们参观,

牛羊是不是最壮,

毛色是不是最好。

央典”在说唱过程中,用三个指头拈起糌粑向天空撒去,又从羊肚囊中抠出酥油,在羊角上、羊额头上、鼻子上、嘴唇上都抹上一点,表示对头羊带队的犒劳。贪吃的头羊似乎在大家不注意的时候,伸出舌头把舌头够得着的酥油都卷了个精光。周围的牧民又纷纷上前敬献哈达,把“央典”裹得像圣诞老人。

央典”又开始夸他的这只叫“拉达”的羊了:

乡亲们看一看,

它的角是不是像尖刀一样锋利?

乡亲们看一看,

它的眼是不是像珠宝一样夺目?

乡亲们看一看,

它的毛是不是像绸缎一样顺滑?

乡亲们看一看,

它的身体是不是像牛犊一样结实?

乡亲们再看一看,

它的动作是不是像猴子一样灵巧。

央典”用华丽的词语把他的羊从头到尾夸奖了一遍。夸奖的过程中又有很多乡亲上前敬献哈达。

从述说艰辛到夸奖的过程是整个说唱的亮点,“央典”使用的修辞、比喻手法越多,表达的内容越多,越能吸引大家的笑声,越能吸引乡亲们前来敬献哈达的频率。乡亲们认为,精彩的说唱是能吸引神灵到场的,此时的“央典”是代表乡亲和神灵通话,此时敬献的哈达,都能起到较好的敬献效果。

在“央典”的口哨声中,头羊带领羊群蜂拥而逃,跑出很远的地方才停下来。接下来,又是其他的牧人和头羊相继扮演“央典”和“拉达”的角色。唱词可能不同,结构大抵如此。

夸完牛羊以后,又有骑牦牛比赛。牦牛给人的印象是慢吞吞的,要描绘骑牦牛比赛,顶多是一些滑稽的场面。牦牛是不怎么服管教的,从起跑线开始就洋相百出,它们大部分不按设计的路线和目标跑。有的往有水的地方跑,有的往草茂盛的地方跑,有的往自家的牦牛群里跑,根本不管主人在背上遭受的嘲笑和狼狈样,还摇着头晃着脑得意地乱叫。有的牧人求胜心切,狂挥鞭子,换来的却是牦牛的癫狂,几下就把牧人甩下来,末了还冲着主人嚷几声,让你惹我!

最终,到达终点的牦牛都不是强壮的,而是温驯的那种。

斗牛秘籍

经过抽签和排名,斗牛赛在众人的期盼中摆开了战场。

参加斗牛牦牛都是种牛。所谓的种牛,就是没有阉割的公牦牛,这在它们小的时候牧人就根据经验挑选出来特意培养的,长大后主要担负传宗接代任务。通常,一个牦牛群里只保留两三头种牛,换个社会性的表达方式,它们是妻妾成群,母牛也是种牛间相斗的动力来源。

预赛的时候没有多少悬念,因为种牛之间大都认识,如果过去交过手,实力悬殊很大的话,实力不如的种牛听到警告声时便会主动退出争斗。即使这样我也看到一只准备退场的种牛遭到了对手突然的撞击,一绺牛毛飞快地从牛身上弹出,然后慢悠悠地落下来。

哲夏乡流传着很多关于种牛的故事。说是有些牦牛有强烈的位置感,如果在某一届斗牛赛上被淘汰出局,而且它执拗地认为输的原因不在它自己,而在于人们把它和对手强行隔开使它无从发力的时候,这只牦牛就一定会复仇夺回原来的位置。这种说法的缘由是因为有人曾经看到,有的出局的种牛候会长时间离群,独自在岩壁上磨角,磨的时候嘴里还发出“霍尔霍尔”的警告声,直至把角磨得尖锐锋亮。

种牛并非斗牛,种牛到斗牛还要主人悉心培养。主人在斗牛前几个月的食物中按照传统做法加入牛血、青稞酒、蝎子粉、红糖、牛奶、奶渣,在体格和胆识上开始培养。在斗牛前还把斗牛单独圈起来,远离大小母牛使它养精蓄锐。

