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酒文化正在变味

发布时间:2017-01-21 栏目:专题 投稿:缓慢的皮卡丘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礼仪之邦,从王公贵族到民间百姓,人们在频繁的礼尚往来中,总少不了一种在其中起纽带作用的日常饮品,这种饮品就是令人荡气回肠、充满文化内涵的酒!可以说,酒在古代不仅是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也是一种精神生活的需要。

中国是一个盛产名酒的古国,又是一个以诗传世的古国,酒与诗一旦结合,其撞击出的灿烂火花,便凝聚成光耀古今的独特的中国“诗酒”文化。于是源远流长的酒历史,为这个古老的民族造就了源远流长的酒文化文人墨客、社会名流与酒结缘,更产生出无数脍炙人口、传颂千古的历史佳话。而中华民族历史上那些最耀眼的篇章几乎都和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尤其唐宋诗人们的诗酒生涯,为我们留下的不朽名篇,令诗词文化徒增异彩。故陆游感慨说:“百岁光阴半归酒,一生事业略存诗”。于是有人断言,若没有酒,描写文人墨客、王侯将相、才子佳人等的偌大一部中华史将变得贫乏不堪。

“一曲新词酒一杯”、“李白斗酒诗百篇”,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诗酒”文化形成了最具有中华特色的文化景观。

说到这儿问题也就显而易见了。古之饮酒是饮文化内涵之酒,饮出了境界,超越了饮酒本身。称之为酒文化,是因为酒的文化内涵积淀在诗词歌赋之中,即在饮酒的过程中创造了极高的文化价值。结果,立于盛唐中心地位的,不是帝王,不是贵妃,不是将军,而是那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人。

千百年来,酒始终是文人墨客吟诗作画、畅抒胸怀、明志弘道的不朽题材。在文学艺术作品中,有爱情之酒、友情之酒、亲情之酒、孤独之酒、悲壮之酒……可以说,酒文化渗透于整个中华的文明史中。

时至今日,饮酒之风虽日见平淡,但酒始终成为激发人生豪情的饮品。

而今呢?虽然酒文化被频频传播,叫得山响,但其中的文化底蕴却已“挥发”得所剩无几了。光喝不“练”谈何文化?即使喝得“直把杭州作汴州”又和文化沾什么边?据有关方面统计,中国长年酣战在酒场上的人达4亿多,遗憾的是,“醉翁”大军中真能饮出美文佳句者寥寥,倒是有“舍命陪君子”而“以身殉职”的人,堪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如此醉生梦死,还有什么文化内涵?况且,古人饮酒大多是自掏腰包,如今可有相当多的酒宴是海吃鲸吞之后,用公款报销。吃请者脸不变色心不跳,“不吃白不吃”。

随着经济和社会活动的频繁,相当一部分人成天泡在酒桌上,公款吃喝风屡禁屡刮。有数字表明,我国每年用公款吃喝的酒宴消费超过了一千亿元,相当于三峡工程的总投资。

哪里有酒哪里有我。一些单位和个人,为了达到“酒杯一端、政策放宽,酒醉饭停、不行也行”的境界,想方设法使对方喝得晕头转向,云山雾罩,趁着晕劲赶紧办大事儿。

现代所谓的“酒文化”,是公款吃喝这片“沃土”上培育出的特色风景。凭借此种“酒文化”能流芳百世吗?这是对文化的延伸,还是对文化的亵渎?

酒本没有错,错的是人。时至今日,原本浓厚的酒文化已经被市侩所侵蚀,而且越来越走样变味。如今,流行于世的顺口溜与“酒文化”沾边的就有近100条。比较“经典”的如:“感情铁,不怕胃出血”、“早也喝,晚也喝,不喝白不喝;你狂喝,我狂喝,喝死才散伙”……瞧,这哪是喝酒,简直就是玩命!怪不得近年来我国每年因酒精中毒而死亡的就有数千人,因饮酒造成的交通事故和刑事案件更是高达数十万起。再有:“革命的小酒天天醉,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酒逢知己千杯少,没有事情办不了”……这么喝下去怎么得了!一组数字很能说明问题:目前全国各类酒的年产量已超过3000万吨,消耗的粮食每年超过800亿公斤,一年喝掉的酒能灌满5个—6个西湖,而每年用于公款吃喝的费用早已突破一千亿元大关。胃喝坏了事小,党风喝坏了可就“地动山摇”了。

如此看来,走样变味的酒文化,既祸国又殃民,还是不要的好。

相关推荐:

京剧的过门

味经学派的名称由来是什么?味经学派的撰书

闽南语歌曲学习–拢是为着你啦(李嘉)

乌孜别克族乐器 乌孜别克族有哪些乐器

日军大举进犯,刘伯承同一地点二次设伏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