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二分钟看懂战争:蒙古崛起系列5之第三次西征

发布时间:2017-07-10 栏目:专题 投稿:无语的秋天

消灭木剌夷过之后,蒙古人的兵锋指向了伊朗西边的伊拉克。

当时,统治伊拉克地区的是赫赫有名的阿拉伯帝国

学过世界地理的人都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半岛就是——阿拉伯半岛。阿拉伯半岛东边是波斯湾,西边是红海,南边就是浩瀚的印度洋了,它南北长约2200公里,东西宽约1200-1900公里,面积332万平方公里。

这个半岛面积是很大,可惜它处于热带沙漠,整个半岛基本上就是一个大沙漠,半岛上没有一条河流,只有零碎的几个绿洲,老百姓只好生活在高温无水的恶劣环境中,这个地区最高温度曾记达到80度,这还不热死啊。

不过,这个半岛虽然没有水,但是地底下却蕴藏丰富的石油,是世界的大油库,现在阿拉伯半岛上的国家专靠卖石油就富得流油了,跻身于全球最富裕的国家。世界第一高楼828米的迪拜塔就坐落在这个半岛上,这都是卖石油赚来的钱啊。可见,这正应了那句老话,上帝给你关上一扇窗户的同时,一定会给你打开另一扇窗户。上帝没有给阿拉伯半岛水,却给了阿拉伯半岛石油,我们这些有水没有油的地方是不是很眼红啊。呵呵。

不过,阿拉伯半岛发现石油也是现代的事情,以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生活还是很艰苦的。

公元7世纪初,半岛上的居民主要是贝多因人。“贝多因”阿拉伯语意思是“沙漠之子”。这些沙漠之子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他们在有水草的地方放牧着羊、骆驼和马。

这时世界虽然发展到了封建社会,但是,这些沙漠之子们还是处于原始社会,部落贵族之间为争夺水草、牲畜和奴隶而经常发生战争。

半岛上有一个著名的城市麦加,它处于交通要道上,城内有著名的赛母桑泉水,泉水清冽甘甜,来往客人都要到这里来补充水源,顺便歇歇脚。于是,麦加就发展成为了一座繁华的商业城。

麦加城内有一座方形的克尔伯古庙,“克尔伯”的意思是立方体形状的房屋,中国***教徒亦称其为“天房”。在克尔伯古庙东南面墙壁上,镶嵌着一块带微红的褐色石块,亦称玄石或黑陨石,直径约30厘米,离地面高约1.5米。阿拉伯人认为这块黑陨石是天降神品,它的每个凹痕都是天降圣书,因此,麦加城周围的居民经常来朝拜克尔伯古庙。

这个麦加城里,出现了一个伟大的人物,他就是穆罕默德,世界著名宗教***教的创始人。

穆罕默德也是苦出身,在他出世前两个月,父亲客死他乡,仅留下5头骆驼、几只母羊及一个女奴。6年以后,他又失去母亲,靠祖父抚养。8岁时,祖父谢世,伯父收养了他。穆罕默德从12岁起就跟随伯父经商,到过叙利亚和也门等地。穆罕默德25岁时与比他大15岁的富孀结婚。

大凡伟大人物,出生总是很坎坷的。这正应了孟子的那句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基本上是一个规律了。

***教产生以前,阿拉伯人的信仰极不统一,相当混乱。穆罕默德受到犹太教、***的影响,宣称阿拉伯人是亚伯拉罕的长子——以斯玛利的后代。认为“安拉”是唯一的真神,自称自己是安拉的使者,从而创立了***教。

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它的意思就是“顺服”、“皈依”,指服从安拉和使者的旨意。***教徒被称为“穆斯林”,意为信仰安拉的人。《古兰经》是***教最重要的经典。

穆罕默德创立***教之后,就开始在麦加传教,起初,他的信徒仅有他的妻子、堂弟、女婿、岳父和不多几个密友,后来才渐渐多起来。但是麦加贵族却迫害他们,迫使他们出走麦地那。穆罕默德在麦地拿建立一个政教合一的新国家,630年,穆罕默德统率大军,兵临麦加城下,迫使麦加贵族接受***教,承认穆罕默德的宗教权威。从此,麦加成为阿拉伯国家的宗教中心,麦地拿作为首都。