评判斗牛间胜负的标准有三,一是否怯场。二是斗的过程中是否躲闪。三是否被对手进攻得后退。这样的评判标准有些死板,比如第二条属于战术的躲闪呢?但牧民们说,如果不这样评,牛只有斗死才能分出胜负,这是牧民们不愿意的,他们还指望种牛繁衍后代呢。

偌波”和“阿丹

参加决赛的两只种公牛“偌波”和“阿丹”就在各自牛群的簇拥下来到了赛场。偌波阿丹本来和各自的牛群在一起气氛都很好,但被人们赶到一起打照面后气氛就紧张了,都停下来注视着对方,吐着黑红的舌头发出了“霍尔!霍尔!”的警告,声音很沉闷,而且本来在摇晃着赶虫子的牛尾巴也收起来了。

这时周围的牧民们一见有相斗的可能,就纷纷发出“嘚咻!嘚咻!嘚咻!”的吆喝,此起彼伏,赛场热闹起来。

阿丹背上的披风上挂着护法神,偌波的披风上则没有,只有象征太阳月亮的吉祥图案。因为阿丹是去年斗牛的第一名,偌波是第二名,它们似乎都认出了对方,停止了“霍尔霍尔”的呼啸,身子都向下沉,尾巴越发的收得紧。

太阳躲进了云层。

突然,阿丹用力将头甩了一下——一个佯攻动作让人们尖叫起来,但又都立刻安静了下来。偌波则纹丝不动,还保持着和阿丹打照面时的姿势和角度,如同沉稳的高手轻易地识破了对手的伎俩。牛群不安地围着偌波阿丹转来转去,但没有谁跑到阿丹偌波对视的视线中。

太阳从云层里出来了,光线从偌波的角尖滑到了角根。偌波有没有磨角不得而知,此时的偌波,眼睛充满了血丝,伸着发紫的舌头,吐着一口一口的粗气,像个黑发鬼魅。

阿丹佯攻的恐吓没有吓住偌波后,就在牛群的掩护下迅速调整姿势,身子和偌波成为一条直线,四蹄叉开并埋下头颅把牛角直直地指向偌波

阿丹偌波在赛前被单独关养,与母牛刚刚重逢不久,在这个时候打照面,母牛的气息和对手的出现使得阿丹偌波血脉贲张,怒目相对。

终究是偌波复仇气盛,就在阿丹甩了一下尾巴的空档,偌波就忽地压低头颅四蹄蹬地冲向阿丹,两只尖角直直地刺向对手的头部。

偌波发起的攻击,是玩命式的,在玩命攻击阿丹的同时,也暴露了自己的死穴,倘如阿丹躲闪开来阿丹的牛角就可以直接刺向偌波的腹部。

然而,偌波毫不犹豫,只见四只牛角穿插而过,嘭的一声阿丹偌波的头就撞在一起,随即就是咔嚓一声,牛角拧在了一起。

好家伙,偌波真是在玩命,阿丹承接的这一撞,四蹄愣是在稀泥地上拉出了四道蹄印子,足足有一手肘长。

阿丹随即稳定下来,四蹄分的更开了,它猛地甩头希望摆脱这种纠缠。

然而偌波并不愿意让阿丹挣脱,四肢叉开绷直,身子前顶,阿丹退一点它就进逼一点。瞅准时机,阿丹顺着偌波的力道把牛角抽脱并挣脱出了一身子远的地方。

偌波阿丹都吐着带泡沫的粗气怒视对手,胸腹随着气息的吞吐起伏。身上挂的彩饰在微风中摇曳。

按照比赛的规则,阿丹有了退缩的举动,胜负已经评出,再斗下去必然造成斗牛的死伤,主人们纷纷上前拆架,然而阿丹偌波却不愿意,几乎同时往人群里冲来,人们发出惊叫然后四处逃散,现场一片混乱。

阿丹偌波疯狂地避开了人群,在大家都没有看清楚地时候又发起了玩命的一撞,这在我后来检视抓拍的照片时,才清楚地看到,阿丹偌波在撞击的瞬间里,后面的蹄子都离开了地面。

人们都慌了神,他们早知道牛犟,但没有想到阿丹偌波能犟成这样。现场一片狼藉,打呼哨、去抓牛角都无济于事,还是有经验的牧人赶紧吆喝着母牛上前和稀泥,插在阿丹偌波中间才平息了争斗,但阿丹偌波“霍尔霍尔”的挑衅声却没有停下来。

