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细数中国历史上胡汉战争的出现的兵器

发布时间:2017-07-09 栏目:专题 投稿:平常的书本

胡汉战争

在我国西汉武帝时期,汉王朝与北方草原牧猎民族匈奴进行过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史称“胡汉战争”。这场战争对争战的双方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虽然汉王朝取得了胜利,匈奴或北遁,或南降,但汉王朝也因之资财耗尽,国力大伤。影响这场战争的除了国力、国策、兵力、战将、战策之外,兵器战具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匈奴为代表的草原牧猎民族与中原农业民族争斗由来已久,战国晚期,匈奴屡屡侵扰赵国北境,李牧奉命驻守代郡、雁门,曾破匈奴十万骑。秦始皇嬴政灭六国,一并天下,遂命蒙恬将兵三十万,北略河南地(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一带),却匈奴七百里。后又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迤辽东,筑长城蜿蜒万余里以备胡。西汉立国,由于连年征战,国力孱弱,对匈奴连年侵扰,只能赐币帛,约和亲,采取守势。直到元朔年间,国力日盛,武帝刘彻以卫青、霍去病为将,将兵北击匈奴,连连获胜,一雪前耻。

其中最重大的战役是河南漠南之战、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河南漠南之战开始于元狩二年(前127年),以车骑将军卫青为帅,出云中(今山西大同附近),袭高阙(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东北),取河套,筑朔方城(今内蒙古杭锦旗北),置五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北)。以后又率兵突袭右贤王王庭(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南戈壁省)。这一战役不但遏制了匈奴的嚣张气焰,还建立了一块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奠定了反击匈奴大捷的基础。河西之战由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第一次于元狩二年春从陇西出发,延河西走廊西进,经金城、另居(今甘肃永登西),越乌鞘岭,翻焉支山,连战连捷。同年夏,又出北地,涉腾格里沙漠至居延泽,长驱两千余里,追歼匈奴。迫混邪王率四万众归汉,并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从而扩大了战果,解决了匈奴西部地威胁,有助于朝廷对外商贸往来。经过这两次战役之后,匈奴的实力连遭重创,逃往漠北,曾做歌曰:“失我祁连山,六畜不繁衍,失我焉支山,嫁妇无颜色。”汉武帝不给其喘息机会,于元狩四年,派卫青、霍去病一路出定襄,一路出代郡,东西夹击匈奴,最后聚歼匈奴主力,封狼居胥山(今蒙古乌兰巴托东)而还。这就是著名的漠北决战。这三次军事战役,彻底消灭了匈奴的主力,“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直到西汉晚期,和亲代替了争战,再无大规模的侵扰。

西汉王朝征伐匈奴之所以大获胜,骑兵和战马是关键因素。因为匈奴是马背上的民族,逐水草而居,生性骠悍。他们呱呱坠地就与牛羊、马匹为伍。《史记》、《汉书》中都说,他们幼时骑羊射鸟鼠,少年时射狐兔,成年后人人能纵马弯弓,尽为甲骑。他们行动迅疾,人自为战,“利则进,不利则退。”不讲求阵法。“斩首者赐酒一卮,所得虏获因以予之,得人以为奴婢。”(《史记?匈奴列传》)。所以骑兵是他们基本的兵种建制,战马则是他们的生命。而中原则以步兵、车兵为主要兵种。步兵速度相对较慢,战车灵活机动性差,以此应对匈奴骑兵,往往处于劣势。为了对付匈奴骑兵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就曾变服骑射,组建骑兵。秦朝虽然有了骑兵这个兵种,但只是配合战车、骑兵作战,不是战场的主力,直到西汉文帝时期仍是如此。陕西咸阳杨家湾陪葬俑坑反映了这一情况。当时骑兵的装备还不很完善,其装备情况杨家湾出土骑兵俑可以作参考。首先马背上只有与秦代战马上相似的软鞯垫,而没有马鞍,更没有马镫。其他马具有辔、鞦等。其二是骑兵的装束与步兵没有大的差别,都是头戴巾帻或皮弁,身着战袍,足登麻鞋。有少部分骑兵披挂有保护前胸和后背的铠甲,只是数量较少,仅占骑兵俑总数的十分之一(图一)。

图一西汉步、骑兵及两汉鞍具

1.步卒2.骑兵3.铠甲4.武弁5——7.鞍具(5.西汉前期6.西汉后期7.东汉晚期)

东汉画像胡汉战争图所见的骑兵形象与之大体相似(图二)。

图二1.胡汉交战图—骑兵(局部,山东)

图二2.胡汉交战图—步兵(局部,山东)

因为时代较晚,在肥城栾镇,邹城高李村、藤县万庄的胡汉战争画像的无人乘骑的空马上,已出现了中间凹下,两端高起的马鞍,比西汉的马具有所进步。

胡汉战争画像中,不论是汉朝军队还是匈奴军队,参战的既有骑兵,也有步兵。他们所使用兵器,汉军所用的有弓箭、矛、戟、环首刀、盾、钩镶、弩,在沂南北寨的胡汉战争画像中,还有锤和钺。匈奴军队大多使用弓箭,少数使用矛、戟等长柄兵器。汉朝军队使用兵器种类明显多于匈奴(图三)。

