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古代酒文化带给中学语文教学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7-01-22 栏目:专题 投稿:甜美的龙猫

镇海职教中心张雪城315200

古代文化是民俗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比重。中学语文教师作为一个文化传播者,教学中有责任向学年传播各种文化知识,其中也包括民俗文化知识。

古代文化中学语文

一、问题的提出中国是诗的国度,同时也是酒的国度。中国不仅酿酒历史悠久,工艺先进,酒的品种丰富多彩。更让人称颂的是,古代中国创造了体现民族精神、民族性格的,多姿多彩的酒文化。在我国的文学史上,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都与酒有着密切的关联。其中光是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就有曹操的《短歌行》,苏轼的“明月几时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柳永的《雨霖铃》等等。可以说,酒与古代人的经济生活、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关系至为密切。酒中所积淀的中国古代文化,酒中所蕴含的古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都极为丰富和深厚。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忽略了酒文化,那将是残缺不全的。

二、古代文化中学语文中的表现形式魏晋时期,因社会动乱和统治阶级内部争斗激烈,士人常有朝不虑夕之感,往往借酒浇愁解闷,文人与酒的关系开始密切起来,从而使酒增添了几分文化内涵。盛唐时出了个“斗酒诗百篇”的“诗仙”李白,酒更是成了激发诗兴,施展诗才的兴奋剂,从此文人与酒的关系便愈来愈密切,至于后来的宴饮酬酢,饯行送别,更少不了酒的媒介作用。中国的酒以其品种繁多、香浓味美而驰名世界,同样中国文化人诞生出来的酒文化也是异常丰富的。它表现在我们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下面笔者将从三方面加以归纳概述。1、古代英雄胸襟的一种折射。与酒缘分甚深,似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以区分。酒给了英雄以力量、气魄和襟怀,同时也唱尽了官场黑暗,英雄路短的无奈与悲凉。曹操的《短歌行》或许是最早体现英雄与酒关系的诗篇。诗中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又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在三国的时代的大英雄曹操看来,人生苦短,应该饮酒高歌;如果壮志未酬,心中尚有忧愁,也当以烈酒来消解。又如苏轼的“密州出猎”苏轼写首诗时正是人生得意期,急切盼望为国建功立业,“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酒使词人精神振奋,心潮激荡,于是他豪气顿生,雄心勃发,唱出了这首响遏云霄的词。当然,封建社会由于社会动乱频繁,统治阶级内部争斗激烈,更多的英雄还是壮志难酬,其典型的代表大概要算李白苏轼了。李白从二十六岁开始为实现其政治理想而努力,他“仅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他那漫游而兼求仕的时期。然而黑暗的社会现实,昏庸腐败的幸臣权贵让他的理想灰飞烟灭。苏轼少年时期就积极关心当时社会的人情风俗和北宋王朝的政治措施,希望能继承范仲淹、欧阳修等的事业在政治上有所改革。可前后却因政见的不同一再被贬,流放。面对这种情况,李白发出了“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将进酒》)“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的感叹;苏轼则唱出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赤壁怀古”)的无奈与悲凉。2、酒是情感,心灵和意绪的一种物化。酒可以其自身的热量和酒精刺激人的情绪、灵感和思维,使人热血沸腾,精神亢奋,文思泉涌,使人产生创作的冲动或情感的激变。因此,许多文人骚客借酒起兴,酒中兴杯,酒后成篇。这时酒往往成为诗人、词家心路历程和情感历程的象征。苏轼的中秋词“明月几时有”是酒的精神产品。题下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没有中秋月夜的“欢饮达旦”和“大醉”不能激发创作冲动,不能使词人文采飞扬。可以说酒在这里以其无形的力量使作者感触兴怀,神思飞动,从而铸就了这首古今传诵的中秋词绝调。词的开篇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如果不是词人对月把酒,又怎能生出如此美妙的遐想?缺少了这些美妙的遐想,这首词恐怕就要变得索然无味了。李白与酒的关系就更密切了。他的许多诗都是饮酒时的兴会淋漓云作,著名的有《将进酒》《玉壶吟》《月下独酌四首》《山中与幽人对酌》等等。下面我们以诗人的《山中与幽人对酌》为例,试作分析: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此诗开篇写的是当筵情景。优美的山花,意气相投的朋友(幽人),于是“一杯一杯一杯”地开怀畅饮了。这时候,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痛饮狂歌的情景,听到了“将进酒,君莫停”(《将进酒》)的兴高采烈的声音。由于贪杯,诗人醉了,打发朋友先走了,但还不忘招呼朋友“明朝有意抱琴来。”整首诗酣畅淋漓,充分展示了诗人超凡脱俗,不拘小节的艺术形象。我敢说,没有酒便没有李白,没有李白那种飘逸、洒脱、富于想象的诗风。3、酒是亲情、友情和乡情的一种象征。人世间少不离合聚散,临此分手之际,人们总是要饯行送别,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游子常年出门在外,对家乡、对自己的亲人也会有一种牵挂和眷恋,这时酒往往会成为情感的使者,传递和寄托着这份思念和祝福。王维的《送元使安西》就是一首有名的饯别送行诗。暮春时节,柳色青青,朝雨刚过,友人元二要出门远行了,而且去的是漠漠黄沙的安西,没有了亲人,也没有朋友,那份孤独与凄凉就可想而知了。王维的千言万语都只能融入一个简单的动作之中——饮酒,“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这里,酒成了朋友间的一种好祝愿。李清照的《菩萨弯》是写于词人南渡之后,当时词人的丈夫已去逝了。身处异乡,形单影只,睹物思人,词对故乡,对亲人的怀念也就油然而生。“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这时,酒演绎成的一首浓浓的思乡曲。

柳永的“寒蝉凄切”则是一首情人间的伤离恨别之词。词中两次写到饮酒,一次是“都门畅饮无绪”,一次是“今宵酒醒何处?”其中酒都是苦涩的,代表着情人间的忧伤。

三、古代文化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大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几乎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习俗文化,如语言、服饰、居住、饮食等等。即使是同一民族,也会因地域、文化氛围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民情风俗。因此,了解和学习民俗文化也就成了我们研究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学语文教材是古今语文文化的精华,编写者的着眼点主要是放在如何向学生传授语文文化上,难以顾及到民俗文化的问题。但作为语文教师,既然是一个语文工作者,又是一个文化传播者,教学中有责任向学生传播各种文化知识,其中也包括民俗文化知识。应该看到,中学语文教材中并无介绍民俗文化的专篇,但在不少课文中都涉及到了中国古代的民族习俗,地方风俗和民间风俗,蕴含了丰富的民俗文化知识。古代文化是其重要表象之一。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要有文化的眼光,有传播民俗文化的热情,在传授语文知识和其他文化的同时,也向学生传播有关的民俗文化知识。

(此文曾获镇海区中学语文教师优秀论文评比二等奖)

相关推荐:

于兴:写出诗歌的韵律

麻姑茶的来历是什么?麻姑茶的起源传说

丧葬的礼仪有哪些?悼词写法简介之一

对于“诸葛亮聪明么?”的看法

他是千古一帝,却为何要经常隐藏自己的行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