人们偌波主人罗典撒糌粑献哈达表示祝贺的时候,我注意到,被赶离赛场的阿丹独自走在自己牛群的前面,或许,今年的某处山谷又会响起阿丹“霍尔霍尔”的磨角声音了。

草原上的放映队

傍晚时分,草原下了一场大雨。

雨后的空气很湿润,帐篷中冒出的青烟袅袅地缭绕在帐篷城中,久久不肯散去。帐篷中的太阳能灯也逐渐开始点亮,这在天幕即将暗淡的时候勾勒了帐篷帐篷城的轮廓—一个金字塔般的外形。

小型汽油发电机的轰鸣突然打破了黑暗前的寂静,这是县里的放映队要开始放电影的标志。牧民们扶老携幼,很快将流动帐篷放映院挤得满满当当。

今晚放得电影是《虎兄豹弟》,还没有翻译成藏语,虽然听不懂主人公的对白却丝毫没有影响大家看电影的兴致。

这是一部上世纪90年代初的国产影片,枪战、女人、恩仇是一贯的套路,然而牧民乡亲却对这些套路并不在乎,认真地观看着一个一个场景,用大家的认同的声音表达自己的喜好。

当屏幕上出现情侣亲昵的画面时,小伙子们就会左看右看,看看周围的反应,乡亲们就要哈哈大笑一声,然后就开始噢噢的起哄。起哄的时候小伙子们眼睛还不住地扫视大姑娘小媳妇的神情,而这时的姑娘媳妇们早已把头埋的低低的,只留头巾在屏幕反射的光线中晃动;当屏幕上可能出现坏人把好人即将置于死地时,坐在地上的乡亲们都把身子往前倾,下巴也往前伸得和脖子成一条线。当坏人似乎要得逞的时候乡亲们就会为好人大呼“嘚咻、嘚咻”(加油)。坏人得逞的时候乡亲们就会共同发出从降调到升调、婉转出来的“啊啧”。当好人反败为胜的时候乡亲们就会共同的松口气,“嗬”的一声后身子又陆续的复原回去。

和电影队的队长一起收拾放映的机器,也知道了电影队同志们的辛苦。

队长叫洛桑次仁,电影队总共有10个队员。

洛桑次仁说,我们常年奔走在乡村间,我们电影队一年要完成1700百多场的放映任务,要覆盖到白朗136个村庄。洛桑次仁说,我们十个队员就是十个小分队,一人一台手扶拖拉机,装上放映机、发电机、柴油桶和生活用品就可以在村庄之间活动半个月。柴油烧完了,片子放得差不多了就回县里加油和调换片子,休整一两天又开始跑,一年基本如此。洛桑次仁说,我们的队员都很辛苦,但大家也很快乐,因为我们走到哪里都是受欢迎的,尤其在一些偏僻的自然村,我们的到来往往会让当地群众像过节一样高兴。

洛桑次仁说,虽然前几年在年楚河畔交通便利的村庄,很多群众家里都有了电视机,看电影的人少了让我们一度失落,但这两年不知道为什么,大家又爱看电影了,可能是大家喜欢我们放的科教片吧。洛桑次仁告诉我说,在一些偏僻地方的群众,如牧区的就喜欢看养牛的,交通便利、条件好些的村庄就喜欢看拖拉机维修的片子,种大棚蔬菜的片子,我们就根据他们的要求找片子,大家都很喜欢。

第二天,洛桑次仁队长找我,让我给放映队照张合影,说是他们难得在工作中聚在一起,这次斗牛比赛来的人比较整齐。

我欣然答应。拍完照片后,我在笔记本上认真记下,白朗县电影放映队,前排:丹增、罗布、罗布多吉,后排:达娃罗布、洛桑次仁、普琼、边普、拉布。

相关推荐:

努力把握时代脉搏 促进京剧院团梯队建设

乐都社火节目之——四只虎

连南瑶族“开耕节”

海带扒冻豆腐的制作材料是什么?海带扒冻豆腐功效简介

德国闪击苏联竟如此成功,斯大林真是猪一样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