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仫佬族的葬礼风俗的概况是怎样的?

发布时间:2017-02-12 栏目:专题 投稿:风趣的发夹

一、仫佬族的丧葬风俗概况:

佬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437997人。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是仡佬族的发祥地。现在的仡佬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其余居住在贵阳市、六盘水市、遵义市和铜仁、毕节、安顺、黔西南等4个地区,少数散居于云南和广西。居住在贵州省的占民族总人口97%以上。

佬族先民葬俗有其民族特色。一种是崖葬,即置尸崖穴之中,如《华阳国志》记:“有濮人冢,冢不闭户。”二是竖棺葬,如《魏书·僚传》载:“僚……死者竖棺而埋之。”三是悬棺葬,如《行边纪闻》载:“仡佬……殓死有棺而不葬,置之崖穴间,高者绝地千尺,或临大河,不施蔽盖。”还有个别支系的仡佬族实行火葬,如《黔南苗蛮图说》记:“剪发仡佬……人死则积薪焚之。”以上仡佬族古老的葬俗遗迹,在黔北道真、务川及川南珙县等均有发现。

近现代以来,仡佬族已经放弃了上述费用耗时的特殊葬俗,改行土葬。

在丧葬仪式方面,各地仡佬族的做法大体一致。在某些具体环节上,各地又有不同之处。

佬族的坟地多选在山坡上,因此出殡称为“上山”。孝子执“引魂幡”引灵柩前行,亲友随后送葬。仡佬族出丧一般不丢“买路钱”,因为当地各族人民都承认仡佬族为本地最古老的土著民族。墓穴用石板或石头砌成,刻饰花卉鸟兽,人物故事,楹联墓志。棺入墓穴,以布幔遮四周及顶,开棺盖,孝子整理死者穿戴,称为“清棺”,盖棺后,以石板盖顶。孝子添土掩埋,然后众手垒坟。织金、遵义、清镇等地仡佬族有“砍夏”(杀牛献祭)的习俗,称为“做亡斋”,有的在安葬之时做,有的在安葬之后做。

清代以前,仡佬族不立墓碑,只在坟前栽一棵树,其种类采用泡木树、松树、柏树或黄杨树。有的在坟前垒三块石头,在坟顶上立一方石为标志。清代以后,渐有立碑者,且墓室建造精良,墓门墓碑雕工细致。

佬族墓葬朝向特殊。一般墓葬以头枕山峰,脚朝山脚为顺。仡佬族墓葬则相反,脚登山,头枕空。所以,俗称仡佬族墓葬为“倒埋”。黔省俗谚称“横苗倒仡佬”,反映不同民族墓葬的方向特征。

佬族当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老人谢世,活着的人深感哀痛,总要虔诚、隆重地举办丧事,以寄托哀思,从而形成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丧事礼仪及墓葬文化。

丧事礼仪纷繁复杂。一般有为之亡人洗身、换衣、装殓、开路、跷棺、择地、安葬等仪式。仡佬人认为父母的亡灵有三重意向,一是要去与先祖相会聚在另一个世界里,继续过群体生活,其生活方式要与先祖桢;二是要像在世一样生产、生活;三是会惦记儿孙,不时要回来关注。因此,孝子在为老人举办丧事时,根据亡灵的意向作出相应安排。洗面沐身、梳头(或剃头)、换上新衣裤(或裙)为的是让亡者干干净净、穿着整齐美观、有如过节走亲访友一样去会先祖。

佬族墓葬为朝向特殊。古代有头向天,脚站地为葬式,即“竖而埋之”的竖葬。又有脚向着墓地所在山坡顶峰的倒置,这一葬式即民间所谓“横苗倒仡佬”。无论竖葬还是倒埋,都是让亡灵升天或从山顶上天的意思。仡佬族在清代以前不立墓碑,清代以后,渐有仿效汉族立石碑的。有的在坟前垒三块石头为标志。有的在坟顶栽一长方石,露出坟顶为一尺。死者为男性,栽石于坟顶左侧,若为女性则栽石于右侧。有的装一壶甜酒放在坟的顶部,上用石块盖口,称为“万年壶”。

佬族的人民是山的儿女,生生死死不离大山,所以历史上仡佬人死后地埋葬地也离不开山洞、石框、悬岩,从而形成了特殊的民族墓葬结构。

山洞是老祖宗最早的栖息之处,尽管人们早已走出了洞穴,生活在广阔的天地里,但老人亡故将其安放洞中与先祖同在是理所当然之事。棺木放入洞穴称为“岩穴葬”。早期仅放棺木于洞中,清代渐有垒坟于洞中者。天然洞穴有限,亡人无穷,这就有了在绝壁上开凿洞穴安置棺木的葬式。

在溪河之滨的悬岩绝壁上,打孔钉木桩一排,桩上搁放棺木,横贴着绝壁,称为“悬棺葬”。元《云南志略·诸麦风俗》载:“人死则以棺木盛之,置于千仞巅崖之上,以先坠者为吉”。

