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藏历新年说藏戏

发布时间:2017-01-15 栏目:专题 投稿:笑点低的战斗机

西藏昂仁县农民带着面具表演藏戏图片来源:西藏中青旅行社

华丽而震撼人心的藏戏

藏戏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长期关注的艺术项目。是中国难得的、独立发展的、技艺完整的、在少数民族中为数不多的优秀剧种。

藏族同胞看藏戏,一是会狂吼、二是会喝酒!

高原上——

我经常能够看到藏戏

而每一次——

都会受到强烈的震撼……

藏族,这个在血管里奔腾着马蹄声音的伟大民族,将自己的激情,毫无顾忌地挥洒在天地间、草原上,不断演绎了一场场、一出出生死与爱的真情故事。千百年来,世居在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区的广大藏族同胞及当地的各族人民,都非常喜爱观看藏戏

藏戏走出国门,在欧洲和北美洲各国进行演出时,外国人惊呆了:“啊,戏——还可以这样演!”

大红马在舞台上来回奔跑,复杂的脸谱形式多变,特大的法号震耳欲聋,法术与魔变令人目不暇接,恐怖的地狱鬼舞让人心惊胆颤,猛士身披铠甲一往无前,猎枪里喷射出一团团砂弹,爆炸声在舞台上空长久震撼……中国藏族人,在戏剧中玩真的!他们惊呼:“这是东方的超级行为艺术。”

老外确实被藏戏迷住了。

演出现场,许多外国观众脸上的表情极其夸张、变形:上下颌骨无规律地乱抖、嘴里喃喃地说着前言不搭后语的话;还有一些人,长时间地用双手捂着脸,却又从指缝中,紧盯着那亦真亦幻的、魔术般的舞台……

他们哭了、笑了。

他们喊了、叫了。

甚至,还在座位上疯舞狂跳。

藏戏刚一谢幕,观看演出的官员和当地民众便欣喜不已,纷纷挤上舞台,他们拉着演员,怎么也不肯松手,照相、录音、采访、签名、摆弄道具、试穿演出服装、争要各种民族风情纪念品,饮用来自雪域高原的青稞美酒,大口吞下牦牛酸奶,品尝糌粑和曲拉,舞台——再次成为不同国家和人民之间的欢乐海洋……

人们都很激动。

都着实“疯”了一把!

这就是藏戏。一个鲜为人知、又令人过目难忘的奇特戏种!

一个人与一个戏剧的始祖

藏戏是拥有一整套综合表现方法的民族艺术

一说到藏戏的始祖,许多人就会把藏戏与公元八世纪时期莲花生大师在西藏首创的“欠姆”(也就是汉族人所称的“跳神”)活动联系起来。想当然地以为,莲花生大师就是藏戏的始祖,而这一说法,也曾在戏曲界流传了较长时期。然而,经过仔细考证以后,人们发现:在“阿吉勒姆(藏族戏剧)”与“欠姆(佛教跳神)”这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

多年以来,我踏访高原,查阅了大量资料,请教过青海、西藏、甘肃、四川四省区的多位学者和民间人士,还曾多次得到了青海、西藏两地博物馆、档案馆的帮助,通过搜集资料、精心分析,初步理出了藏戏发展历史的一些重要线索:在公元八世纪,也就是藏王赤松德 赞执政时期,巨大的桑耶寺建成,赤松德赞从天竺国迎来高僧莲花生大师,特别恭请他根据释迦牟尼佛祖《佛教密宗》四部学说中的(瑜伽部·金刚舞)一节,组织大型跳神法会,以驱除鬼魔、酬谢神灵、赐福民众,同时,为这所大寺院举行开光典礼。

这件事在当时影响很大。

在莲花生的传记中,对此有详尽的记载:译经师在桑耶寺“慈氏洲”完成对各部经典的清苦翻译之事后,由长老们手持译经,排成行列,戴以面具,绕大神殿3周,击鼓跳跃,为所译的经典开光。从此,藏传佛教的开光仪式便沿续至今。

这就是在以后西藏各个寺院中广泛兴起“欠姆”跳神活动的来历。

藏戏的始祖,在起源上,则正好相反。它是以民间歌舞为表现形式、以西藏宗教故事为内容、全面融合了高原民俗与劳动生产活动形态的综合性群体表演艺术

藏戏青藏高原的最初形成时间,已无从考证,真正的始祖也无从溯源,那个时代和那个人,应该距现在很久远了……

被后人奉为“藏戏始祖”的人,颇具传奇经历:

