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土族端午节

发布时间:2017-01-16 栏目:专题 投稿:眼睛大的棒棒糖

端午节,一个绵延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节日,龙舟竞渡,粽叶飘香是它与生俱来的文化标志。端午节,一个缅怀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纪念日,忧国忧民,坚贞不屈是它万古长青的精神内涵。 千百年来,屈原的影响不断增大,民间的活动更加多彩,端午节逐渐形成了一种遍布全国的文化习俗。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土族,虽地处我国西北边陲,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本民族特色端午文化,见证了中华民族文化交融,爱国精神的广泛传承。 土族端午风格别具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是我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土族有不少自己独有的节日,但也与汉族一样过春节、端午节。挂香包、吃粽子、喝雄黄酒等端午风俗在土族同样盛行。此外,佩戴五彩绳、野炊则是土族端午中最具民族特色的活动。 8日是端午节,记者早早来到了互助土族自治县丹麻镇东家村。走进村中,村民们都穿上了节日的盛装,小孩子胸前全挂上了香包。这些香包是用本民族特有的盘绣工艺手工绣成。这些土族村民的两个手腕上都戴上了由五彩丝线编成的“五彩绳”。 8日10时多,土族村民开始把家里的锅、碗、瓢、盆等野炊用具和粽子、凉粉、韭菜合子、凉面等食物搬到平板架子车上。随后,土族妇女和老人、孩子们坐上架子车,悠闲地晃着双脚,由自家男人拉着,往村子树林中选好的野炊地点行进。走一路,土族妇女优美的歌声也就洒了一路。 东家村76岁的土族老人郭成福告诉记者,按照土族的风俗,端午节家里不能生火做饭,所以当天家家户户都在外面野炊,粽子、凉粉、韭菜合子、凉面等食物也是早就准备好的。 野炊结束后,年轻的小伙、姑娘在回家前不忘了把手腕上的“五彩绳”解下来,放到河流中漂走。据说,这可以让自己在“6月6花儿对歌会”上实现愿望,找到心上人。 民族融合爱国一家 土族的先人原本是叱咤草原的游牧民族,在甘青牧区建立了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吐谷浑王国。公元7世纪中叶,吐谷浑王国灭亡后,土族的先人在现青海省河湟一带与汉、蒙、藏等民族融合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土族。 青海省民族学院副院长何峰说,土族的形成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各民族不断交融的结果,其文化本身就是多民族融合的产物。端午节作为一个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起源于汉族,能在土族中得到传承就是中华民族爱国一家的最好见证。 何峰说,今年四川汶川发生强烈地震后,青海省作为一个民族聚居的省份,藏、回、蒙、土、撒拉等少数民族群众踊跃捐款支援灾区,充分表现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观。 记者在东家村看到,村委会张贴了汶川地震捐款名单,10元、20元……一串串数字背后是生活本不富裕的土族群众,向灾区人民献出的一片片爱心。东家村党支部书记东德春说:“在电视上看到地震现场那些失去亲人的人们痛苦的表情,听到那些因地震致残致伤的人们的哭声,再看看那些紧张救援的人们,一个个动人画面让我们流泪,受灾的虽是其他民族群众,但我们都是一家人。” 风情旅游文化致富 8日,记者互助土族自治县民族风情旅游点集中的小庄村看到,各个民族风情园门前停满了汽车,其中有不少挂着外省牌照。走进当地最大的土族风情园,园内的演艺人员正在表演土族婚礼、轮子秋、花儿等民族文化节目。台下的观众一边品尝着香喷喷的粽子,一边为精彩的表演叫好。 小庄村原是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一个贫穷的村庄。这个仅有146户、550人的小村,人均收入不足600元。尽管靠近省城西宁至县城的公路,但很多人守着这片贫穷的土地从没有离开过。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互助土族自治县有关部门引导群众开发民族文化,走上了民族风情旅游的致富路。至2007年,这个村的游客接待量已达38万人次。旅游业的发展推动了产业分工,逐步成为土族人家新的经济增长点。 据记者了解,现今小庄村土族风情旅游的成功,在当地发挥出了“以点带面”的作用,土族风情旅游点正在互助土族自治县遍地开花,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互助土族自治县县委宣传部部长李占国说,土族民族风情旅游,不仅拉动了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土族文化也借此得到了大力发掘、整理,在新时期扩大了知名度,增强了自身的辐射能力。

相关推荐:

徽墨的制作工艺

做礼拜是什么意思,做礼拜的时间

正确的结婚请柬的书写格式

我国少数民族的五月五习俗

“奇人”曾是毛主席上司,周恩来政治生命的“恩公”,一生无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