征服麦加后,半岛上的其他人不是穆罕默德的对手,纷纷派代表团来朝,承认穆罕默德的独尊地位,于是,阿拉伯半岛上出现了统一的阿拉伯国家。

632年6月8日,穆罕默德病逝。

穆罕默德只有一个女儿,女人是无法继承王位的。穆罕默德生前有没有指定继承人,于是一场争夺继承权的斗争开始了,最后,穆罕默德的岳父阿布•伯克尔被推举为阿拉伯国家第一任哈里发(632—634年)。

哈里发”阿拉伯语的意思是先知的代理人或继承人,是集宗教、军事和行政大权于一身的阿拉伯国家元首。

阿布•伯克尔在位时,开始向外扩张,先后进攻伊拉克、伊朗和叙利亚等地,攻占了巴士拉和大马士革等地。

第二任哈里发奥马尔(634—644年),把扩张政策发扬光大,继续进行大规模的对外征服,取得了一系列赫赫战功。

636年,阿拉伯人大败拜占廷二十万大军,占领叙利亚。638年,阿拉伯军队占领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全部巴勒斯坦。

西边占领了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东边也不含糊,向伊朗进军。636年,阿拉伯人在两河流域大败伊朗主力,次年占领其首都,并于642年迫使伊朗投降。

占领了伊朗、伊拉克、叙利亚之后,阿拉伯人又开始向非洲进军,在639—646年间征服整个埃及,645年又攻占了利比亚。

你要说,阿拉伯人怎么这么威猛,一下子就征服了这么多国家和地区呢?除了阿拉伯人英勇善战之外,还和他们制定的政策有关。

哈里发下令,战争中占领的土地归国家所有,但是,战争中缴获的财物按照《古兰经》的规定进行分配:五分之一归真主、使者、至亲、孤儿、赤贫、旅客;五分之四分给战士(步兵得1/5,骑兵得3/5)。

你看看,这样的战争士兵还是很有油水的,缴获的财物大部分归自己,每次打胜仗都有油水可捞,大家还不放肆发狠去打仗。

想当年秦国在统一六国的时候,也规定,凡是立有战功的人一律可以升官发财。当官不再世袭,一个普通老百姓只要打仗立功,一样可以当大官。这个政策给了秦国士兵极大的激励,他们在战争中一个个浴血奋战,人人想立功当官。结果,把六国军队打得落花流水。

反观六国,当官的都是些关系户,老百姓没有关系永远只能当兵给别人卖命,于是在打仗的时候,看到敌人就逃跑,凭什么要我送命,我送了命有什么好处?结果,六国军队不打自败。

可见,好的制度可以激发人奋斗,坏的制度只能让人消极怠工。

倭马亚家族出身的奥斯曼当选为第三任哈里发(646—656年),在他的统治下,他任人唯亲,大官都是他家的亲戚和朋友,这引起了大家的不满。好歹你也是大家选出来的首领,怎么能够这么做呢?

我们要弄明白的是,这个时期的哈里发不是世袭的,而是贵族们选举出来的,虽然不是西方国家现在的全民选举,好歹也是官员代表选出来的,你这样做,怎么能够对得起大家呢?

这时,穆罕默德的堂弟和女婿阿里,利用大家的不满,反对奥斯曼。阿里说,你奥斯曼所在的倭马亚家族,曾是先知穆罕默德的政敌,无资格当哈里发,自己才是先知的近亲,理所当然地应该当哈里发。

656年,奥斯曼在麦加被不满的穆斯林杀死,阿里(656—661年)利用他的影响力,顺利登上哈里发的宝座。

你阿里心满意足地当上了哈里发,我奥斯曼家族又怎么能够咽下这口气呢?于是,两派发生了激励的权利争夺。站在阿里一边的主要有利比亚、埃及和伊拉克各部落和民族的军队,而站在倭马亚家族一派的则是叙利亚人。

斗争进行得很激烈,661年,阿里被倭马派的刺客刺死,叙利亚总督摩阿维亚被推为第5任哈里发(661—680年)。从此哈里发不再经过选举产生,而是世袭继位。摩阿维亚开创倭马亚王朝(661—750年),迁都大马士革。倭马亚王朝旗帜是白色的旗帜,中国的历史书称他们为“白衣大食”。

