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古代中国的酒礼

发布时间:2017-01-25 栏目:专题 投稿:缥缈的小伙

中国,酒的历史,远过于茶,而且在很古的时候,酒的饮用即与礼仪有密切关系。明末大学者顾炎武《日知录·酒禁》一开始就说:“先玉之于酒也,礼以先之,刑以后之。"同时人黄周星《洒社鱼言》一开始也说:“古云:酒以成礼。又云:酒以合欢。既以礼为名,则必无怆野之礼;以欢为主,则必无愁苦之欢矣。”

以上所引,就是说,从古以来,说到酒,首先突出一个“礼"字。即在古人生活中,从长期的经验里,理解了酒的特性,既知酒于人有好处,又知酒能乱性。因之自帝王朝廷,直至民间百姓,对于酒,既能重视,祭祀、婚嫁、宴宾,均不可少;又要注意如何使用,谁多谁少,谁先谁后。长期形成了习惯、制度及各种礼仪,由远古的各种文物及文献典籍,都证明了这点。如《礼记》第十四篇《明堂位》记云:“爵,夏后氏以盏,殷以肆,周以爵。灌尊,夏后氏以鸡夷,殷以壁,周以黄目。其勺,夏后氏以龙勺,殷以疏勺,周以蒲勺。"现在都有传世的古铜器证明。也证明古代有关洒的礼仪是多么隆重。近人王国维《观堂集林》卷三《说》一文,曾经作了详细的考证。

礼记》一书,对于如何使用洒的礼仪,各篇中都有记载、规定。首先是各种祭祀仪式,都要用到酒。古人对于自然界、人世间的各种现象,只有初步的认识,没有现代这样的科学理解,因而对许多不能理解的,就归诸于神或鬼,用祭祀的仪式来祈求或感谢神鬼,祭天,祭地,祭鬼。不管是国家大事,或民间小事、婚丧嫁娶,都要祭祀,都要用酒来表敬意,表诚心,都有许多细致的礼仪。比如说,春天天子要举行祈谷礼,《礼记》中《月令》篇说:

是月也,天子乃于元日祈谷于上帝。乃择元辰,天子亲载未把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九推。反,执爵于太寝。三公、九卿、诸侯、大夫皆御,命曰劳酒。

这就是直到清代末年为止,还在北京先农坛,皇帝举行躬耕,执爵献酒祭先农的礼仪,前后延续了两三千年。如《清史稿》卷八十三《礼志》二记载:“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定岁仲春亥日行耕桔礼......届期,帝亲飨祭献如朝日仪……俟农夫终亩,鸿萨卿奏礼成,百官行庆贺礼,赐王公誓老宴……”其它祭天、祭地、祭社穰、祭蚕、祭宗庙等等礼仪,对献爵、饮福酒等,都在历代史书礼仪志中有明文记载,不一一罗列了古人对于君臣、父子、师生、民幼之间,饮酒的次序,各种礼仪,在《礼记》中也有许多规定,如《礼记》卷一《曲礼》中记云:

侍饮于长者,酒进贝1!起,拜受于尊所。长者辞,,l、者反席而饮。长者举未酶,少者不敢饮。长者踢,少者、贱者不敢辞

又云:“饮酒不至变貌”,“饮玉爵者不挥"等等。这些礼仪,已形成风俗,迄今各地如小辈和长辈在一起饮酒时,小辈对长者也还是很尊重的。

关于饮酒时的位次,也关系到礼仪。《礼记》在《少仪》篇中记道:“尊者,以酌者之左为上尊。尊壶者面其鼻。饮酒者,几者,酿者,有折姐不坐,未步爵,不尝羞。”

又记道:“凡饮酒,为献主者执烛抱娥,客作而辞,然后以授人。执烛不让,不辞不歌。"这些礼仪规则,年代久远,有的解释起来很复杂,如尊与壶,均为酒具,皆有面,面有鼻,鼻宜向尊者。几者,是沐而饮酒,酿者,是冠而饮酒等等,详细说清,较为困难,也无必要。但有一点应予注意,即“酌者之主为上革",即等重上应真事。协商,不会主l即未举杯饮酒,不能吃菜。直到今天,大家还遵循这一礼仪。结婚是一件人生大事,故婚礼,规则更为复杂,自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以至亲迎合琶,共为六礼。而与酒关系最密切,主要以酒表现礼仪的就是“合琶"。这一礼仪,历代由宫廷到民间,普遍实行。

中国人的好客,在酒席上发挥得淋沥尽致。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往往在敬酒时得到升华。中国敬酒时,往往都想对方多喝点酒,以表示自己尽到了主人之谊,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兴,说明客人看得起自己,如果客人不喝酒,主人就会觉和有失面子。有人总结到,劝人饮酒有如下几种方式:"文敬"、"武敬"、"罚敬"。这些做法有其淳朴民风遗存的一面,也有一定的负作用。

