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鄂温克族舞蹈的简介 鄂温克族有什么舞蹈

发布时间:2017-04-27 栏目:专题 投稿:贪玩的眼神

斡日切(天鹅舞):这是一个表现天鹅优雅姿态的舞蹈,流传于伊敏乡一带。相传,古代失散的鄂温克军队曾由于看到天鹅的飞向,而找到了自己聚居的地方。另外,陈巴尔虎旗的鄂温克每个氏族都以一种鸟作为图腾标志,如天鹅、水鸭等。他们对自己氏族的图腾鸟非常虔诚,当图腾鸟从头上飞过时,人们要向空中洒些牛奶以表示敬仰。绝对禁止任何伤害图腾鸟的行为。这种对于图腾鸟的敬仰之情,使妇女们在劳动之余,常在草地上展开双臂模拟天鹅飞翔的姿态翩翩起舞。

天鹅舞的舞蹈动作比较简单,但表演起来却很新颖。舞时,脚下只有一个步伐,即“努该里”中的“跟靠步”。两腿自然地屈伸,双臂也松弛地曲折起来分别于两侧一上一下地探出,表现天鹅各种飞态。外探的双臂,手腕下垂。当双臂略收时,手腕又随同上翘。有时双臂平伸向前扇动,有时上伸扇动,表现天鹅飞翔的各种姿态。天鹅舞的场面是属于男女合舞的群舞场面,舞蹈时发出“给、咕!给、咕!”的语声,它把舞蹈者的步伐和队形融会于一种节奏感很强的动作或音调之中。ァ天鹅舞在民间表演时,多穿鄂温克民族服装在帽顶上插一个红疙瘩表示鹅头。伊堪(篝火舞):篝火舞又称圈舞,是山上鄂温克族的自娱性舞蹈。一般由七人至二十人手拉手围成圆圈。随着引唱者高亢的歌声,大家共起舞。载歌载舞,男女均可参加。ァ

篝火舞曾有过丰富的舞步,流传至今仅剩下由三种独具特色的舞蹈动作组成。第一是走步,鄂温克语称作“伊堪”,是一种慢板节奏的动作表演者手拉手围成大圈,第一步先迈左脚,第二步右脚踏左脚前,在身体向圈里扭动的同时,左脚又准备迈出,如此反复沿顺时针方向走动。第二是跳行步。鄂温克语称“吐茹格”,从右脚开始向左跳踏步,同时左腿成“小掖腿”,然后左脚跳落地,右腿屈膝并自然前抬。跳这一动作时,手臂必须架起,男舞伴的手要托住女舞伴的手(男下女上),在中板的节奏中顺时针而行。第三是快跳步。鄂温克语亦称“吐茹格”,属于强节奏的快板。要跳到前俯后仰缩小圆圈。每当右脚踏地身体前倾时,手臂略向后摆,头部向圈内集中。当左脚踏地右脚离地时,上身又略向后仰,手臂也略向前摆。全体舞者按顺时针方向移动,跳速逐渐加快把全舞推向高潮。篝火舞纯朴自然,至今仍为鄂温克人所喜爱。萨满舞:萨满舞是我国原始萨满一种祭祀性的舞蹈,作为祈神护佑的一种巫术活动,由男女巫师分别表演。其表演的场合,一是治病,二是春节期间预祝来年丰收,三是萨满盛会,类似汉区庙会。鄂温克萨满舞的基本特点为手击皮鼓(即抓鼓),腰部的甩劲不大,步伐多为走

步、回旋和蹦跳几种。舞时,边击鼓边念唱祷词或咒词。

努该里:这是农牧区鄂温克族广为流行的一种以妇女为主的集体舞蹈。人数不限,成双即可。这种自娱性的舞蹈,当地有“努该里”、“鲁日该勒格”和“阿罕拜”三种称谓。前两种可解释为跳舞或热闹一场的意思,后一种则是根据舞中的呼号而取名。舞时,只须一人带头,余者随之且歌且舞,并统一在几种规定的呼语中,如“阿罕拜”、“德辉打”、“达罕”等。“努该里”的舞步独特,刚健有力、节奏感很强。跳法为一脚脚跟着地,脚前掌拍地移动,另一脚踏地紧随。拍地的脚不固定在一只上,可随方向的变换换脚拍地,即习称的“跟靠步”。另一种是跺步,即左右脚交替跺地,配以变化多端的手势和呼语,当跳得高兴时,梗头轻摇,别有情趣。独具特色的舞姿有“了望”、“戴耳环”等动作。“了望”的动作是:一手自然下垂或反叉腰,另一手手掌齐眉作了望状,两手可互换,脚下协同跺步动作,但脚后跟略擦地前踢。“戴耳环”的动作是:全蹲蹦跳,两手交替作一手叉腰一手揪耳,路线为二人对穿。“努该里”没有专门的舞曲,仅用呼声和歌唱伴舞。吸收“努该里”的舞蹈语汇创作演出的鄂温克族舞蹈有《彩虹》。

相关推荐:

中国佛教五大塔林 “佛缘之路”已走过三个——嵩山少林塔林

悲悯意味着一种高度

土耳其信仰忌讳

新疆禾木:冰雪窖藏的图瓦人春节

维吾尔族和回族的关系及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