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古老的鞋子的传说

发布时间:2017-05-06 栏目:专题 投稿:紧张的宝贝

来到吉林,人们往往会去座落在乌拉街和吉林市内的几处“鞋铺”老作坊参观,当然,这儿的鞋,已不是穿在脚上的真鞋,而是一种参观和留作纪念的民间玩具鞋子

这种鞋叫靰鞡鞋。

关东民间有一条谜语:

老头老头你别笑,

破个闷儿你不知道;

什么解下它不走

绳子一绑它就跑?

这条谜语的谜底就是靰鞡

靰鞡〈wula乌拉)是东北民间用牛皮做成的一种鞋子乌拉本是满语,是指北方满族先民发明并制造出的鞋子,叫“靰鞡"。因这两个字不好写而常常写成“乌拉"。而用来垫这种鞋的一种关东小草,民间称“靰鞡草"。

靰鞡是中国民间老的鞋子之一,同时也是东北亚冰雪文化的物产之一.

关东一带十分寒冷,冬季的平均气温一般在摄氏零下35℃—42℃在右,高寒地带无霜期仅有120天左右,所以靰鞡鞋是这里人们的主要防寒用具之一。

传说靰鞡又是“皇封"的鞋。

传说有一年,乾隆皇帝东巡来到关东地区,一看这里的百姓脚上用一块动物皮裹着。

乾隆帝问:“这是什么?"

百姓答:“鞋。"

乾隆是位聪慧有学识的帝王,他说:“此鞋独到奇特,又倍受边民喜爱。既然没有名字,干脆就叫它‘乌拉鞋,吧!"

这-下,这种鞋可就出了名了.因“乌拉"是地名,而这种鞋又是皮革所制,所以就以“靰鞡"二字来代替。

传说终归是传说,但东北民间靰鞡是皇封的这种说法很普遍。范家屯鞋铺的王皮匠在卖鞋时就这样吆喝:

“买吧!买吧!

皇上封的鞋,

穿上暖和!"

这种老的靰鞡鞋是关东的独特产物一点也不过分。据农安“聚盛永"鞋铺掌柜赵喜贵大爷讲,当年在关东靰鞡的制作十分讲究,一张牛皮只能出4一5双靰鞡,而一到四五排靰鞡之间最好的是二排靰鞡。头排取皮在尾巴根那儿,称为“糟门"皮;二排取皮在牛屁股和脊骨处,是最好的位置,所以二排靰鞡价格最贵,往往比头排和三四排贵三四倍,鞋也特别耐穿耐磨;三排是腰骨处,皮制打横,制作不出优质靰鞡了.只有二排靰鞡叫“十字花骨",是优等货。

当年,鞋铺的学徒一进铺,先要拜传说中的靰鞡鞋铺祖师爷孙膑,然后开徒。学徒早上起来先收拾铺子,然后再学刮皮子.刮皮子用“大铲",先把皮里子上的肥肉刮去、拉平,然后是下剪取皮.做靰鞡要练手指和手腕儿上的劲儿。靰鞡不分左右脚,但手活一定要靠,用单线别褶,别一针透一个。上脸别褶都是讲究的工艺。皮子熟完叫“白皮桌"。做靰鞡皮子要用谷草熏。东北的谷草,经霜梗硬、叶厚,点燃后烟大。用谷草熏后的牛皮干温适度,抹拉得体,上针不抽不走。拿完褶、上完脸,还要在后跟上钉两个扁钉,以便走起路来往后“沙’,、抓地稳。

关东靰鞡分大褶靰鞡和小褶靰鞡

大褶靰鞡产于乌拉街一带,一般是8个褶。小褶靰鞡产于辽宁海城的牛庄,一般是10个褶左右。

关东人喜爱靰鞡,就好像喜爱自己的儿女一样。民间俗话说,出门在外脚不冷,人身就不易得病。关东地区冰天雪地.人们在与严寒的抗争中自然选择了靰鞡,所以我们说靰鞡关东人的最亲密的伙伴。

相关推荐:

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8月1日将对外开放

湖北天然塔

哈尼族节日—苦扎扎节

冠服是什么?走进道教冠服

存神在道教中的含义是什么?简述存神的历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