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什么是回族武术?回族武术的历史沿革传承

发布时间:2017-04-23 栏目:专题 投稿:舒心的夏天

中国回族向以强健、勇武、团结和不畏强暴著称于世,他们为丰富和发展中华武术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中国回族穆斯林武术,同其他文化一样,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中华武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回族穆斯林武术的主要项目,有散打、长兵、短兵、拳术,包括对练、器械、拳术等几十种。所练项目既有中华武术的共同特色,也有与回族风俗习惯紧密相连的民族特色。器械,除习练刀、枪、剑、戟、棍、鞭、锤、钩、铲、斧等一般器械外,穆斯林练的杆子鞭、哨子棍、蛾眉刺、索来拐、龙爪钩、五虎群羊棍、阿里剑、查刀、查枪等,在汉族武术中均少见,带有明显的民族特色。杆子鞭,又称西域鞭,系一齐眉棍上缚一绳索,索端系一钢镖,镖重约750克。据武术家口传,这种杆子鞭和五虎群羊棍均与穆斯林民族牧马放羊有关,系分别由牧马鞭索和放羊棍脱胎衍化而成。阿里剑,双尖双刃,尖处宽于把柄处,剑身两面俱刻有阿拉伯文字。据传此剑原名“祖勒飞卡尔”,是第四大哈里发阿里配用之兵器。龙爪钩,形似龙爪,系由回民屠户翻牛羊肉的钩子转化而成。拳术穆斯林喜练查拳弹腿、腿拳、华拳、洪拳、炮拳、黄鹰架拳、六角式、廿四式、老架拳、八极拳、心意六合拳等。其中十路查拳、三路腿拳、十趟弹腿心意六合拳,均为回族独有的拳种,有所谓“回回拳”、“教门拳”之称,也有“南京到北京,弹腿出在教门中”的俗谚。查拳问世始于明中叶,至清末已臻完善,这与整个回族武术史是一致的,可称为回族武术的代表拳种。查拳招法飘逸,姿式优美,套路环环相扣,以弹腿立门户,十趟弹腿十路拳,每路拳都套着弹腿的用法,跑、走、飞、打,变化起来,十路拳可成五十多路,变化多端,实战性强,是中华武术中的瑰宝。此外,如八极拳、通臂劈摇拳、关东拳以及明末广为流传的回回十八肘、汤瓶七式拳等,创始人均为回民。这些拳术均为其劲力别致、技法丰富、风格独特而风靡拳坛,为各族人民所喜爱。回族穆斯林拳术史,大约可追溯到明中叶。回族武术由明中期萌芽,经明、清两代不断丰富,逐渐发展而成。历史沿革元末以朱元璋为首的农民起义部队中,拥有一批穆斯林将领。正是依靠这些能征善战的穆斯林为骨干,朱元璋建立了明王朝,故有明初“十大回回保国”的说法。这些人武艺超群,英勇善战,自不待言,但似乎尚不足以构成今日回族武术之源头,未有自立门户的武术流派问世。到了明中期,回回拳术脱颖而出,这就是著名的查拳查拳的创始人名叫查密尔,西域(新疆)人氏,系一有志青年。明中期应皇帝诏,东征倭寇,途经山东冠县张尹庄时身染伤寒,住在一户回民家,受到精心医护。痊愈后,查密尔传拳术一套,以表谢意。当地穆斯林遂称此拳为查拳,用来纪念他的创始人查密尔。从此以后,查拳便从冠县沿传下来,发展到各地回胞之中,冠县亦被人称作查拳的故乡。明末因民武术已较为普遍并已开始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崇祯十五年(1642)李自成围陈州,有清真寺掌教率300多名会武回民组成清真营;另据明史记载,明末有“老回回”马守应为首的回民部队参加起义军。这都是当时回民武术普遍流行的证明。据武术家传,心意六伤口拳的前身“动物拳十大形”,明末也已问世并广为流传。清代,中国穆斯林备遭歧视、欺压和血腥屠杀,因此不断爆发大规模反清武装起义。他们意识到,要卫族、卫教,就须有强健体魄。于是穆斯林勇武、团结和不畏强暴的民族性格得到培养和锻炼,各地清真寺内纷纷设立习武场,每日晨昏拜后,大家聚在一起习武弄棒,探究武艺。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回民武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涌现出一代又一代回民武术大师。河北沧州孟村镇回族武术大师吴钟,雍正朝被誉为“北方八门拳术之初祖”,创出刚劲有力的八极拳。晚年在家传艺,其弟子中学有所成、颇有名望者就有145人之多,孟村也随之成为著名的八极拳的故乡。此外,吴钟一生还以大枪著称于世,与当时的武坛名流李章、康大力并称“武林三杰”。