图三画像石刻中的胡汉步、骑兵

(1、2、4.胡卒3、5.汉卒,上排为滕州西户口画像石,下排为苍山前姚村画像石)

考古资料也证实了这一点。在汉代,匈奴虽然以游牧为业,但也有相对发达的手工业,能冶铁、制陶,筑宫室。铸造的兵器有刀、剑、矛、箭镞、马具等。其匠人可能是被掳掠的汉人工匠,或者是汉人工匠带过去的技术。从内蒙古桃红巴拉和呼鲁斯太两处匈奴墓地出土的遗物看,早在战国前期,匈奴人就能冶铸青铜短剑、短刀、鹤嘴锄、斧、小锤等。属于战国晚期的有西沟畔、阿鲁柴登、玉隆太等处墓地。出土兵器以青铜短剑为代表,其形制为直刃、柄首。做成双环形、环形或触角形,上面装饰鸟兽图案,可视为匈奴文化的典型兵器。铁剑是战国后期出现的新兵器,西沟畔出土者长51.2厘米,剑身成柳叶形。铁制的箭镞也有增多的趋向,1979年~1980年发掘的西沟畔墓葬,和伊克昭盟补洞沟清理的八座墓可作为西汉时期匈奴文化的代表,出土的铁剑长63厘米,铁刀多以锈残,铁镞有三叶式、三棱式、四棱式、平头式数种,以及铁甲片等。辽宁西丰西岔沟墓地为西汉武帝至宣帝时期的北方牧猎民族的墓葬,对他的族属学界尚有争议,或认为是匈奴,或认为是鲜卑。但在匈奴强盛之时,鲜卑是匈奴的藩属,所以即使是鲜卑,研究匈奴兵器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在西岔沟63座墓葬中,出土了剑71柄,矛48件,环首刀数柄,各类箭镞数千余枚。综合这些资料分析,匈奴兵器从形制上看,比战国时期有较大的变化和发展。以剑为例,一是铁制的剑明显增多,这些铁剑在剑身后装铜柄,或在剑茎外夹附木柄。二是剑的种类复杂,除了有匈奴特色的双曲环短剑外,还有茎呈柱状穿套铜环者,茎外夹附木柄者。这些剑均为长剑,长度在80厘米左右,最长的1米余,与中原的铁剑相近,环首刀也与中原的酷似,矛以铁制的为多,箭镞有铜制的,铁制的,还有骨镞、石镞等。形制有双翼式、三棱式和鸣镝等。总体看来,这些兵器无论工艺水平,还是形制,都大大吸收了汉朝中原文化的先进因素。特别是长剑、矛、环首刀、镞等几乎与中原相近(图四)。

图四战国西汉中期匈奴所用兵器、马具

差的或许只是质量。

关于汉朝与匈奴在军事上的优、劣势对比,晁错在《言兵事疏》中有过客观而精准的分析,曰“今匈奴地形技艺与中国异,上下山阪,出入溪涧,中国之马弗与也;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风雨罢(疲)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此匈奴之长技也。若平原易地,轻车突骑,则匈奴之众易挠乱也;劲弩长戟,射疏及远,则匈奴之弓弗能格也;坚甲利刃,长短相杂,游弩往来,什伍俱前,则匈奴之兵弗能当也;材官骤发,矢道同的,则匈奴之革笥木荐弗能支也;下马地斗,剑戟相接,去就相薄,则匈奴之卒弗能给也;此中国之长技也。以此观之,匈奴之长技三,中国之长技五。”事实就是这样,在汉朝军队使用兵器中,杀伤力明显优于匈奴的,最主要就是弩。弩和弓虽然都是远射兵器,但其性能却比弓优越许多,其一是有弩臂,设机枢,可以加大弓的张力,射程比弓要远。其二是可以延长瞄准时间,从容发射,命中率更高。其三是事先可把弩张好,敷上箭,等待时机,同时发射。克敌于不措。对付匈奴骑兵,弩是最好的兵器(图五)。

图五弩和弩机

1.弩复原图2.战国弩机3、4.西汉弩机与郭

汉代是弩改进和应用更广泛的时期。与战国相比,在结构上,最主要的是在弩机外加装了一个称为“郭”的匣状青铜外壳,牙、牛、悬刀等机件,均用铜枢按组合关系装入郭内。郭有三个优点,一是保护弩机,使弩臂不易劈裂,从而可以制作张力更大、射程更远的弩。二是简化了组装程序,加快做弩的速度。第三个优点是加高的望山,有的还在望山上加刻刻度,提高了命中率(如河北满城刘胜墓出土的铜弩机,江苏舒城出土的铜弩机)(图六)。