在十五世纪初,西藏噶举教派有位大僧人,名叫唐东杰布。相传他一讲经,后背上就会发出金光,空中就会溢出香气。他曾许愿:以自己毕生之力,在雪域高原的各条江河上,建造桥梁,通联商旅、为众生谋利……

为此,他身披袈裟,倾力化缘,虽历时4年,前后共踏破了15双厚实的皮靴,但筹募造桥经费的事,还是没有完成,而他自己,也因此衰老了许多

到后来,他无意间发现:在无数信众当中,有7位姊妹天生丽质、聪明俊俏、楚楚动人,个个都能歌善舞。

于是,他便请人把她们一一召来,组成了一个不大的戏班子,唐东杰布以佛教故事为主题,运用智慧,自编自导了一出具有引人入胜故事情节的戏剧,并组织到各地演出

翻越苍山,涉过碧水。

跨出戈壁,踏行草原。

……

他以佛教思想教化民众,在演出前后的空闲时间,向信众化缘,他的精神感动了雪域万民,也终于圆满了功德。

许多藏族民间传说中都提到,有许多巨石,受命于唐东杰布,主动滚落到河边,托桥镇水,以利万民。

为此,人们把唐东杰布尊奉为藏戏的祖师;把藏戏称为“阿吉勒姆”。

有意思的是:在藏语中,“阿吉”的本意是指大姐或女人,甚至就是特指美丽的女人;“勒姆”的本意就是天上的仙女,那些轻盈可爱的小飞人。

应当说,人们对此问题的考证,还远远没有结束。

如雪莲般顽强成长的戏剧

藏戏起源于民间,兴盛于高原

就像雪莲花那样,生生而不息。

…… 经过一代代艺人的整理和改进,藏戏不断发生着变化。它真正变成独特而完整的艺术形式,大约是在十六世纪以后的事情。

翻阅一系列青藏高原民间藏戏的资料,人们发现:在青藏高原的各个历史时期,藏戏剧团都有着普遍的分布。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藏戏的魅力凝聚了许多追求艺术表演团体。

在十六世纪末,雪域各地的诵经师、乐师、绘画艺人、工匠和喜欢表演的家庭联合在一起,他们把各自的工具和钱财也聚集在一起,对藏戏从形式到内容进行规律化,使之变得易演唱、易流行。从那以后,青藏高原上,随时随地都可以见到在草原、广场、街边搭起的大戏篷、或围拉而成的帆布圈。甚至,在没有任何遮盖的地方,藏戏也照样能演出,而居住在方圆数十里的牧民群众,都会骑着快马前来观看,他们常常将演出场地围得水泄不通。

由于各地自发的演出剧团很多,而且都结合了本地的风土人情,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各自的表演风格和特点。差异产生新奇,不同形成对比。

当各地风格十分鲜明的藏戏一跨出自己的村寨,走入他乡时,人们就会看到另外的一种趣味,令人耳目一新。因此,在高原上看藏戏,总是热热闹闹的,许多藏族人会跟着剧团,一遍遍地观看演出,由此剧团及观众的足迹遍及青藏高原的山山水水。

牧民们热情好客,纷纷把藏戏剧团的演员,接到自己家中,围火取暖,茶饭奉陪,推杯换盏之间,彼此讲述异地风情故事,其情切切、其乐融融。有时,牧民还会送上些许银两,两相情愿,一片真挚。由此,人们也就不难看出藏戏的影响之深、流传之广了。

传统藏戏的三大流派

在历史上,每逢雪顿节,各地的藏戏剧团都要汇集到拉萨,为宗教界上层人士和地方官员献戏。

这时,文职官员们总要从众多的剧团中,精心挑选12支有名气、有实力的剧团引入宫廷。

这些进入宫廷的剧团成员,就成为青藏高原各地戏团的重要骨干力量,他们互相学习、交流技艺、彼此鼓励、真诚传授经验,不断扩展着藏戏的影响。

根植于各个地区的剧团,由于在历史、地理、文化、风俗、剧目等方面的差别,便形成了不同风格的艺术流派。

这其中主要有三大流派:一是白面具表演派,二是蓝面具表演派,三是独脚戏表演派。

面具表演派属于旧派,它在西藏具有代表性的剧团是穷结的宾登巴、堆龙德庆的朗泽娃和乃东的扎西雪巴等。因这一流派在表演时,佩戴的主要是白色面具,所以,人们在习惯上称之为白面具派。他们的戏剧表演动作和唱腔都比较简单,影响力相对小一些。

面具表演派属于新派,在西藏具有代表性的剧团是迥巴、江歌尔、觉幕隆、香巴四大剧团,他们演出的一开始,就先由佩戴蓝色面具的演员亮相。新派的表演艺术,一直在追求创新,不断有突破和发展,在表演中,常给人强烈的感官刺激,其影响也比较大,成为 藏戏的主流。

独脚戏表演派很奇特,在偌大一个高原区域里,只有一个人在表演,远远看上去,他渺小得就像一只蚂蚁,但是,人们还是喜欢他。细细想来:这个人的艺术功底,真够厚实!