佬族丧葬装殓或埋葬,均不避铜铁等金属。许多棺木是用粗铁链悬吊于岩洞里、石板墓、生基墓内。大多数岩穴、石墓、生基墓中的棺木是用石鼓或砖块厚瓦垫着下部四角。将棺木悬吊或他物垫棺,都是不让棺木直接接触地面,其实这都是绝壁悬棺的遗风。

二、仡佬族的丧礼仪式:

佬族主要实行土葬。其丧葬习俗很多。死者牙齿齐全的必须敲掉一颗。老人临终时要由儿子抱着送终,多子者,一般由长子抱。老人嘴里要含一块银元,无银元的须拿一些银饰放在其手中。麻江地区的仫佬族是在老人断气后取出,凯里地区的却是在入棺后取出。正常死亡的一般要经过报丧、沐浴、小殓、入棺、祭祀、开路、出殡、抬丧、安葬、伏山、居丧等过程。

老人落气,即刻鸣炮以示报丧。鸣炮用鸟枪或铁炮,现在多用鞭炮。炮声一响,寨子里知道老人寿终了,纷纷来帮忙。即刻组织一伙人分别到各地去通知死者的亲朋好友前来吊丧。亡者若是女性,必须提前通知舅家,舅家人到后,才可以安排丧事,舅舅不到,不得安葬。在凯里的大风洞、炉山一带,去亲朋好友家报丧的人,进家时要先到水缸舀一瓢水喝后才可以说话。

人死后要用柏枝和茶叶煮水擦洗身体,男性要剃头、修面。女性要修指甲、梳妆。为死者沐浴完毕,就换上寿衣、寿裤、寿祙、寿鞋。仫佬族男女的寿衣均为长衫,但只能穿单数,一般为三件、五件、七件,极少有十一件的。如果有棉衣的,要把心脏部位的棉花取出,或挖一个洞。还要为死者包寿帕或戴寿帽。穿戴完毕,用木板架一张床,按男左女右停放在堂屋的一侧,称为“上柳床”。这时死者面部用纸钱盖着,两手握着纸钱,死者家人每隔一两个时辰就去换死者手中的纸钱。

棺木放在堂屋的正中,由仫佬族鬼师择时辰入棺(在杂居区也有请其他民族的巫师的主持丧葬法事的,这些巫师在当地被称为先生)。死者有几个儿子,就要在棺底垫上几张白布,称为兜单布,然后将尸体移入棺内,死者头靠神龛,脚朝大门。安放好后,再用灯草、白曱纸、纸钱以及木炭放在尸身两边,防止尸体晃动,同时起到吸潮的作用。在麻江的部分仫佬族村寨将儿媳做的、亲族送的盖单布盖在尸身,称为上盖。要按先主后客,先大后小的顺序盖上盖。每盖一床都要由一长者大声告知死者是谁送的。上盖只盖到死者胸口处,有的地方还将盖到胸口处的盖单撕去一个口子。每一床上盖都要剪下一条细布退给送盖单的人。在凯里的大部分仫佬族村寨,老人的寿衣和上盖都由女儿制作。入棺时要防止其他金属特别是铁类掉入棺内。入棺后将棺木盖上,在灵柩下点上“地龙灯”,鸣炮,这时死者的女儿、侄女以及媳妇放声痛哭。

佬族丧葬中的上祭与汉族相差不大,凯里地区仫佬族仪式还相当隆重。在上祭前要制灵牌,也叫“点祖”,即请一个德高望重的人作为“大宾”,“大宾”用针刺破孝子的手指,取血拌朱砂点在灵牌上并唱祝词,孝子举灵牌安放在神龛上。上祭分为家祭和客祭。家祭是死者的儿子、媳妇、女儿以及孙辈、重孙辈对死者进行祭祀的仪式,祭品主要有一桌浑的和一桌素的(糖果点心)供品,先由亲族中一人唱读悼词(内容以歌功颂德为主),再由司人喊唱指挥祭拜者上香行三叩九拜之礼。客祭形式与家祭一样,祭品由客人带来,没有带的可以折钱用主人家的。客祭先从女婿家开始,女婿需要拿一头宰杀并剐好毛的猪和一只羊来上祭。女婿上祭完后,其素供品会被其他客人哄抢而去。

做完上祭的当晚,巫师用“木佬”话进行“开光”(很多地方都已不会说“木佬”话,改用汉语),用狗头或猪头或鸡头放在灵柩旁作为开路的供品,巫师手持长刀一把,一边挥舞一边念开路词。开路词的内容很多,主要是引导死者寻找到归宗之路。一部开路词念完需要八九个小时。

出殡时间一般是在拂晓前,孝男孝女以及至亲身着槁素到棺前瞻仰,再次为死者整理遗容,然后盖紧棺盖,亲人痛哭,称之为“清棺”。有的地区的仫佬族有使用内外两层棺木的,因山高坡陡,外棺较重不便抬丧,出殡时就只抬内棺,到安葬时才清棺。发丧吉时一到,孝子穿纸缠的草鞋,腰拴白纸缠的草绳,披麻戴孝,手拄二尺丧棍在门前跪候,巫师念词,一斧打在棺盖上,立即吹灭“地龙灯”,撤出灵堂,将灵柩抬出大门外停放在两根长凳上。出殡时忌灵柩碰着门枋和门杴。

