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现代人的丧葬观是怎样的?现代形式化的丧葬仪式

发布时间:2017-02-15 栏目:专题 投稿:朴实的棒球

现代丧葬仪式与古时的大不相同,但仍保存着不少古代的仪式,大体上时仪式的增减、器物的转变。现今的丧葬仪式仍保存着不少古代的仪式,如丧服不少人会在丧礼上披麻带孝,当然,丧服不再细分为五等,各等丧服相应的居丧期也甚少奉行,虽然今之丧服与古之丧服制度存有差异,但现代丧服可说是是古丧服制度的简化。可见,古今丧葬仪式其实是一脉相承。

某些现代人认为,丧葬仪式只是繁文缛节,这非古人确立丧葬的原意。丧葬制度及其他礼制,皆是因情而发,因情而立。为何今人却认为这些都是繁文缛节,有些人甚至因此主张废弃丧礼?我们认为这与现今丧葬传统日渐形式化有莫大关系。本来是由衷而发的行为,却渐渐失却原本的动机,成为了形式化的仪式,甚至变成了一些忌讳。如居丧期间,不可出访亲友、行欢作乐,本是出于对亲人离世的悲痛,根本无心于玩乐,但现今有些人却因为相信,「有孝在身」的人不吉利的,到别人家会把不吉利的事情带到那儿,对别人不好,才避免出访。从上例可见一些原本因情而发的真摰举动,今人却舍本逐末,把某些丧葬仪式冠上种种忌讳,添上迷信色彩,这更容易让人误以为整个丧葬传统都是封建迷信的东西,轻言废之了。传统丧葬制度的确立,是一种「情」的表现,一种因亲人离世而悲痛的自然表现,也是孝的表现。但现代社会与古代的已有不少变迁。这种种的变迁,使丧葬传统的建基点——对亲人的情,也起了不少变化,这种种的变化,是使丧葬仪式日趋形式化的原因。