倭马亚王朝建立后,还是很有成就的,他们继续扩张,真的是拳打南山猛虎,脚踢北海蛟龙,东西南北,到处出击。

在西边,他们从利比亚出兵,侵入突尼斯,打到了和西班牙隔海相望的直布罗陀海峡边,这还不算完,他们干脆越过地中海,打到了海峡那边的西班牙,攻入了欧洲。呵呵,这还真牛皮。别看近现代尽是欧洲人欺负我们亚洲人,想当年,我们亚洲人还不是长驱直入,打到了欧洲腹地。匈奴人、阿拉伯人、蒙古人、突厥人轮番进攻,让欧洲人喘不过气来。

公元711年,阿拉伯人占领了西班牙,然后乘胜向法国进军,但是732年被法国军队击退。退就退吧,那就往东方打去,于是,阿拉伯人的转而进攻中亚和印度河流域。

东线大军于664年占领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然后挥师北上,侵入中亚。先后征服中亚名城布哈拉、撒马尔罕和花剌子模等广大地区。

经过倭马亚王朝的两次大规模征服运动,为阿拉伯帝国奠定了疆域基础。到8世纪前半叶,阿拉伯帝国基本形成。它的版图,东起印度河和帕米尔高原,西至大西洋,南自尼罗河下游,北达里海和咸海南缘,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土地,是当时世界上领域最大的帝国

国家发展了,强大了,统治阶级就开始腐化堕落了。

我们知道,大凡一个王朝开始的时候,还是很清明和公平的,领导人也是励精图治,想有一番作为,一般不会沉迷于享受。

明朝刚刚建立的时候,不仅皇帝朱元璋生活节俭,马皇后在宫内也倡导俭朴。做为皇后,她的日常服装不但毫无绣饰,质料也仅是粗丝所织,而且直穿到破旧时还不舍得更换。

虽然自己舍不得吃穿,但是,她却命人织造被褥赐送孤寡及老年人,又让织工将剪裁所剩的原料残丝再次加工,织造成次等帛料赐给众王妃公主,警示她们当知百姓蚕桑艰难。

遇到旱涝灾害之类的灾年,马皇后还率领宫内的妃嫔吃斋,甚至只吃粗粮野菜。你想想,一个皇后能够做到这样,真是令人感动。

但是,明朝到了后期,哪一个皇帝不是沉湎于酒色之中,骄奢淫逸到了极点。

阿拉伯帝国繁荣之后,哈里发们就开始享乐了。

大马士革的皇宫,富丽堂皇,宫廷生活糜烂不堪。哈里发和宫廷贵族嗜好赛马、狩猎、斗鸡等游戏,为此不惜耗费巨额资财。哈里发希沙木组织一次赛马会,参赛良马多达4000余匹;哈里发叶齐德一世用黄金脚镯装饰猎犬。

他们还沉缅于酒色,宫中经常豢养大量歌伎和美女,终日欢歌宴舞,纵情享乐。豪门贵族,竞相斗富,挥霍无度。他们在麦加、麦地那和其他大城市建造豪华的住宅和别墅,招徕各地的歌伎和艺奴,设置妓院,极尽享乐之能事。

腐败的王朝一定会灭亡,这是一个定律。

当官的要享受,不压榨老百姓,享受的东西哪里来?于是,统治者变本加厉的压榨老百姓,老百姓的血汗就变成官员的酒肉的奢侈品。

毛主席说,那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压迫越大,反抗就越大。这句话是千古不变的真理。倭马亚哈里发政权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无情压迫,激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仇恨和反抗。

747年,一个伊朗地区的叫做阿布•穆斯林的人,振臂一呼,号召大家起来推翻这个腐朽的王朝

老百姓早就活不下去了,于是一呼百应,大家纷纷起来。一场农民起义开始了。这样的场面我们中国人一定不陌生,陈胜、吴广起义,黄巾军起义,黄巢起义,白莲教起义,太平天国起义,农民活不下去之后,一定会反抗的,中国如此,世界如此。

750年,起义军击溃哈里发的主力,占领大马士革,倭马亚王朝灭亡。

农民虽然占领了大马士革,推翻了倭马亚王朝但是,起义的胜利果实却被其他人夺取了。

想当年,陈胜吴广起义,但是好处却被刘邦这个无赖抢去了,西汉末年农民起义,但是,最后却是被汉朝的宗室刘秀建立了东汉政权。

同样,阿拉伯帝国的农民起义,好处也给了另外的人。这个人就是穆罕默德的叔叔阿拔斯的玄孙,他也叫做阿拔斯,他利用自己的声望,取得了大家的支持,登上了王位。(呵呵,穆罕默德的亲人还是很有人望的)

