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崆峒武术起源是什么?崆峒武术人文简介

发布时间:2017-02-20 栏目:专题 投稿:风趣的康乃馨

一)崆峒武术之文化底蕴:

崆峒山-------相传广成子修炼得道于此山、黄帝前来向道家仙人广成子问道,人称崆峒山为“天下道教第一山”。周穆王、秦始皇、汉武帝均以登崆峒为盛事。崆峒山后来发展为儒、佛、道三教合一、共尊共荣的宗教摇篮,还是中国五大武术流派之一崆峒派的发祥地。其武术也柔合了三教之特色,阴柔结合,一些人认为崆峒功夫苍劲有力,却有阴狠毒辣之嫌;也有人认为崆峒功夫沉稳低调,虚怀若谷;还有人认为绵里藏针,后发制人。皆是因其观察的出发点不同所致。崆峒功夫即非至刚,亦非至柔,亦非专注于协调阴阳之平衡。其独特性在于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训练方式。不主动攻击人,处于被动,招式的刚柔程度视情况而定。切磋时,当对手抱着切磋心态来试探时,崆峒拳师则还之以礼,点到为止的拆招还招。而当对手抱着不良的伤人之心突发重手时,崆峒拳师则进入一种不同状态,立即使用倍于敌手的凶狠杀招使其自食苦果。

初创于崆峒道家的崆峒武术,唐末时由修行者仙师飞虹子感念民众之体弱,顿生传授强身健体、开启智慧之方法,便以广成子的养生学说,伏羲所创太极八卦之机理,敦煌太空飞天之形态,始创崆峒派武学,盛行于清朝,在经过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总结出一套完整的健身方法,门类齐全,崆峒武术自发展从初级到高级程度分为:即飞龙门、追魂门、夺命门、醉门、神拳门、花架门、奇兵门、玄空门,其八大门一百多个套路中含盖了不同年龄阶层崆峒武术,各有十几种套路。崆峒外功和兵器崆峒山之“奇”,动作时而雄壮威武,时而柔和婉转;对敌之时使用奇门兵器,突发奇招,出其不意,令其防不胜防;奇兵门以短、小、轻、柔奇兵器为特色,不属于十八般兵器,如扇、棘、佛、尘、剑耙、五行轮、鞭杆等。即使以刚烈显赫的醉八仙在进击中也以巧击眼,颈部软弱部位,杜绝猛冲猛打。

崆峒武术集修身、养性、健体、进击于一体,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观赏性。以观爱生命为主线,以武修性,其上乘功法之无相神功,达摩神功柔美绝伦,以舒展之手臂翩然拥动似母拥婴儿,柔情之身躯吸纳大地日月之精气,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花架门的各种拳种,是在神拳门的基础上针对女性、结合敦煌壁画上的飞天造型而创立的,神情飘溢似飞天舞蹈,尽显人性之美,习练配乐,多以古筝、二胡之舒缓柔美之曲调,令武者陶醉,令观者入迷。神拳门之身、步、手法多以弧线、曲线形成,取太极阴阳鱼应对哲学思想,在运动中攻防,进击时动中有静,静极生动、刚柔相济。

内功方面取崆峒山之“空”,合道教空空洞洞,清静自然之意,结合广成子祖师“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心,无摇汝精,存神定气,乃可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将守形,形乃长生。”的训导,创立了崆峒派至高无上的内功心法-玄空劲。伏羲创八卦,太极太极,玄空门是崆峒派秘传之宝,多以历代掌派独修之法。其内容有伏羲的古太极八式,针炙鼻祖皇脯谧,达摩无相神功等修炼内功,以针炙,中药、易经、气功结合而成的疗病方法《易通疗法》,是崆峒山镇山之宝,其中针炙取用《灵龟八法》,《子午流注》之时辰、穴位、脉胳,借以《易经》之卦相推断,配合气功引导助力,再用几味中草药服用,达到疗病奇效;以藏传佛教密宗之咒语,手印为主的修心之法,历来为崆峒派所重视,是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必修法宝。达到大智大勇,大慈大悲,大彻大悟,大雄大力的佛之境界;在做人处世上讲求儒家仁、义、礼、智、信五大法度。在修性上以道家所精释的道法自然,空同如如要述,达到无我无相,无执无着的境界,玄空而空玄,意空而识空,乃至真空,方显神通,为苍生服务。

