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科举制的确立是什么时候?科举制确立的背景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7-06-19 栏目:专题 投稿:无情的口红

隋唐之际,一种分科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而逐渐形成并确立

在古代社会,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曾经采用过不同的方式来选拔和任用符合其政治需要的人才。在奴隶制社会时期,奴隶主贵族按血缘的远近分封自己的亲属,世代相传,不能随意任免。战国时期,这种情况逐渐发生变化。一些国家的君主和贵族,开始通过'养士'、'军功'、'客卿'等新的途径来选拔人才。到了汉代,封建统治者实行'察举'和'征辟'。它对于奴隶主贵族实行的'世卿世禄'来讲,自然是一大进步。东汉末年,由于官僚们的徇私舞弊,竟然出现了'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奇怪现象。魏晋时期,魏文帝曹五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实行'九品中正'制,由中央选派各地'贤有识鉴'的官员担任大、小中正,将辖区内的人物分为九等,中央政府依等第授与官职。这在当时多少改变了东汉以来州郡名士左右荐举和征辟的局面。但随着豪门世族力量的发展,大、小中正都为世家大族所把持,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积弊,'九品中正'制完全转化为巩固门阀势力的工具。到南北朝时期,由于士族门阀日益腐朽,南方各朝寒人渐掌机要,孝廉、秀才举人也已经开始容纳寒人。北周时,'选无清浊'。这一切均表明九品中正制已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趋于衰亡。

隋统一中国后,曾一度实行九品中正制。但此时世家大族已趋没落,而寒门地主的势力则日益上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扩大政权的阶级基础,在隋文帝开皇(581-600)年问,终于以分科举人取代了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在隋文帝开皇年问和隋场帝大业年间,曾'二科举人'、'十科举人'、'四科举人'。但只是偶一为之,并未形成制度。直至炀帝置明经、进士二科,以试策取士,才标志着科举制度形成。

唐初历高祖、太宗、高宗、武后各朝,科举制日益发展和完善。唐制取士分制科和常科两种。制科由皇帝特发话试,以待'非常之才'。它主要试对策,科目繁多,比较常见的有直言极谏、贤良方正、博学宏词、才堪经邦、武足安边等科。应制科对策及第,高者授以美官,其次仅予出身。常科的科名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武举等,比隋代有所增加。常科以明经、进士二科最为重要。玄宗以后,进士科占突出的地位,一旦登第就闻名士林,意味着可以在仕途上飞黄腾达。唐中叶以后,官僚即使位极人臣,但若不是进士科出身,'终不为美'。这一切标志着科举制在唐代的最终确立科举制以分科举人而名之。它与九品中正制相比,其特点是不再以家世而是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都集中到中央。它的产生与确立,为寒门庶族地主开辟了仕途,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是历史的必然。

相关推荐:

中国古建之坡屋顶的学问

甘肃麦积山石窟:携世俗之美的佛教艺术

灶王爷进化论:从炎帝到小强

我国中原的墓葬习俗是怎样的?中原墓葬习俗的简介

辨味识才的治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