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还魂草的功能是什么?招魂习俗简介

发布时间:2017-02-14 栏目:专题 投稿:坚强的信封

还魂草,又叫打不死。属景天科,多年生草本,高一到三尺。须根细,茎直立,不分枝,花期7—9月。产于东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湖北、江苏等地。生于高山草丛中或沟边、石块中。

性味:性平,味苦涩。

功效主治:解毒、消肿、止血。治创伤、无名肿毒、蛇咬吸蝎螫。

还魂草含有一种特殊物质。将其晒干后浇上水即刻还青如鲜。当地有一种风俗,人死后族长或至亲将还魂草放在死者手中,众目睽睽之下停尸四日,第五日才可下葬。据说,有人死后还魂复活……

现代医学研究还证明,将提炼过的还魂草特殊物质注入人体内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之功能……

头七,中国人的丧殡习俗,是根据死者去世的时间,再配合天干地支计算出来的日子及时辰,然习惯上大家都认为「头七」指的是人去世后的第七日。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头七习俗,然一般都认为,死者魂魄会於「头七」返家,家人应於魂魄回来前,为死者魂魄预备一顿饭,之后便须回避,最好的方法是睡觉,睡不著也要躲入被窝;如果死者魂魄看见家人,会令他记挂,便影响他投胎再世为人。亦有说认为人死后魂魄会於「头七」前到处飘荡,到了「头七」当天的子时回家,家人应於家中烧一个梯子形状的东西,让魂魄顺著这趟「天梯」到天上。

人死后头七返家探视出自《西藏度亡经》(又名中阴救度大法)。

地大物博的中国,人口繁盛,各种风俗,异彩纷呈,招魂仪式也不例外。如在渔民之中通行一种“潮魂”。一般渔民不幸葬身大海,往往无法找寻回尸体,他的家人就以稻草人代替尸体,穿上死者生前的衣服,在家里摆设灵堂。同时,在村外的海边,请道士为死者招魂招魂通常选在夜间潮水初涨时进行,亲属要先在海边搭个帐篷,内有做法事的“蘸台”,供桌上摆放稻草人,身上贴着死者的生辰八字。在晚上涨潮之时,红烛高照,道士坐在蘸台上,敲动钟磬铙钹,嘴里念念有词。蘸台前后篝火雄燃,死者家属,披麻戴孝,提着有字的灯笼,髙呼死者名字:“某某来呀!某某来呀!”然后,由一个孩子或者亲属答应道:“来喽!来喽!”一呼一应,直到潮水涨平,才由道士引魂回家。到了第二天,亲属把稻草人放进棺材,送到山上去安葬。这种招魂仪式就叫做“潮魂”。再如在中原和江南一带曾经通行以鸡招魂之俗。当地人认为公鸡有驱邪通天的神性(这种以鸡为避邪吉物的信仰在传统民俗中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可以超度死者抵达极乐世界。一般在死者过世后,家人在棺木下放一只白公鸡,称为“引魂鸡”;或者在寿枕上绣“童子打灯,金鸡引路”的图饰,意思相同。唐代诗人李贺在《致酒行》写有“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的诗句,虽是夸张的譬喻,但很可能反映了当时以鸡招魂的风俗。当然,在经济文化发展日益加快的现代文明社会,丧葬礼仪从简的习俗得到大力提倡,招魂在很多地方渐渐消亡。但这种丧俗曾经流行两千年之久,它表达了死者对生者的挽留和祝愿,缓解生离死别给亲人心理上带来的巨大压力,其历史功用不可忽略。

在中国传统观念上,早就否定人死如灯灭的说法,认为除肉身外,人还有灵魂,死後灵魂依然存在,否则就不会出现祭祖之类的习俗。与此同时,普遍中国人还深信亲人死後不久会回魂,回家见家人最後一面之後才上路去。既然生前分属亲人,何解在回魂夜当晚,家人需要回避呢?另外,回魂日数怎会人人不同?以下便为大家逐一解答。

回魂之说是否导人迷信,可谓见仁见智,或许这纯粹出於家人对死去亲属的一份挂念,宁愿相信亲人在死後灵魂仍然不灭,还会回家探望自己。而古往今来,无数经历过回魂夜的人都称在当晚听到脚步声、铁链声,翌日一觉醒来,更发现祭品有被移动过和咬过的痕,以及地上有不寻常的脚印,他们言之凿凿,令人对回魂之说更深信不疑。

才子深信回魂之说

不要以为只有平民百姓才会相信回魂之说,很多古代有识之士也一样如此,就以有「铁齿铜牙」之称的清代才子纪晓岚为例,在其着作中都有提到不少回魂夜的亲身经历。例如在《阅微草堂笔记》其中一节,就记述了他数度在正行回魂祭的户宅地上撒石灰粉,翌日一早返回视察,都发现地上留有脚印和手印。另外,他也试过根据道士推算的回魂夜,守候在死者生前的住所,结果给他目睹一缕状似人形的白飘进屋内。

杀生拜祭加重罪孽

自古中国人对已故亲属都存有一种敬畏之心,因此才会进行一连串祭祀仪式,正如「头七」,即在亲人去世後第七天进行祭祀。依照传统习俗,应拜足七七四十九日,但现代人多忙於工作,过了「头七」,就直至第七七四十九日才进行第二次祭祀,此做法称为「切七」。此外,在回魂夜当晚,死者家属会在居所中用香烛和祭品进行简单的拜祭,又会准备死者生前最喜欢吃的东西,让其魂魄在返抵家时享用。如家属笃信佛,更不会宰杀牲畜为祭品,因为此举会加重死者的罪孽。