"文敬",是传统酒德的一种体现,也即有礼有节地劝客人饮酒

酒席开始,主人往往在讲上几句话后,便开始了第一次敬酒。这时,宾主都要起立,主人先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并将空酒杯口朝下,说明自己已经喝完,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客人一般也要喝完。在席间,主人往往还分别到各桌去敬酒

"回敬":这是客人主人敬酒

"互敬":这是客人客人之间的"敬酒",为了使对方多饮酒敬酒者会找出种种必须喝酒理由,若被敬酒者无法找出反驳的理由,就得喝酒。在这种双方寻找论据的同时,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得到升华。

"代饮":即不失风度,又不使宾主扫兴的躲避敬酒的方式。本人不会饮酒,或饮酒太多,但是主人客人又非得敬上以表达敬意,这时,就可请人代酒。代饮酒的人一般与他有特殊的关系。在婚礼上,男方和女方的伴郎和伴娘往往是代饮的首选人物,故酒量必须大。

为了劝酒,酒席上有许多趣话,如"感情深,一口闷、感情厚,喝个够","感情浅,舔一舔。"

"罚酒":这是中国人"敬酒"的一种独特方式。"罚酒"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门。最为常见的可能是对酒席迟到者的"罚酒三杯"。有时也不免带点开玩笑的性质。

藏族人好客,用青稞酒招待客人时,先在酒杯中倒满酒,端到客人面前,这时,客人要用双手接过酒杯,然后一手拿杯,另一手的中指和拇指伸进杯子,轻蘸一下,朝天一弹,意思是敬天神,接下来,再来第二下、第三下,分别敬地、敬佛。这种传统习惯是提醒人们青稞酒的来历与天、地、佛的慷慨恩赐分不开,故在享用酒之前,要先敬神灵。在喝酒时,藏族人民的约定风俗是:先喝一口,主人马上倒酒斟满杯子,再喝第二口,再斟满,接着喝第三口,然后再斟满。往后,就得把满杯酒一口喝干了。这样做,主人才觉得客人看得起他,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兴。说明主人的酒酿得好。藏民族敬酒时,对男客用大杯或大碗,敬女客则用小杯或小碗。

壮族人敬客人的交杯酒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两人从酒碗中各舀一匙,相互交饮。主人这时还会唱起敬酒歌:"锡壶装酒白连连,酒到面前你莫嫌,我有真心敬贵客,敬你好比敬神仙。锡壶装酒白瓷杯,酒到成前你莫推,酒虽不好人情酿,你是神仙饮半杯。

西北裕固族待客敬酒时,都是敬双杯。主人不论客人多少,只拿出两只酒杯,在场的主人轮番给客人敬双杯。

历史上,儒家的学说被奉为治国安邦的正统观点,酒的习俗同样也受儒家酒文化观点的影响。儒家讲究"酒德"两字。

酒德两字,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其含义是说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象夏纣王那样,“颠覆厥德,荒湛于酒”,《尚书·酒诰》中集中体现了儒家的酒德,这就是:“饮惟祀”(只有在祭祀时才能饮酒);“无彝酒”(不要经常饮酒,平常少饮酒,以节约粮食,只有在有病时才宜饮酒);“执群饮”(禁止民从聚众饮酒);“禁沉湎”(禁止饮酒过度)。儒家并不反对饮酒,用酒祭祀敬神,养老奉宾,都是德行。

饮酒作为一种食的文化,在远古时代就形成了一很大家必须遵守的礼节。有时这种礼节还非常繁琐。但如果在一些重要的场合下不遵守,就有犯上作乱的嫌疑。又因为饮酒过量,便不能自制,容易生乱,制定饮酒礼节就很重要。明代的袁宏道,看到酒徒在饮酒时不遵守酒礼,深感长辈有责任,于是从古代的书籍中采集了大量的资料,专门写了一篇《觞政》。这虽然是为饮酒行令者写的,但对于一般的饮酒者也有一定的意义。我国古代饮酒有以下一些礼节:

主人和宾客一起饮酒时,要相互跪拜。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叫侍饮,通常要先行跪拜礼,然后坐入次席。长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可举杯;长辈酒杯中的酒尚未饮完,晚辈也不能先饮尽。

古代饮酒礼仪约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

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时还有说上几句敬酒辞。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

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的五十六个民族中,除了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一般不饮酒外,其它民族都是饮酒的。饮酒的习俗各民族都有独特的风格。

相关推荐:

书法的点画线条

匈牙利风俗和礼仪

赫哲族体育运动有哪些?赫哲族体育

彝族少女'换裙',含羞藏娇婀娜多姿

朝鲜战争时,林彪曾指出打败美军的办法,他说有项工作一定要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