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满族有怎样的婚姻?满族婚姻文化简介

发布时间:2017-05-02 栏目:专题 投稿:无私的背包

佟佳氏是满族中的大姓,支系很多,既有满洲八旗人,也有汉军八旗人。据家中老人讲,佟家是从长白山八道岗迁过来的。清代初年“从龙进关”,清代中期又回到盛京(沈阳)作官,其后代的一支,便定居在东陵区古城子乡保和村(旧名娘娘寨),属于盛京正蓝旗地界。满族早期的婚姻习俗中,保留着一些氏族社会末期的特点。最突出的有两点,一是通婚不严格讲究辈份,比如清太宗皇太极的后妃中,就有三人与他是亲姑姑和侄女的关系;二是寡妇再嫁为普遍现象,而且不受歧视。妇女死了丈夫后,可以嫁给自己的小叔子,甚至嫁给不是自己亲生的儿子。这种现象在许多民族中都有过,我国古书上叫“妻母报嫂”,民族学上叫“收继婚”。

其实,这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是一种正常现象。因为在氏族社会中,女子从自己的氏族嫁到男方氏族后,便成为丈夫家里财产的一部分。丈夫死后,这份“遗产”只能由与他血缘关系最亲近的氏族成员,也就是兄弟子侄来继承。另一方面,因为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很低,失去丈夫的妇女,带着孩子很难维持温饱,再嫁也是保证生存的正常途径。满族进入辽沈地区后,特别是清朝入关后,逐渐接受汉族儒家文化和伦理道德,加上所处的社会环境也发生了变化,这些与新的道德观念不相适合的旧俗便被废除了。

过去满族男子十五岁娶媳妇是常见的事。20岁以后结婚,多是因为家穷或本人有什么缺陷,姑娘大了没结婚也被认为是嫁不出去。清初满族民间还有“娶长妇”的习俗,即妻子的年龄大于丈夫这种习俗与清初战事频繁有关。满族男子自16岁成年起,就要当兵外出征战,家里为了能使子孙繁衍,很早就为他们办婚事,而且要娶年龄略大的媳妇,既有生育能力,可以及早地传宗接代,又能在丈夫出征期间,帮助公婆操持家务和从事其他劳动。后来便相沿成俗,以致民间有“女大三,抱金砖”的说法

清朝时期,流传“旗民不交产,满汉不通婚”的说法。前一句说八旗人和不在旗的汉人之间不得买卖土地,后一句则被解释为满族和汉族之间不能通婚。一些人觉得,这是当时社会地位比较高的满族人,为了保持纯正血统而且采取的婚姻政策。其实这种说法不准确。因为清朝的八族组织中,既有满洲八旗,也有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这些人都统称为“旗人”。他们的政治地位、经济待遇以至生活习惯都很接近,而同八旗之外的“民人”却有所区别,所以当时一般的观念是“只分旗、民,不分满、汉”。

满洲八旗与汉军、蒙古八旗之间是可以互通婚姻的,因此只有在把“旗人”都看成是满族的前提下,“满汉不通婚”的说法才能成立,因而正确地讲法应该是“旗民不通婚”。其形成的原因,虽然不能排除种族差别方面的因素,但起主要作用的还是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因为当时旗人,无论是有职务(俗称“当差”),还是没有职务(当时叫“闲散”),都可以享受国家给的俸禄。所谓“俸”,就是银钱,“禄”,就是粮食,因此也叫“钱粮”。

清朝时旗人家生了男孩,自出生那天起,每月就给2两银子,一年达24两,这些钱在当时足以达到吃穿不愁。所以那时候把旗人的俸禄称为“铁杆庄稼”,意思就是旱涝保收,一辈子有吃有穿。这种特殊的待遇,不在旗的“民人”是根本得不到的。如果八旗姑娘嫁给“民人”家,不但自己不在旗籍,而且生的孩子也不能入旗,当然也就不能享受“钱粮”待遇,这就对家庭经济生活有了直接影响,很可能要一辈子受穷,当然不会有人愿意这样做,旗人娶“民人”家的姑娘为妻,也如此。因此,八旗人民人通婚当时被舆论认为是“门不当、户不对”。尽管从顺治年间起皇帝就有允许满汉通婚的圣旨,但在民间满族人都是与旗人联姻,极少与“民人”结亲,日久天长相沿成俗。到辛亥革命后,民国成立,旗人的“铁杆庄稼”不复存在了,这种习俗才发生变化,满汉通婚的越来越多。但仍然有少数守旧的满族人家坚持旧习俗,不过已不再是从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方面考虑,而是出于比较强的氏族心态意识。

相关推荐:

中国书画流派之海上画派

探秘柬泰两军对峙中的柏威夏寺

新加坡习俗禁忌

商务礼仪必备眼神礼仪

鼓词剧目有什么?鼓词陈十四娘娘演唱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