抬丧者分为两组,一组为主人家所请,一组为女婿家所请,主家抬前,婿家抬后。一路上女婿打伞捧灵在前,孝子随后,主家请的抬丧者时不时要故意停下,向女婿家要酒喝要糖吃,说是“外公”或“外婆”要吃的,一路嘻闹直到墓地。

灵柩落土前要先择地择时打井,在井中烧纸钱以及女婿家的悼布,撤雄黄和米称为“燃井”或“垫龙”,用公鸡跳井后置棺人圹,孝男用衣兜泥土依次从棺上走过或跪在棺盖上,呼喊亡人三声,然后挖几锄泥土盖在棺上,众人挖土掩埋。巫师用猪头、鸡、鸭招龙谢土,在墓东、西、南、北四方埋石灰、鸡蛋、酒曲栽界,在墓旁挖小坑烧钱纸,谓之“金银库”。安毕,孝子用衣兜坟上少许泥土(称兜魂),抱跳井鸡引亡灵回家,请巫师安放灵位于神龛。

安葬后第三天,孝子孝女以及至亲好友各备饭菜、酒、糖果等到坟前祭祀,修整坟墓。伏山后,孝子居丧“七七”(四十九天),每一个第七天都要祭祀,以“五七”最为隆重,至亲都要来祭祀。待房族宴请后孝子方可理发。沫浴、串户。服丧三年,请巫师到坟上谢土满社。服丧期间。第一年除夕贴绿对联,第二年贴黄对联,第三年满社后方可贴红对联。

三、仡佬族的禁忌:

佬族在生活、生产中有一定的禁忌。如平时不能站立或坐在家门口;有分娩或有丧事的人家,外人不得入内;妇女生孩子未满40天的,不能跨门槛,也不能到井边挑水;岁首忌扫地、挑水、骑马、犁田以及倒污水在门口;过年节的时候,不能吵架、不能打碎东西、不许说不吉利的话等。

“吾勇”给人们的思维、生产和生活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因而对之十分崇拜和恐惧。崇拜具有多种形式,其中诸多的禁忌是它的主要活动。忌讳严重约束着人们的一切活动。

◎另外,广西隆林的仡佬族,在堂屋的“神台”上不允许乱放杂物,尤其忌讳放辣椒;麻栗坡等地的仡佬族,在堂屋的神龛后,不允许住人等。道真仡佬族禁忌较多,有的虽寓趋吉避凶之意,实多迷信之说。偶遇不详,每怨禁忌不严,自增阴影,心情不畅,办事不顺,遂愈迷信。社会交往,互尊互重,无礼犯忌,轻则不悦,重则引起争端;

◎清晨忌说鬼道种。晚间忌家中嘘声。正月初一忌扫地、向屋外倾水,忌捉虱,忌打骂孩子,忌见戳种。惊蛰日忌犁牛。春分田及三月初三忌上山砍柴。三月初四及逢戊日忌动土,不耕锄。七月十五忌儿童夜出。除夕、春节忌推磨春难。吃年夜饭忌头碗饭泡汤。忌红沙日、杨公忌日外出办事。男忌女跨“尿骚”、忌从晾晒的女裤下通过,忌女孩骑“马马肩”。背女子过河忌女张腿骑腰;

◎新婚成礼时忌孕妇在堂。忌毛脸姑娘(未婚女子)先坐新郎新娘的床。妻孕夫忌打蛇和抬丧。家有孕妇忌砍门槛、忌随意搬动物件和钉铁钉。头年挂果忌孕妇采摘。忌女儿回娘家分娩。产妇未满月忌跨大门槛、忌串户、忌别人借物。忌冷丧入宅。丧家忌推磨。给死者穿洗忌洗背。着孝帕忌入他人宅。晚辈取名忌犯尊长名讳。对朋友忌言而无信。忌入别人卧室。忌打铁匠空砧。忌打石匠空器。忌跨木匠高竿尺;

◎忌语忌说人短处、隐私和生理缺陷。忌直呼尊长姓名。忌说有妇男子脑壳尖。请妇女拿瓢忌说瓢(嫖)而说舀。逢媒人忌说媒(迷)改呼“三百杯”。翁媳忌耳语。兄与弟媳忌笑德。老人公在灶前忌说烧火改说燃火或传火。乘车忌说翻。过渡忌说磕、翻、沉、落、敬。煮酒熬糖忌说酸。烧砖瓦忌说红;

◎解放后,迷信禁忌渐次消失,边远乡村,尚有残存。属于礼貌性的,仍多沿袭。

相关推荐:

敬酒拒酒的礼仪

高傲引来的死神:火鸡和公牛的故事

殡葬的发展演变历程的介绍

西藏的酸奶类型 西藏的酸奶是怎样做的?

汉族有怎样的丧葬习俗?汉族丧葬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