二)崆峒武术起源

崆峒山是中国武术发祥地之一,中国第一部辞书《尔雅》中就记载说:“空同之人武。”,就说明了崆峒山下的人民群众早有尚武的习俗。其中汉飞将军李广、抗金名将吴磷、吴阶、抗击西夏入侵者法淳等都是习练崆峒武术的杰出代表。由于崆峒山是陇东独有的黄土高原腹地的风景石山,气脉丰腴因而胶前来修道者多以习武入手,以强健之体魄通达之筋脉做为得道之基础,崆峒武术道教文化紧密相连,神秘奇诡,风格独特,实为我国武术奇葩。所以凡出生崆峒山之道土、或各尚武戴发修行者,都有一、两手武术绝招。由于山上山下都形成了习武之风,因而对崆峒武术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也为后来中华民族的繁衍中产生的诸如少林、武当、峨嵋、昆仑各武术派别提供了广阔发展的空间和可以利用的资源。

唐末,崆峒功夫名师飞虹子云游天下,回到崆峒山,在山上结庐而居。不久,这里凝聚了大量远近慕名而来的武林同道,因钦佩宗师的功夫和为人,拜在门下,成为近代崆峒派的最初传人。部分徒弟本来既是功夫高手,也从外面带来各门功夫和奇门兵器。飞虹子宗师于晚年将平生所学加上徒弟们带来的各门杂学糅合一块,融会贯通,产生了别具一格的崆峒功夫.

明代道士张三丰避居崆峒5年,在雷声峰留碑诗等等并多传闻轶事。崆峒武术在张三丰来之前已在隋唐名声大振,广成子养生之术和黄帝养生内经,皆以武功作为健体和打仗的需要。

北宋庆历年间,崆峒和尚法淳率众僧大破西夏军,仁宗皇帝御赐紫衣嘉奖他,崆峒武学盛极一时。到清康熙年间,王辅臣起兵叛乱,一把火烧了崆峒山,记载崆峒武学的典籍也随之湮灭。转眼又到了清乾隆年间,崆峒山开始归道教中的龙门派管辖.

崆峒功夫源远流长,外界对其褒贬不一。

三)崆峒武术之文学价值:

崆峒武术八大门中,可以明显看出中华民族从启先认识自然,强身健体到完善自我的文化理念过程,具有文化演变的史料特征。做为中华传统武术,历代文人墨客、帝王将相留下千古诗篇佳话值得传颂。

最有军事战略价值的崆峒诗------杜甫有诗为证:“防身一长剑,将欲倚崆峒”诗笔犀利,寥寥10个字,便把崆峒山后峡,即笄头古道(六盘第一道)的关隘险要、易守难攻的军事地形道了个明白。

清人林则徐是政治家,更是军事家,他在《出嘉峪关感赋》诗中写道:“塞下传笳歌敕勒,楼头倚剑接崆峒。”这首林诗后来竟被毛泽东大笔一挥,书成墨宝,中外扬名。

最有气势的崆峒山诗------这当然要数清人谭嗣同的《崆峒》七律诗了。

斗星高被众峰吞,莽荡山河剑气昏。

隔断尘寰云似海,划开天路岭为门。

松拿霄汉来龙斗,石负苔衣挟兽奔。

四望桃花红满谷,不应仍问武陵源。

最具亲情味的崆峒山诗----那就是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怀祖先认老乡”的诗---

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壮-------他追述了其先祖李广、李陵两位汉朝大将的功绩,并说他们的神勇都是“世传崆峒勇”的结果,世传即家传,家传即家风

当代武侠小说巨匠金庸先生也盛赞“崆峒武术,威峙西陲”。

相关推荐:

王屋山风景区简介 道教十大洞天之首愚公故乡

纳米比亚共和国国庆日

浅谈河北戏曲——永年西调传承现状

节俭成风朱元璋历史上手段最狠的反贪皇帝

中国古代十大圣人,出淤泥而不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