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壮族“七月香”戏水节

发布时间:2017-01-16 栏目:专题 投稿:温柔的星月

广东连山,是壮族瑶族自治县。其地处五岭南麓,广东西北部,粤、湘、桂三省(区)交界处,是广东少数民族壮族主要聚居区,有壮族人口近5万人,占全县人口的45%。壮族节日很多,主要有二月二,通称为“开耕节”,表示农事活动的开始;三月三,人们在这天拜祭祖墓;四月八,壮族称“牛王诞”,人们按牛的毛色,用桅子叶或枫叶等榨汁浸糯米,蒸成黄色或紫色的饭喂牛、祭牛神,祈求耕牛健壮繁衍;六月六,称“尝新节”:而七月七“乞巧节”,俗称“七月香”戏水节,便是在农历七月初七举行的以嬉耍玩水为主的节日。

壮族源流

连山历史悠久,自南朝梁武帝天监五年(506年)置广德县至今已经1500年。其间曾四易县名——始称广德,后改广泽,又改连山,再改程山,复改连山;五换治址——首驻古县坪,后移司城街,移旧城,移永和,又移址莲花坪。多次变动,或升而为郡,或扩而为厅,或废而为镇,时有变化。隶属复杂,一时江南,一时岭南,一时湖南,一时广南;属省或赣、或湘、或粤,变动无常。但作为政区名称连山,则从元代起已经固定下来。连山作为县名,已有l000多年历史。

据地方志和族谱考知,较早定居连山壮族有韦、覃、陆等姓氏,先后于明朝供武初年从广西等地陆续迁徙而来,定居在永丰、福堂、小三江、上帅、加田等地。至今壮区还流传着“九村开辟自明朝,一半俍民(壮族)一半瑶(瑶族)”的民谣,即指枫、良、肖、钹、省、江、高乡、石田、上帅九村。从1988年福堂大塘(地名)挖掘出土的文物来看,壮族先民在战国时期就已在连山活动,实届百越族群。因没有文字记载,连山置县至元末这段时期壮族先民的居住、迁徙情况未可考。旧县志有“主壮富,客壮贫”的记述,说明连山原居地少数民族壮族长期在此耕耘生息,地理环境好,积累财富多,所以生活得较好;而后来入迁的外地壮族(主要是从广西入迁)成为“客壮”。

汉、壮“七夕

农历七月初七,汉族称为七夕或乞巧节。相传为牛郎、织女双星相会之日。七夕作为节日当始于汉代,节俗是晒经书及衣裳,向双星乞愿和穿针乞巧。晋代周处《风土记》中记述乞愿有乞富、乞寿、乞子等内容,此后才以乞子和乞巧为主,故又称为巧节、乞巧节等。唐五代时,北方民间多以七月初六为夕,宋太宗曾颁布记令恢复古制,但至今仍有在七月初六过节的。胶东的招远、莱州、长岛等部分地区,多以七月初六为七夕,有“招远人,性子急,拿着初六当初七”之谚。

乞巧节又因以女性为节日的主体被称为女儿节,届时有众多女红斗巧的节日。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馍馍、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便是斗巧风俗的演变。节前,姑娘们聚在一起,精心装饰巧棚,巧棚中有狮子、斗鸡、凤凰、鲤鱼跳龙门、戏出子、转灯、饽饽、金钟等。节日期问,把巧棚布置—新,晚饭后,姑娘们聚在一起,明灯蜡烛,唱喜歌拉巧。有的还三五凑伙一起到外村去表演。妇女在这一天都要洗头,据说这天洗头头发明亮柔软,没有汗臭味。有的妇女习惯在七夕之日回娘家串亲。乞巧节的饮食,一般是面条、水饺、馒头和烙果子等。

壮族七夕与汉族的七夕有所不同。农历七月初七壮族也称乞巧节,但民间俗称“七月香”。传说每逢七月初七当日,天上的“七仙女”姐妹都在银河里沐浴嬉戏,午时前后,银河水与人间溪河水汇流,于是这天壮乡河里的水会变得特别清凉、干净,即时饮用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人们休浴后,有消灾、除毒、驱邪、润肤、少生疾病、延年益寿等好处。因此,每逢此节,壮家人概不请客加菜,也不务农事,而是集聚到河里洗头、休浴、耍水、嬉戏,祈求健康长寿、平安吉祥。壮族姑娘更是要入河休浴,因为据说洗浴“仙水”后,姑娘心身清香,体态健美。另有装“仙水”酿醋的习俗。据说这天从河里取水酿酒制醋,酒香溢远,醋香耐放,且经久不坏,故壮家人又称“七月香”为“长久节”。节日期间各村寨还举行游泳、潜水等比赛活动。