雍正十三年(1735),他曾三破少林寺,寺僧心悦诚服,赠其锦标一面,上面题词称赞“吴钟大枪世无双”。他也曾赴京师与康熙第十四子恂勤郡王爱新觉罗·允比武,接连两次用枪头在将恂勤郡王眉尖上点白,而对方却一无查觉,因此“神枪吴钟”的美称在京一时广为流传。明末的动物拳十大形,经几代人努力,明末清初形成了心意六合拳。河南回族买壮图,有“心意大侠”之美称,是精炼、简化心意六合拳的杰出代表,与郭云深、车毅斋并列为“意拳三绝”。他练就飞手擒省雀和沾蝶之功,用手近按一只蝴蝶,任其飞翔,自己随之飞奔五里许,蝶始终不离其掌心。清末,回族武术家马凤图创出通臂劈摇拳。迄今为止,河南开封和朱仙镇一带还流行着汤瓶七式拳高手金晓亭三闯少林寺和在京拳打四王爷的故事。清朝末年,查拳已臻完善,并为全国各地回民习练,在河北省形成了南、北两支查拳流派。110多年前,回族武术大师张锡颜在查拳故乡冠县张尹庄不仅传授十路查拳、十趟弹腿,而且传授三路腿拳、三路华拳、十路洪拳以及三、六、九路炮拳。东北回族武师刘宝瑞,清末曾拜许多回族武术师学艺。在他的众多师傅中,有山东王镖师,武功非常,深查查拳真谛,且对八卦、形意等内宾前拳也颇有研究;有参加西北回民起义失败后隐姓埋名于河南某佛寺的沙长老,武功高强,精通弹腿查拳,尤其是一手地趟双钩威震四方,堪称独步;有原为皇宫护卫的沈福臣,精通太极、八卦、查拳、少林等内外两家拳术,武楞造诣极深;有流落在安东(今丹东)沙河镇某清真寺的回族乡老赴熙川,他曾登台轻取两名不可一世的日本大力士,对跑拳、跑弹腿、钩、带、镢、剑、战、分筋错骨、点穴、轻功、硬功等无不精通,其中跑弹腿是他对查拳几十年的研究总结,变化多端,神鬼莫测。在这些武功卓著的武术家精心传授下,更兼本人几十年的苦练和研究,刘宝瑞对太极、八卦、形意、戮脚、翻子、八极、太祖、燕青、螳螂、少林等各门派拳术均有较深造诣。他身轻如燕,体坚似石,并练就将身一跃便贴在墙上的“贴画”绝技,精通了赵熙川的跑弹腿和沙长老的地趟双钩,继承了沈福臣所授杨氏嫡传太极拳108式和吞吐自如、变化莫测的查拳24式。在此基础上,他将各种拳术的精华融会贯通于查拳中,使查拳在他手中又有了新的发展,形成独树一帜的沈阳查拳。刘宝瑞本人因此名扬沈阳,威震大连,誉满全国。民国时期(1911-1949)的回族武术家,除刘宝瑞外,还有许多著名人物。如山东冠县张尹庄回民常振芳,后迁居河南,武艺超群,弟子遍布晋、冀、鲁、豫、秦、陇、宁、沪各地,当代武术名家张文广、张锡太、贺振全、马振邦等均曾受艺于他。王正谊,俗称“大刀王五”,河北著名回族武术家,蜚声武坛,与“戊戌七君子”之一的谭嗣同过从甚密,其侠肝义胆为谭所称颂。王效荣,河南沈丘槐店镇回民,武功精湛,对心意拳的继承和发展做过重要贡献;40年代初,曾击败强横的白俄大力士,武林中一时传为佳话,被誉为“中原大侠”。此外还有许多回族武术大师,都身手不凡,各怀绝技,闻名遐迩。新中国成立后,回族武术传统得到进一步恢复和发扬。从50年代始,山东、河北等地回民,在清真寺内成立“回民武术研究所”或各种武术协会,广泛开展群众性武术活动;请老一辈武术大师挖掘整理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八卦、劈挂、查拳、华拳、二郎、弹腿等各门派的拳师名将纷纷收徒授艺。一代武林新秀茁壮成长,一批回族武术健将涌上全国及省、地、市面上、县各级武坛。1980年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河北孟村回族青年刘秀萍表演刚劲有力的八极拳,荣获该项目比赛金牌。1982年9月,在呼和浩特举行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山东代表团的11位穆斯林带去26个武术项目,包括拳术、器械、对练,其中如双锤和月牙铲都是新挖掘的项目。他们先后表演5场,82项次,均获成功,特别是崔文勤优美新颖的刀里加鞭,张庆海、李喜娥娴熟的朴刀进枪,马杰刚劲有力的大刀,得到武林中人的普遍好评。沈阳查拳名师刘宝瑞虽然辞世,但后继有人,其子孙均承其艺,在各级武术比赛中都取得过好成绩;其弟子遍及辽宁,他们都不负师望,在全国性武术比赛中夺过优秀名次。

相关推荐:

我的关于裘派名剧《姚期》几十年前的一点情结

白伯骅的艺术特点

藏饰及佛教符号含义

中餐礼仪中应该注意什么?中餐礼仪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古代酒具:象形铜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