与此同时,有死者亲属还会在回魂夜於屋内四周和大门地上撒香炉灰,藉以测知去世家人有否回来。当回魂夜的祭祀仪式完成後,亲属便要立即返回睡房休息,即使在回魂时段听见房外有任何风吹草动,都不能走出房外察看,一来表示对死者的尊重,二来若然给死者看见亲人仍在活动,可能会依恋人间,阻碍轮回。另外,回魂又称「回煞」,古代的阴阳家深信,死者魂魄返舍之日会有「凶煞」(即牛头马面)随行,故生人有必要回避一下,免得发生冲突。

天干地支算回魂

回魂夜过了,不少人都报称香烛只有部分燃烧尽了,有人解释此现象代表去世亲人仅拿了部分香烛上路,余下香烛代表福荫,留给家人享用。

另有一说法,指回魂夜并不止一晚,而是一连两晚,第一晚称为「私归」,死者可自行回舍;第二晚则为「正归」,有「牛头马面」陪同,天一亮便要随之上路,与阳间的亲人永别。

死者家属选择以道进行殡仪仪式,在灵堂之内会贴上一张由「喃呒佬」所写的黄纸,上面写死者的魂头高度、何日何时回魂回魂时在哪个方位入、哪个方位走等资料。而因为回魂夜是以死者去世当日的天干地支推算出来,所以每个人都不尽相同,其计算方法如下:

道门中人相信,人死後魂魄会暂时分开,魂会留在地面,魄则钻入地下,所谓「魂头高度」,应是魄钻入地下的深度。如死者去世当日的天干地支为丙戌,因丙为七尺,戌为五尺,两者相加便等於一丈两尺,即表示魄会钻进一丈两尺深的地底,而魄会以一日一尺的速度回升,所以死後十二日便会跟地面的魂再次会合,之後就可以回舍见亲人最後一面,换言之,他的回魂夜便是死後的第十二日。

招魂,即古代礼书上所称的“复”,是中国传统丧葬礼仪中的初丧之俗。严格来说,治丧始于招魂之前的“属纩”。一般在病人垂死之际,家人将其移入正室,躺在正寝的床上(“寿终正寝”即源于此),静候其咽下最后一口气。在亲人初亡时,先要属纩。属为放置之意,纩是丝棉新絮。由于新絮很轻,稍有空气流动就会摇动,所以人们将其放在死者口鼻上,察验是否真的断气。一旦新絮不动,证明死亡属实,家人大哭,丧葬的各种礼俗由此而始。其中,招魂仪式首当其冲。虽然经过属纩检验,亲人死不复生,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家人一时难于接受,故属纩验生死,招魂盼其活。古人有很深刻的灵魂信仰,他们认为人由魂魄组成,二者合则生,分则死。

死者新亡,灵魂刚刚离开身体,如果向天召唤使其回来,或许还可以起死回生,返回人间,招魂应运而生。招魂,古礼称为“复”。复有返还之意,依古人解释“复,尽爱之道也,望反诸幽,求诸鬼神之道也。”即表示生者不忍心亲人离去,祈求鬼神开恩,让死者灵魂重返人世。生离死别的痛苦和无奈在此得到充分体现。招魂丧俗起源很早,在先秦时代就已盛行。如在当时的古书《仪礼》中就记载有士招魂礼:招魂者头戴官帽,身穿朝服,从正屋东边的檐角登上屋顶,手里持着死者生前所穿衣服,一手执领,一手执腰,拉长声音,向北方呼喊死者名字,云:“某某,你回来呀!”招呼亡魂归来,连喊三遍。然后把服卷起从屋顶投下,下面有人接过衣服,将其盖到死者身上。

招魂以后,亲属要再次观察死者鼻孔前属纩新絮,摸其心脏脉搏,确认是否死亡。这种仪式表达生者对亡者的一种依依不舍之情,更多的是叫魂不来,只好面对亲友已亡的悲苦现实了。于是招魂礼之后,主人就可以正式办丧事了。如沐浴、饭含、入检、报丧、吊唁等。从古至今,民间丧礼中也有招魂仪式,与上述的士招魂礼大同小异。死者尸体安排就绪,家人在门前挂起招魂幡(死者为男子,立在门左;女子立在门右),幡上缀有纸钱串,钱数与死者年龄相等。家属拿着死者衣服,站在屋顶上,面向代表幽冥世界的北方,挥动死者衣服,同时拉长声音高喊其名字,呼唤灵魂归来。招魂仪式一般在正室举行。客死他乡的人,则在临终所在地举行招魂仪式(但客死于私人家的例外),让死者魂魄合一,免当孤魂野鬼,当然也有生者对死者的挽留之意。由于古人有深厚的灵魂信仰,所以在整个治丧过程中,除了招魂之外,还有拘魂、礼魂、送魂等相关的丧俗。

相关推荐:

敦煌傩歌《还京乐》与《儿郎伟》

黄道吉日里平治道涂是什么意思_万年历

什么是清酒?清酒的饮用方法是什么?

一段来自死亡灵魂的录音,灵魂的力量有多强?

国军名将为何为毛主席守灵?淮海战役后毛主席曾救过他一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