阿拔斯登上王位后,建立了阿拔斯王朝(750—1258年)。

阿拔斯登上王位后,继续实行扩张政策,他们派兵进入中亚地区,兵锋指向帕米尔高原,想要进入中国新疆。在这里,阿拉伯军队和唐朝军队相遇了,于是两个伟大的帝国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战。

这就是发生在公元751年发生的怛(念da)罗斯战役。

唐玄宗时期,在西域设有安西都护府,统治中亚一带的小国。这些小国都在唐朝安西都护府的控制之下,他们对唐朝保持藩属的地位。但是,其中有个石国国王久居人下,心里不爽,于是不想臣服了,言行举止就很无礼。安西节度使高仙芝怎么能够纵容这些芝麻小国调皮捣蛋呢,于是率兵征讨。

石国国王看到唐朝军队来真家伙了,赶紧服软,请求投降,高仙芝表面答应和好,但是暗地准备军马,进入石国境内,俘虏了石国国王,并杀了他。据历史记载,高仙芝不仅杀了国王,还对石国老百姓痛下杀手,“杀其老弱,虏其丁壮,取金宝瑟瑟驼笃等”。

石国王子在慌乱中逃走,向阿拉伯帝国求援。阿拉伯帝国这时也正好想往东发展实力,于是计划率兵袭击唐西域四镇。高仙芝得知这个消息后,决定先发制人,进攻阿拉伯人。

唐军的主将是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副将是李嗣业,还有别将段秀实,兵力为安西都护府二万汉军,外加拔汗那和葛逻禄部两个少数民族的士兵一万人,大约是三万人。

关于唐军的人数,阿拉伯历史书上说是10万人,杜佑的《通典》记载唐军是7万人,《段秀实别传》说是六万人,到了《旧唐书》中就变成了3万人,而到了《资治通鉴》中则说只有是2万人了。

唐军的人数为什么从10万到2万有这么大的变化呢?主要还是面子观念。阿拉伯人当然要说唐军人数多,我们打胜了10万唐军,多厉害;而中国人则千方百计要说自己人数少,正是因为我们人数少才打败了。不是我们不行,是因为我们人数少。我们输了,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这样的数字游戏,在所有的战争中,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一直存在。战争的双方总是千方百计扩大自己的战果,说消灭了多少多少敌人,而对自己的伤亡,则说少得不能再少。

好了,我们也不去考证唐军到底有多少人,就按我们中国人的流行说法3万人吧。

天宝十年四月(751年),高仙芝率军从安西出发,翻过葱岭、越过沙漠、经过了三个月的长途跋涉,经过700多里,于七月份到达了中亚名城怛罗斯城下。

阿拉伯人在接到高仙芝进攻的消息之后,东方总督艾布•穆斯林立即命令数千士兵抢先驻守怛逻斯城中,加强防守,为大军集结赢得时间。唐军赶到的时候,怛罗斯城中已经有阿拉伯军数千人抢先驻守,唐军只好开始围攻怛罗斯城(今哈萨克斯坦的江布尔城附近)。

同时,艾布•穆斯林带着1万人赶往撒马尔罕构筑工事准备大战,另派1万人迅速赶往怛罗斯城支援。

怛罗斯城下,高仙芝攻城五天不克,阿拉伯援军赶到,从背后袭击唐军,双方在怛罗斯河两岸、今天的奥李•阿塔附近展开了决战。

阿拉伯人在激战中,派人到唐军中少数民族葛逻禄部士兵中策反,说穆斯林应该团结起来,不要替汉人卖命。葛逻禄部士兵在关键时刻突然叛变,从后面进攻唐军,唐军阵脚顿时大乱。阿拉伯联军趁机出动重骑兵突击唐军阵营的中心,连日征战的唐军在内外夹击下再也支撑不住,终于溃败。

副将李嗣业劝高仙芝弃兵逃跑,被段秀实痛骂一顿,说:“惮敌而奔,非勇也;免己陷众,非仁也。”于是三位将领率领数千残兵败向国内逃跑,途中恰逢中方联军中的拔汗那兵也溃逃至此,造成兵马车辆拥挤堵塞道路。李嗣业恐阿拉伯追兵将及,不惜对盟军大打出手,挥舞大棒毙杀百余名同属大唐联军的拔汗那军士,才杀开一条血路,残余唐军得以通过。