独脚戏表演派主要采取说唱的表演方式,特别注重内容的趣味性,它很像内地的单口相声,但更为丰富多变,说学逗唱皆有、诗画琴武共存,剧情颇为有趣。

就他这么一个演员,在台上来回奔跑说唱,其动作滑稽、语言幽默,常常累得他大汗淋漓、上气不接下气,场面令人感动。因而,深受群众的喜爱。

藏戏在经历岁月的演化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比较固定的程序。它一般是以广场戏、草原戏、舞台戏的形式演出,但也会出现在宫廷深宅里,相伴着酥油灯幽幽的光亮,在地毯上进行专场演出

早期藏戏的化妆比较简单,除了身着简装、头戴面具外,脸上也只是涂些细粉与红色油脂,没有复杂的脸谱。

乐器的使用也很简单,一单弦、一鼓、一钹、一锣。演出时,有人在旁边向观众介绍剧情。剧中人物道白较少,演员们专心致志地吟唱。

在广场上演出,表演者的唱腔多高昂、嘹亮,拖腔也多,显示出粗犷有力的民族性格;而在后台,通常都有一大群帮腔的人,他们狂吼、打口哨、拼命喊叫!他们在使劲地助兴!

藏戏唱腔很多,大致分为表现欢乐的长调,表现痛苦忧愁的悲调,还有许多引人入胜的低音吟诵,这些腔调的巧妙运用,真实地表达了剧中人物的感情,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舞蹈、武术、魔法、特技、脸谱、烟雾、灯光在现代藏戏演出中,也广泛应用。一般是在演唱一段之后,便出现阶段性的舞蹈,舞蹈动作很多,放牧、爬山、渡船、飞天、入海、骑术、斗妖、擒魔、礼佛、迎宾等细节,都有出神入化的表现。

藏戏演出时间可长可短,短剧仅演半小时至几小时,长剧演一至两天,更长的,则连续演出数十天。

噢呀,雪山如刀,

绝不能割断歌舞人情牵的心绪。

噢呀,民愿似火,

遥盼着绿野地平线走近的使者!

……

——藏诗如是说。

妙趣横生的表演程式

一场传统藏戏,共有5大部分组成:

一是“温伯顿”,藏语意为“守猎者的吉祥净地”。身着猎人装束英俊潇洒的表演者,首先出场,他手持九色彩箭,做出一系列刚劲利落的勇士动作,令人眼前一亮!他的任务就是清理场地、为观众祝福。

二是“伽洛钦博”,意为“让太子为人间降福”。由扮演太子的人登场,他身着华贵盛装,做出一系列漂亮的法术动作,象征开光和加持舞台,给观众送去福泽。

三是“勒姆托歌”,意为“仙女们的歌舞”。一群身着艳丽服饰的少女,缓缓起舞,寓意天仙下凡,与人间共同欢乐。到这一阶段,就表示真正的藏戏,已拉开了亮丽的序幕。

四是“雄”,意为“内容丰富的最精彩部分”也就是正戏。

五是“扎西”,意为“播洒吉祥”。这是藏戏的热情告别与祝福仪式。

在明清时期,当藏戏演到这个时候,演员们就会共同出场,向大家献哈达、递青稞、送美酒、赠酸奶、洒冰糖,通过与台下观众的大型联欢,增加感情,筹募善款。

呀啦索!精灵的鸟!

呀啦索!歌舞的人!

你已经把美好送给了我!

我只能把感激表达于您!