戏水活动

壮族的“七月香”,充满了情趣和浪漫色彩。2008年的8月19日(农历七月初七),连山壮家七月香”戏水节暨民族民间艺术节在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吉田镇上吉河隆重举行。这天天空晴朗,绿水清澈。沿河两岸山歌嘹亮,锣鼓喧天:万众欢呼,山鸣谷应。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千名游客与美丽的壮家姑娘、健壮的壮族小伙欢聚一堂,戏水对歌。浓郁的壮家风情舞、欢快的壮歌声溢满了吉水河两岸。随着一连串“隆隆”的礼炮开幕声,吉水河的两岸顿时欢腾起来。连山县城凯旋门广场河段的拱桥上,美丽的壮族姑娘绣球抛向河心,数十个壮家小伙子从四周向河中心的绣球游去。大家奋力争先,都想把姑娘抛出的含情绣球抢到手。绣球抢毕,载着壮家少女的10多张竹排溯江而上穿过上吉桥前往戏水区。一路上,竹排里锣鼓喧天,两岸男女山歌对唱,此起彼伏。到达戏水区,水上舞台的壮家傩神高举各色旗幡伴随着“咚咚”鼓声隆重出场,众傩神跳起原始粗犷的壮家傩神舞。壮家“七仙女”翩然降临,“山姑戏水”、“耍水歌舞”……情意浓浓的山歌壮家姑娘优美的舞姿陶醉了两岸游客。

随之两名壮家师公起坛作法请愿:请水神,敬水神,拜水神,接圣水,赐圣水。象征“七仙女”的7名壮家姑娘接过师公赐予的圣水洒向四面八方。随着7声礼炮鸣响,姑娘小伙子们纷纷跳入水中,队伍里外围成3圈,戏水分为3道环节进行。伴着壮家鼓点,唱着“哟——哟—嗨——”的号子,壮家姑娘与小伙子用自制的吸水竹筒朝天射水。队伍旋转3圈,继续吸水射水。这一节意为祈求风调雨顺。接着,鼓点急促,情人桥上的壮家姑娘向自己心仪的小伙子抛出绣球。这一节意为寻觅情人。壮家少女选中自己的心上人后,为他挂上壮家绣球,一起手拉手走过河心情人桥。这一节意为有情人终成眷属。

山歌对唱

戏水节期间,还举行水上抢绣球、水上歌舞表演、山歌对唱等活动。山歌对唱,是壮族最具特色的风俗之一,著名电影《刘三姐》就是反映壮族民间盛行对歌的代表作。壮族民间以山歌对歌斗歌作乐,相互倾诉内心情怀。内容多为以物托情、以物觅情、猜谜、谈情说爱等。对歌时先以全过山调高喊“吆得”后,接之用旋律简朴、歌声清脆流畅的快调唱之。如梅洞“坐歌堂”斗歌,于春节期间晚上在村边地坪围着簧火进行。赛歌时,男女歌手各为一方,用旋律优美、节奏自由的慢调对唱。男女双方均有出口成歌的“歌师”、“歌娇”作参谋,以便唱胜对方。开场规定由男方邀请女方开唱,对歌结束前,对方以歌道谢。若是相约再唱,最后齐唱“还有好多唱有了,约定明晚再来开”。

上帅的“年晚歌”也是春节期间进行,但赛歌场所却选在河边对唱。因斗唱时伴有水声,歌唱者均用双手捂耳以高调放声歌唱。由于歌声淳朴高亢,加上众人帮腔,往往出现斗歌场面越唱越大,时有斗歌数夜,胜负难分。而“七月香”的对歌斗歌,也是在河边进行。两岸人们特别是青年男女,用自己的歌声,唱出自己的心声。对歌会上人们以水传情,戏水狂欢;以歌会友,高潮迭起。醉人的欢笑,无穷的快乐,构成一幅万人狂欢,万民同乐的河心戏水图。

相关推荐:

第七届康巴艺术节汇演回眸:文化盛宴美不胜收

酒与中国古代四大名着

裕固族服饰 裕固族女子服饰什么样

保安族节日 保安族节日大揭秘

抗联往事:日军战犯回忆赵一曼的受刑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