图六舒城出土西汉刻度铜弩机

汉代的弩,既有靠臂力拉张的“擘张弩”,又有靠双脚踏弓臂,双手拽弓弦装箭的“蹶张弩”。在汉代画像中,这两种形象都能够见到(图七)。

图七画像石中的蹶张力士

“蹶张弩”一定要靠身强力壮的武士拉张,在当时称为“材官蹶张”。

在汉代战争中,弩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军队中有强弩将军。如前述,在抗击匈奴的河西之战中,李广“圜阵外向”,以强弩为主要兵器,以四千骑兵匈奴五万兵马,处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李广将全军列成圜形阵,用强弩硬弓挡住了匈奴铁骑的一次次进攻,一当十之。又用大黄弩射杀敌将,鼓舞士气,顽强的坚持了两天,直到张骞率大军到来才得解围。漠北之战中,霍去病以武刚车列阵,与匈奴激战,强弩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李广之孙李陵,亲率五千步卒北击匈奴,在浚稽山被匈奴三万铁骑围住,李陵在两山间以大车为营,士卒环营列阵,前排持戟盾,后排用弓弩。千弩具发,匈奴骑兵纷纷应弦而倒。在西汉,有不少用弩的高手,如申屠贾以“材官蹶张”从高祖击项籍,后来当了丞相,其他如周勃、李广、李陵等都以弩射闻名于世。

环首刀也是胡汉战争画像常见的兵器,多为汉朝士兵使用使用者一手持刀,一手持盾或钩镶。出土的实物资料也很多,其形制长身直背,一面刃,柄后接一环形首。多用铁制作,优者用钢锻制,也有用铜铸者。这种环首刀以劈砍为主要功能,特别适合骑兵使用,在西汉时期,可以说是伴随骑兵而发展起来的新型短柄格斗兵器,在西汉前期,军队中环首刀与铁剑并存,与匈奴作战的汉武帝时期,铁剑仍有使用,以后渐渐取代了铁剑而成为军队的主要装备(图八:1、2)。

图八.1徐州博物馆藏西汉铜环首刀

图八.2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西汉铁环首刀

长柄兵器中,矛仍在继续使用(图九)。

图九仪征詹庄出土西汉铜螭首纹矛

戟在汉代有了很大变化,战国时期常见的矛、戈合装与柄上的铜戟,到了汉代被铁制的卜字形戟所取代。为了加固,有的还在横枝和戟刺之间加装了铜龠。戟也有钢制的,如河北满城刘胜墓所出者。这种卜字形戟在战国晚期就已出现,见于易县燕下都。到了西汉,成了军队中装备的主要长柄兵器(图一o:1、2、3)。

图一o.1仪征詹庄出土西汉铜戟

图一o.2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铁戟

图一o.3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西汉铁戟

在汉代几百年的发展中,卜字型戟的形制也有变化,西汉末期以后,横出的戟援渐趋向上弯,更利于向前突刺。胡汉战争画像所见的戟大多是这种形式。

胡汉战争画像中,还见到一种叫钩镶的兵器。这种兵器由盾派生而出,可攻可防。江苏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过完整的钩镶,它是由一个铁制的铤架上铆接一块盾形镶板做成。铤架的上下两端各伸出一个向前弯曲的钩,中间有一个长方形,可供手握的镶鼻,镶板中间有一个前突的尖刺(图一一)。

图一一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征集铁钩镶

《释名.释兵》云:“两头曰钩,中间曰镶,或推镶,或钩引,用之之宜也。”从画像石图像看,它常与环首刀、短柄斧等配合使用,是步兵所用的兵器。作战时,中间的镶板可以格挡,两头的钩可以用来钩锁敌人的兵器,还可以用镶板前面的尖锥来刺击贴近身边的敌人,其性能比盾优越(图一二)。

图一二使用钩镶的汉卒(滕州西户口画像石)

这种兵器产生于东汉时期,在胡汉战争画像中可以见到钩镶使用的图像,实际上,在西汉胡汉战争最激烈的时候,它还没有出现。

分析胡汉战争西汉王朝取胜的原因,在军事方面,主要的是组建了强大的骑兵部队,以骑兵骑兵,以机动对机动,加之汉武帝善于用人,卫青、霍去病善于用兵,他们控辖的骑兵把迅疾灵活的特长发挥到了极致,能千里驰驱,长途奔袭。又革除了匈奴骑兵结构松散,不求阵法的弊病,可以集团作战,多兵种作战。他们既有战略眼光,又谙熟战术,当是取得胜利的必备条件。较先进的兵器,特别是强弩、环首刀和长戟等在军队中的广泛应用,兵器装备比匈奴精良,也是取得胜利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

▶想拥有刀、剑等十八般冷兵器的朋友可联系刀匠师傅老廖微信:longquanlsf;了解更多冷兵器信息可关注微信公众号:刀剑档案

相关推荐:

台湾骂人的话大全

满族的骑射

彝族支系侎俚人的火把节怎么过

葡萄酒变质原因分析

民间小调代表作有什么?民间小调报母恩唱词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