……

——藏歌如是说。

藏戏的演变与曲折发展

藏戏,是个很古老的民族剧种,在我国屈指可数的几个少数民族传统戏剧中,藏戏的历史,也是最为久远的。

人们发现:藏戏的起源与萌芽状态并不是十分清晰。但是,还是有一些线索,能向我们提供有益的研究思路。

从一大堆文献的研究中,人们就将藏戏的历史,一下子追溯到1400多年以前。据史籍记载,在公元五世纪末,西藏进入奴隶制社会,那时的民间艺术不仅产生,而且已经十分发达。例如说唱与舞蹈相结合的“隆”体民歌,还有西藏苯教“摇鼓振声”的巫术,都在民间流传很广。

文成公主进藏以后,西藏上层社会和松赞干布都十分欣赏大唐的服饰、礼乐和诗赋文化,从此以后,尚唐之风蔚然形成。他们把大唐传授的汉族宫廷乐舞与藏族本身的歌舞巧妙结合,特别训练了18名贵族美女,为公主和宫廷达官贵人进行表演,在这一时期,又自行创造和兴起了一种节奏震撼的手鼓舞。

在公元八世纪,藏王赤松德赞因受到母亲金城公主的影响而崇尚佛教,特聘请印度高僧莲花生大师,专程进藏,传播佛教,使之本土化,兴建桑耶寺,在落成典礼上,将佛理与苯教巫师祈神仪式以及本土舞蹈相融合,创造出了跳神舞蹈。

公元十四世纪以后,西藏社会已从奴隶制发展到了封建农奴制社会,人们生活开始有所改善。于是,各地的多种民间艺术也兴盛起来。

这时的藏戏,吸收了当时各种民间艺术表演精华,特别是说唱形式的艺术营养,并加以戏剧化,用于塑造人物、展现风土人情、表演情节曲折的故事。从此,藏戏大范围地流行起来。

到十七世纪,人们把这种演出艺术与宗教仪式彻底分离,形成独立戏剧艺术形式。

后又经无数民间艺人、广大艺术爱好者及宗教界上层知识分子的不断改进,逐步形成了今天这样独具民族特点的大剧种。

藏戏的流传范围很广,从拉萨逐渐扩大到整个西藏,并流传到印度、不丹、尼泊尔等邻近国家。同时,它对青海、甘肃、四川等地的藏区也有深刻的影响……

藏戏传统剧目总数约20多部,但有些戏本已流散或失传,人们仅知存有名目,或者是略知其故事的梗概。这些传统剧目,从取材角度,可分为历史传说剧《文成公主》,宗教故事剧《至美更登》,民间故事改编的神话爱情戏《洛桑王子》,神话传说剧《苏吉尼玛》,人情世态剧《卓娃桑姆》,儿童英雄戏《白玛文巴》;有改编自藏族古典小说的《郑宛达娃》,还有改编来自印度著名《罗摩衍那》戏的《若玛囊》等等。

藏戏,为中华民族戏剧宝库增添了一块闪耀着奇光异彩的瑰宝,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新世纪藏戏的亮丽看点

进入新世纪以来,青藏高原藏戏流派纷纭鼎立、高原舞台异彩纷呈、表演风格鲜明多变、演职队伍专业精干。

许多艺术家,看着一代代新人茁壮成长,心中对祖国、对西部、对这个美好的时代充满了感激之情……

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藏族艺术家们对这个话题也十分关注。

当全球性艺术大潮扑面而来的时候,唤醒了许多艺术家的强烈创作欲望,在青藏高原地域,特别是面积广大的安多语系地区,艺术家们凭借与内地交通和信息便利的优势,主动派出大批专业人员,进入国内一流艺术学府,进行系统的学习深造。

同时,还千方百计与国际一流的戏剧研究机构取得联系,聘请国际知名戏剧家和艺术策划人,亲临青藏高原,指导创作、改进剧本、规划艺路、强化特色,扩大影响。

于是,新风格的藏戏从形式上加入了光、电、火,加入了风、雹、雨,加入了超重低音炮,加入了温顺的羊和英俊的马,舞台上还出现了吉祥的桑烟、醇香的奶茶、热腾腾的手抓羊肉和一遍

遍抛向观众的无数哈达。

戏的人兴奋!

戏的人狂热!

……

藏戏一下子给人们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互动空间。文化内涵不减、历史本源不变、真功夫不衰、前景十分可观。

这些在政府指导下的艺术成果,已出现多元化的发展势头,产业化改革初见端倪,并开始结出丰硕的果实。

藏戏在全国每年约有600场演出、约有150位藏戏艺术家及艺术工作者在国内外获奖、约有20部新剧本创作完成,约有10个藏戏团体常年在国外演出……

还有数以千计学习藏戏专业的中专、大学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而且,藏戏欣赏者的群体,每年还在成倍扩大。

藏戏——

走出雪域,势头强劲!

正道是——

芳草逢春,古艺新彩!

相关推荐:

亡国公主下场都很惨?看完就明白崇祯皇帝为何亲自斩杀自己的女儿

揭秘中国史上最倒霉的皇帝:被老婆出轨气死了

文物保护两个技术标准出台 今年7月1日起实施

冯乔《谢谢你常记得我》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