现代人生活节奏急促,每日工作十小时以上的人,比比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闲暇的时间所余无几,但现在社会上有不少娱乐场所,形形式式,很多人都把仅有的闲暇全花在个人娱乐上,这样,与家人相聚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人与人之间关系能变得亲密,其中是由于长时间的相处。当连见家人的时间都没有,亲人间紧密的关系从何而来?家庭,在某些现代人心中,并不占着重要位置,家,可能和旅馆分别不大。回家后,和家人一起看电视却默默无语,或根本一抵家门就把自己锁在房间,是不少现代家庭生活的写照。本来亲人间的亲密,除了因为日夕相处,更重要的是因着血缘关系,遗憾的是,血缘关系已渐渐不为现代人重视,与朋友关系亲人更密切的人并不少。现在,社会上有人主张父母与子女应建立起朋友般的关系,父母子女能如朋友般相处,当然能让两代间打破因固有因身份权威而起的冷漠,让双方有一种平等的关系,更容易有双向交流,但假如父母和子女发现双方不能做朋友,是否如一般人做不成朋友便不做好了?单凭血缘,似乎不容易打动现代人。现代家庭不是以血缘来维系,而是以相处是否融洽为大前题。今人对父母,似乎也抱着一种「合则来,不合则去」的态度。自古子女与父母亲人合不来就是常见的事,现代人与古人不的是,现在的人已不会因为血缘关系而努力修补、维系而已。当与家人的关系也日益疏离,家人离世,对人的打击也日益轻微。家庭,传统上占着重要地位,但现在,似乎有更多事比家庭更重要。现代人价值观的转变,如金钱、事业可能在部份人心中比家庭重要,社会风气都以名利为上,以往社会提倡以家庭为上,表扬孝道,远的说史书关于孝道的记载并不少,就算五六十年代的电影,家庭伦理也是常见的题材,在那些电影中,我们常见到一些角色就算是后母对其打骂,但主角仍不辞劳苦的侍奉后母,这种行为在传统上是值得表彰的孝行,但今人多半只视之为「愚孝」,更多的人只视之为「愚」。现代社会,一个名利相收的人大概会比一个孝顺父母的人更为人所称颂。当家庭所占的分量越来越轻,亲人的离世,对人的触动自然也越来越小。当亲人的离世,对人的打击和触动也变得轻微,丧葬传统的的建基点——对亲人的情,对部份现代人来说已变得越来越淡薄,那些本来为了抒发对亲人离世的悲痛的丧葬仪式,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动机,这样再实行这些仪式,可算是勉强而为,最后落于空有形式,也是自然不过的事。现代人深受西方的价值观影响,部份对西方事物抱着崇拜的心态,主张全盘接收,全面否定中国文化,认定中国传统文化都是封建糟粕,认为繁锁的礼节只是种种的形式,而事实却不尽然,礼制的建立,是出于人情的需要,「缘情而制礼」在丧礼仪式的制定上,深切反映出来。古代丧礼的制度﹑仪式极其仔细﹑繁复,每一个参加丧礼者都会因着与死者关系的不同,而需有不同的表现,穿着不同的服饰;而在葬礼与居丧其间,不论衣﹑食﹑住﹑行以至情感表达,行为动作都有一套完整的规定,巨细无遗,并必须一一依遵此模式去做。是故,现代人总视这一切仪式皆为繁文缛节,认为只是徒具形式,落于虚假,而在办丧礼之时,一切从简,却忽略了丧礼中的种种仪式,其实是由人类群体心理直接的原始流露转变为有意识的精神活动;由不定的多元化形式转为有明确象征的固定的模式,正是中国人缘人情而制礼,不以制度的合理或便于推行与否为大前题,而以合于情感为主要依归,正表现出中国富人情味的最有力证据之一。今人对古代丧礼制度最不解之处,就是哭都有所限制,规定只可在亲人刚死,至入敛时,才可在任何时间哭泣;到殡棺时,就只许早晚哭;到虞祭之后,就不可在公开场合哭。表面上似乎个人情感都受到形式的限制,哭仅是仪式的一部分,流于虚假。然而,此一制定,背后却有一种深沉﹑积极的意义。任何人在至亲骨肉亡故时,都可能会永远沉溺在痛苦之中,无法再融入社会,而丧礼的其中一个功能,就是让在生者逐渐体认亲人死去的事实;是故不许哭的规定,一如丧服的逐渐变换,由粗衣麻布至越加精细,是要安排当时人,一步步学者收敛和隐藏,最后达至完全恢复正常的目的。亲人的离世,对感情深厚的孝子来说,切身感受到的沉痛和哀伤实非笔墨所能形容,旁人所能理解。于是悲伤哭泣,搥胸顿足,都是发自内心而自然的表现,非拟定一套仪式,便可让人到时到候去表演的。譬如在入敛时,需移动亲人的尸体,这样做对生者在心理上必会造成极大打击,大哭大闹是-正常之事,更无法维持平日的仪态,所以一开始就先让他去冠;因为到时一定搥胸顿足,所以先让他打赤脚,把衣服的下摆提起来;因为这时一定吃不下喝不下,所以规定三天之内不必升火,而心情激动之下,会痛哭跳脚,于是丧礼就有哭踊这一规定;悲痛之时,胸口一定会烦躁郁闷得很,欲撕开衣服,希望感到清凉舒爽些,于是丧礼就有袒;孝子送葬到墓地,眼看亲人埋入土地,从此真的不再相见,面对这种由有形转为无形的变化,内心一定极之难受,要留在墓地久久不愿离去。此时想要劝他回去,只好定下人死之后,精魂需有所依之说,好让孝子赶快回去准备祭礼安顿才行。如此,一些现代人只看得见古时丧礼之繁复,而看不见内里包含着的重大意义,对许多礼制都简而化,甚至摒弃之,使丧礼至此真的流于仪式化,在生者不再搥胸顿足来痛哭,隐藏了沉痛的心情,更只是矫情的表现;当然极重视为死者安顿好死后的生活,燃烧大量的冥镪,为死者筹办极尽奢华的葬礼,也是孝的表现;然而,此一做法便失却了为生者渡过伤痛此一关口的作用,而另一方面,更可见现今社会人情淡薄的一面。部份现代人认为传统丧葬礼仪只是形式,其实是因为他们已经失丧了丧葬传统的建基点——对亲人的情,所以不明白礼制背后的深层意义。现代人可能认古代礼制规定何时该哭,何时不能哭是一种矫情的表现,但另一方面,当至亲离世,哭是一种发自内心、自然不过的举动,当现代人认为哭的规定只是封建,有多少个人在现代仍能与家人有一种如此真挚、深厚的感情,能流出和古人一样多,一样真挚的眼泪?现代丧葬仪式变得越来越形式化,其实与现代家庭观念变得淡薄、亲人的关系变得疏离有莫大关系,当缺乏了感情,本来因情而设的礼制都变得徒具形式,要让丧礼及其他礼制不再是徒有形式,就要焕起人们内心潜在的感情,那一颗赤子之心,这一切,都需由德育做起,重新建设我们的精神价值,提倡孝道,重新肯定家庭的价值,到时不单是丧葬仪式,甚至其他礼制都不再是徒有形式,甚至整个中国文化都得以复兴。

相关推荐:

地藏寺、仙姑庙

四川羌笛的制作工艺是怎样的?四川羌笛的简介

历史上的熹贵妃

毛主席很“冲动”,穿着睡衣参加了什么重要仪式?这也是最后一次

成也猜疑,败也猜疑,崇祯进宫继位的第一夜究竟有多么凶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