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殡葬习俗之蒙古族的丧葬礼仪

发布时间:2017-02-16 栏目:专题 投稿:俏皮的铃铛

按照蒙古族的传统习惯,家中有病人时,最忌讳夜间来人进入病房。病危时,全家人及至亲朋好友都守在病人枕边。病人死后,全家举哀。蒙古族在很早以前,家中长辈如果死了,只说“老了”,而不说“死了”,以示尊敬。比如《蒙古秘史》在记述成吉思汗背着他母亲诃额仑暗中夺了胞弟合撒尔的百姓时,说诃额仑知道此事后很气愤,在心情忧郁闷中“早死了”,也就是说“气死了”。可见蒙古人使用这个敬语的历史之悠久了。蒙古族丧葬仪式,在十一世纪以前,和临近的乌桓、鲜卑、契丹族相同。乌桓人死后,把死者生前所乘马以及所用之衣物,都要烧掉,至亲“有哭泣之哀”;鲜卑族人死后也是把“生时车马器用皆烧之”,“死则潜埋,无坟垄处所”。契丹族人“死亦无棺椁,惟以毡裹其尸葬之中野纵马践其上”。蒙古族古代也是这样。《黑鞑事略》中说:蒙古族人死“其墓无冢,以马践蹂,使为平地。”据明初叶子奇著《草木子》关于元代蒙古人送终之礼的记载:“元朝宫里,用(木字旁完字)木二片,凿空其中,类人形大小,合为棺,置遗体其中,加髹漆毕,则以黄金为圈,三圈定,送至其直北园寝地,深埋之。国制不起坟垄,葬毕,以万马蹂之使平,杀骆驼子其上,以千骑守之,来岁春草既生,则移帐散去,弥望平衍,人莫知也。欲祭时,则以所杀骆驼之母为导,视其踯躅悲鸣之处,则知葬所以。”多桑说,成吉思汗死后所葬之地用围树木丛生,成为密林,不解辨墓在何树之下。其后裔数人,亦葬于同一林中。命千人守之。古代蒙古族平民百姓死后,其葬仪是比较简朴的,他们讲究“夫葬以安,遗体既安,多赀以殉,何益。”(见叶子奇《草木子》)这也说明,蒙古族人民是很讲求实际的。古代蒙古人丧葬习惯的益处很多,首先深葬,墓地“人莫知也”。元以前蒙古诸汗及其他贵族之墓地,至今很少为后人所发现;其次是讲究卫生,生前所用之物品都烧掉,无论因何种病而死,均不致于传播开;再就是讲究实际效用,生前尽量生活得好些,病时家人尽量照顾周到,使其减少痛苦,死后葬礼从简,不“多赀以殉”。蒙古族殡葬仪式,经过元、明、清各朝代以及雅片战争后至解放前的几百年中,有许多变化,虽然在某些方面仍然保留着蒙古族丧葬仪式的有益部分,但也吸收了其他民族的好的或不好的习惯。例如野葬,是蒙古族的传统丧葬仪式古代蒙古族的这种葬法为将尸体送至野外,“勿露其骨”(《蒙古秘史》),“深埋之”(《草木子》)。这当然是很好的安葬形式,但后来却把野葬演变成“天葬”。人死以后穿上新衣新鞋用白布裹身,放在驼、马背上或车上,然后车、马、驼在野外颠簸前进,尸体在颠簸中所坠地即为葬地,也不掩埋,把所穿衣服脱下来,任野禽野兽啄食。这种葬法蒙上了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比如认为死者遗体三日内为禽兽啄食完了,是后人的吉祥之兆,反之则认为死者生前有罪,需请喇嘛念经,替死者消灾、忏悔、祈祷,甚至为了让禽兽尽快把尸体啄食殆尽,有的还要把黄油涂在死者身上。这种葬法并不是蒙古族传统葬法,不知是缘于藏族还是缘于喇嘛教经典,其史源尚待考。后来蒙古族接受佛教影响,也有了火葬的习惯,不存骨灰,把骨灰撒在高山或江河中。有钱人家还送到五台山安放骨灰。蒙古族的土葬用棺椁,这大概缘于乌桓和鲜卑族,乌桓人死后“敛尸以棺”,鲜卑死后“虚设棺椁”,成吉思汗“柩归蒙古”后,曾“陈柩于其大妇之翰耳朵中。”蒙古族的土葬仪式,在清代后颇为盛行,除牧区仍实行野葬,寺院或受寺院影响较大者仍实行火葬外,农业区、半农半牧区蒙古族人民,有清一代几乎都实行了土葬。葬法为:选择好墓地,掘墓穴,中等以上人家在穴中还砌砖或石,死者穿普通衣服,放在底部宽而上部窄的棺木中,将棺置于所掘之墓穴内,上盖以土。送葬时,家族之至亲及好友皆随棺到墓地,向死者致哀。

相关推荐:

藏族对死亡的诠释

瑶族历史 巴马瑶族是一个怎样的民族

东乡族的体育活动有什么?东乡族活动的介绍

北洋时期令人心碎的影像:遍地乞丐,路有冻死骨

西方人眼中的晚清社会 就是一个未开化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