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死生有命,尽心厚葬——孟子的殡葬生死观念

发布时间:2017-02-17 栏目:专题 投稿:瘦瘦的小蝴蝶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孝悌为本”的伦理思想,提出“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在《孟子·滕文公上》中他说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作为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尊卑上下的等级关系孟子把“仁义忠孝”作为衡量人际关系的标准,极力主张“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同时,在《孟子·离娄上》中还说:“事,孰为大?事亲为大。”“事亲,事之本也。”在《孟子·万章上》中提到:“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亲,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下女,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正是在这些理念的基础上,孟子不仅将“礼”和“孝道”作为丧葬观的基本内涵,把礼与厚葬等同,而且还付诸实践。

孟子·公孙丑章句下》中提到,孟子奉母仕于齐,母卒,孟子派弟子充虞请匠人赶制棺椁,并吩咐棺木要好,以厚葬他的母亲。充虞认为孟子对棺材的要求太高、太奢侈,问孟子有必要做的这么精美么。孟子说:“古者棺椁无度。中古棺七寸,椁称之。自天子达于庶人,非直为观美也,然后尽于人心。不得不以为悦;无财不以为悦。得之为有财,古之人皆用之,吾何以独不然?且此为者。无使土亲肤,于人心独无姣乎。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天下而俭其亲。”在孟子看来,厚葬并不是为了给人看着美观,而是只有这样才算子孙尽了孝心,讲了礼。否则就是不孝。自孟子以后,厚葬意味着“礼”和“孝”的美名,影响深远。

孟子也继承了孔子的“天命观”,进而提出“修身立命”的生死哲学。孟子明确提出“立命”的观点。他直说人生的寿命,都有定数,或长或短,定数不二,均来自天命,人们面对这种定数,无法变更、无法逃避,只有勇敢面对,通过每天的修身,以待生命责任的完成,也就是安身立命之道。因此,孟子体现了这样几重意思,第一种境界是由孔子而来的“死生有命”,明言生命都有定数,都是命定天数。

相关推荐:

群英会【第四场】

白沙壁画

佛学典故之“红炉片雪”、“盲人摸象”

2001年属蛇的人是什么命_万年历

作为二战的东方主战场,为何没有一个国家向中国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