这次战役,唐军损失惨重,两万人的安西精锐部队几乎全军覆没,阵亡和被俘各自近半,只有千余人得以身还。

唐朝战败以后,势力退出了中亚。唐朝在中亚的各属国,此后相继臣服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军队完全控制了这一地区。

就这样,中亚地区开始了***化历程,中亚和南亚部分地区都被***化。尽管后来阿拉伯帝国分崩离析,在这里形成一些民族王朝但是,***教留在了那里,并且世代流传下来,后来,***教的势力已经发展到我国陕西一带。

我想,要是当年唐朝军队战胜了阿拉伯军队,可能中亚地区现在就是在中华文明的范围内。中华帝国阿拉伯帝国的这一场战争,阻止了中华文明西进的过程。有历史学家这样说:“由怛罗斯河之败,中国国势遂绝迹于西方。”

但是,怛罗斯战争虽然失败了,但是,也开始中国高度发达的文明在西方世界的传播,这大概是战争发动者始料所不及的。

在这次战役中,唐军士兵大约万余人被俘,其中就有许多能工巧匠,如造纸匠、纺织匠、画匠等等,俘虏被带回到伊拉克。后来有人在伊拉克时就曾见过中国工匠在当地工作,其中有“汉匠起作画者,京兆人樊淑、刘批;织络者,河东人乐陵、吕礼”。这些人把唐代高超的手工技艺,教授给阿拉伯人,进而传到欧洲,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中国造纸术的西传。据说撒马尔罕在八世纪后期建立的西方世界第一座造纸作坊,就是由中国工匠充任师傅的。撒马尔罕生产的纸,输出到全世界各地。中亚撒马尔罕一带原属中国阿拉伯帝国占领这块地盘后,中国人大都迁回去了,唯有制造精美纸张的技术尚留在撒马尔罕。中国造纸术的西传对西方文明的迅速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其契机,恰恰就是这次怛罗斯战役。

战胜了老牌的中华帝国阿拉伯帝国的实力已经天下无敌了。

公元762年,阿拔斯把都城迁到了巴格达。巴格达位于底格里斯河下游,扼东西方交通之要冲,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从此,巴格达开始了长达几千年的都城历史。因为阿拔斯王朝旗帜是黑色的,所以我国历史书上称这个王朝为“黑衣大食”。

阿拔斯王朝哈里发大权独揽,他说,他的权力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他不再是先知的代理人,而是安拉的代理人,是“安拉在大地上的影子”,其权力是直接受自安拉的。

呵呵,这些独裁者,总要把自己神化,把自己说成是上天在人间的代表,我们中国的皇帝,不是叫做天子吗?天子,就是天的儿子。他的权利是老天给的,你要是反抗我,就是反抗老天爷,这就是大逆不道。

阿拔斯王朝建立之初,也像中国王朝一样,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国家很快又繁荣起来,开始阿拉伯帝国的又一次繁荣。

阿拉伯帝国首先成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纽带,东方文明在这里传向西方,同样,西方文明也从这里传向东方。

中国的造纸技术从撒马尔罕传入巴格达、大马士革、埃及、摩洛哥直到西班牙,并通过西班牙传入整个欧洲。阿拉伯帝国生产的纸张,不仅供本国需要,而且远销欧洲。

除了把中国的造纸术传向西方,阿拉伯人也把阿拉伯数字传向欧洲。今天全世界通用的1、2、3、4、5等数字,我们叫做阿拉伯数字。其实,这些数字不是阿拉伯人创造的,而是印度人创造出来的,印度人创造这些数字后,传到了阿拉伯地区。然后通过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

阿拉伯数字传入欧洲以前,欧洲人使用罗马数字和算盘,计算笨拙费时。有了阿拉伯数字,特别是以零号填补个位、十位、百位的空白,进位法简明准确,大大促进了计算科学的发展。

因为是阿拉伯人把这些数字传到欧洲的,所以欧洲人把它们叫做“阿拉伯数字”。后来,全世界都这么叫开了。而真正的发明者印度人大家都不知道了。

呵呵,这世界往往就是这样,真正做事的人大家都不知道,那些不做事的人,反而把好处弄走了。

阿拉伯帝国利用他们处于东西方中间的这个有利位置,开始了全球做生意。

阿拉伯人具有经商的传统,商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很高。早在***教创立时期,穆罕默德就认为,“商人是世界的信使和安拉在大地上的忠实奴仆”,并断定忠实的穆斯林商人在复生日将“居于安拉宝座的荫影之下”,《古兰经》也明确规定鼓励和保护商业是所有穆斯林必备的义务和道德。

