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壮族有什么传统节日?壮锦的花色

发布时间:2017-05-02 栏目:专题 投稿:虚心的音响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一个民族,有人口15489630人。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他们的主要聚居地。此外,广东、贵州、云南、湖南等省也有分布。

壮族聚居区地处岭南西部,地形奇特,山青水秀,自然景观十分美丽。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多热带、亚热带作物。农产品有水稻、玉米、薯类等。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壮族地区素负盛名的特产。

壮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壮”、“布土”、“布侬”、“布曼”、“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后来改为“壮族”。

壮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傣语支。古文字是“模仿”汉字《六书》的造字法而创造的一种与壮语语音一致的“方块壮字”。20世纪50年代,根据壮族人民的要求,创制了一种全民族能够接受以拼音字母为基础的壮字。目前仍在推广使用。

“三月三”与歌圩

美丽富饶的壮乡,素有“歌海”的美誉。尤其是盛大的“三月三”,方圆数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兴高彩烈地穿上节日盛装赶来参加,少者几百人,多达数千人或上万人。顿时,人山人海,歌声嘹亮,成了歌的海洋。

三月三是壮族人民传统节日对歌又是三月三的一项主要活动,因此又称“歌圩”或“歌节”。

歌圩,是壮族民间传统文化活动的,也是男女青年进行社交的场所。在壮语中被称作“窝墩”、“窝岩”,意为“出野外玩耍”。由于这种活动相互酬唱,彼此对歌,所以古代人之为“墩圩”。

壮族歌圩,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有着许多动人的传说。其中比较流行的是“赛歌择婿”的故事。传说在以前,有位壮族老歌手的闺女长的十分美丽,又很会唱山歌,老人希望挑选一位歌才出众的青年为婿。各地青年歌手纷纷赶来,赛歌求婚,从此就形成了定期的赛歌集会。

不过,据古代文献的记载,歌圩早在宋代就已经流行。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载,壮人“迭相歌和,含情凄婉,……皆临机自撰,不肯蹈袭,其间乃有绝佳者。”这里所说的就是男女青年聚会的歌圩。到了明代歌圩又有了发展,并定期在固定地点举行。

壮族歌圩有大有小,各地不一。不过,农历三月三最为隆重。搭彩棚、摆歌台、抛彩球、择佳偶,别有风情。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或群,寻找别村的青年,集体对唱山歌。通常由男青年主动先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有比较合适的对象,便唱“见面歌”和“邀请歌”;得到女方答应,就唱“询问歌”;彼此互相了解,便唱“爱慕歌”、“交情歌”;分别时则唱“送别歌”,歌词随编随唱,比喻贴切,亲切感人,青年男女经过对歌后接触,建立一定感情,相约下次歌圩再会。

歌圩上,除对歌外,还举行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有精采的抛绣球,有趣的碰红蛋,热闹的放花炮,以及演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壮戏等。

“三月三”是壮族的传统歌节,歌节佳期,整个壮乡到处搭起歌台,进行对歌比赛。

瑰丽的壮锦

壮锦壮族一种瑰丽工艺品,它与湘绣、蜀锦齐名,驰名中外。

传说壮锦是在宋代一名叫达尼妹的壮族姑娘,看到蜘蛛网上的露珠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异彩,从中得到启示。她用五光十色的丝线为纬,原色细纱为经,精心纺织而成。从此就产生了瑰丽的壮锦

据南宋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记载,壮锦当时出产于广西左、右江,称为“(纟炎)布”,其质“如中国线罗,上有遍地小方胜纹。”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到了明代,壮锦越来越流行,工艺也越来越精湛。明代万历年间,织有龙、凤等花纹图案的壮锦已成为皇帝的贡品。清初,织锦成为壮族妇女必学的一种手艺,同时也成了壮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装饰品。

壮锦色泽鲜艳,坚固耐用。传统的壮锦既有几何图案,又有各种描绘花纹。常见的有“”字纹、水波坟、云纹以及各种花草和动物图象。在蝶恋花、凤穿牡丹、双龙戏珠、狮子滚球、跃马向前等20多种图象中,凤的图案在壮锦中独占鳌头,“十件壮锦九件凤,活似凤从锦中出”。这是由于壮族喜爱凤凰,视之为吉祥的象征。

壮锦花色品种多样,用途广泛,可用作床毯、被面、围裙、背带、腰带、手提袋、挎包、头巾、衣物装饰等。今天,壮锦不仅为本民族和其他民族所喜爱,而且走出了国门,飞洋过海。

铜鼓之王

铜鼓,是我国古代青铜文化中的一颗明珠。一般分鼓面、鼓腰、鼓胸和鼓足四个部分。迄今为止,在广西发现和收藏的铜鼓共500多面。其中一面直径165厘米,高67.5厘米,重300多公斤,让一个中等身材的人躺在鼓面上伸展四肢也不会露出鼓边之外,堪称“铜鼓之王”。

铜鼓之王”,它体态庞然,花纹精细,鼓面中心有八道光芒的太阳纹,外围用突起的同心圆弦纹分成五道晕圈,各晕圈内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单线旋出的云纹和菱形套的雷纹,鼓身晕圈密而窄,也全饰以云纹和雷纹。密布的云雷纹给人以玄妙莫测之感,更增加了这种权力重器的神秘色彩。

铜鼓源远流长,影响深远。铜鼓铸造精致,音响宏亮。古代是传递信息发号传令的标志,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人们常在喜庆的节日里敲奏它伴以歌舞。在宗教的活动中祭祀祖先,祈求神灵,人安粮丰。

壮族人民自古酷爱铜鼓艺术,在一些盛大活动中,常敲击铜鼓,进行艺术表演。

花山崖画

广西左江,明江连亘数百里的悬崖峭壁上,有60幅古代壮族人民的艺术杰作崖壁画。各种人物、动物和器物等画像1770余幅,呈赫色。因宁明县的花山壁画,发现最早,图像最多,画幅最大,故统称为“花山崖壁画”。花山,又名巴莱山,位于宁明城北25公里的明江东岸。崖画就绘制在临江的悬崖绝壁上,画面高40米,宽170米。壁画虽经千年风霜,图象至今仍清晰可见,充分体现了古代壮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壁画上的人物有大、中、小之分。最大的人物画像身佩环首刀,站立在马(或猛兽)的背上,很象首领。其余的人身上不佩带任何东西,并面朝最大的人物人物有的两腿叉开,两臂平伸;有的侧身,两臂前伸,或两手上举,腿略弯曲。形态生动、逼真,富有征战、狂欢、乐舞和祭祖的特征。

据考证,花山壁画是春秋战国时期壮族先民创造的遗物,壁画就其分布之广,作画地点之陡峭,画面之雄伟,都是国内外所罕见,在国际的美术史上享有崇高的影响。

相关推荐:

《锁麟囊》【第十一场】

旦角面部化妆的特点

今天是小年 要祭灶王和神马

清明去辽宁哪玩?四月辽宁冷不冷

中国人的鸡公车 现在的人应该都没见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