有了宗教领袖的鼓励和支持,再加上有利的区位优势,阿拉伯人的经商事业是如日中天。

阿拉比商人活跃于亚欧非三大洲,他们把东方产的丝绸、香料、宝石、药材、纸张、椰子、蔗糖等物品运到西方世界出售,把西方生产的铜镜、金银及玻璃器皿、各种毛皮卖到东方。两边买卖,他们赚得盆满钵满。

那时,从东南亚的苏门答腊、马来亚、印度,直到北欧波罗的海沿岸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都有阿拉伯商人的足迹。我国的广州、泉州和扬州等地,也聚居着不少的阿拉伯商人。

阿拉伯帝国的首都巴格达不仅是帝国的政治中心,而且是世界巨大的商业城市。巴格达水陆交通发达,城里有各行各业的专门市场,码头上经常停泊着几百艘船只。各地通过水陆运输,把各式各样的产品源源不断地运到巴格达,然后再转销世界各地。巴士拉、的黎波里、开罗、亚历山大、吉达等港口城市,也都成为水陆贸易的中心。市场上除各省的货物外,还有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印度和马来群岛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中亚的红宝石,东非的象牙、金砂和黑奴,北欧和俄罗斯的蜂蜜、黄蜡、毛皮和木材,等等。

阿拉伯帝国除了商业发达之外,文学上也很有成就,我们今天非常熟悉的《一千零一夜》就是在那个时期写成的,写的也是阿拉伯人走遍世界做生意的事情。在《一千零一夜》中,也写到了我们中国,说明那时候,阿拉伯帝国我们中国关系还是很密切的。

阿拔斯王朝在兴盛之后,又开始了盛极而衰的历史规律,统治者开始了奢侈的享受。

哈里发曼苏尔(754—775年)在位的时候,在巴格达底格里斯河西岸建设新都。新都的建设动用了10多万人,费时4年,耗资480多万第尔汗。新巴格达为圆形城市,直径有五里路长,分外城、内城和皇城三层,有三道城墙。皇城位于全城中心,皇宫建筑,富丽堂皇,宫内陈设,尽是稀世珍品。这个曼苏尔修建新巴格达,可以和秦始皇修建阿房宫相媲美了。

除了大兴土木外,哈里发们还开始奢侈的享受,哈里发的衣着,价值数万第纳尔。拉西德(786—809年)的皇后左白黛到麦加朝觐一次,花费了300万第纳尔,可谓是超级豪华旅行。

哈里发马门结婚时,用龙涎香把黑夜照成白昼,用金盘盛着数千颗珍珠,撒向来宾。我想,那真是一场“珍珠雨”,从来以为黄金雨只存在于传说中,没想到世界上还真有“珍珠雨”。

另外,哈里发大多是酒色之徒,穆台瓦基勒时期(847—861年),内宫妃妾多达4000人,宫廷生活,极端奢侈,糜烂不堪。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说,后宫佳丽三千人,那是夸张的手法,没想到,现实生活中,竟然比夸张还厉害,变成了后宫佳丽四千人了。呵呵。

皇帝这样荒淫,下面的达官贵人也好不到哪里去。他们除占有大量土地外,还从政*府领取高额薪俸,一个省级法官的月俸,即高达4000第尔汗。达官显贵的富有与豪华,不亚于皇室。巴尔麦克家族,仅是动产就有3000多万第纳尔。

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和劳动人民的困苦生活,形成鲜明对照。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负担各种沉重的徭役和赋税。城市手工业劳动者的工资很低,一个瓦匠每月工资不过30第尔汗,难以维持最低生活。奴隶的处境更为恶劣。有的为宫廷和贵族家庭服役,任凭主人随意奴役和处置,女奴往往成为歌伎或婢妾,惨遭蹂躏;宫廷的男奴还被阉割,成为阉人,受尽种种非人待遇。有的在田野或矿山从事繁重的生产劳动,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尤其在底格里斯河盐碱地劳动的大批黑奴,为主人排水采盐,开辟耕地,劳动最艰苦,待遇最低,每天只能得到几把麦粉或椰枣充饥,住处不蔽风雨,处境不如牛马。

当老百姓活不下去的时候,起义就开始了,阿拉伯帝国开始了新一轮的农民起义。

到了9世纪中叶,由于老百姓起义的打击以及统治者内部权力斗争,阿拉伯帝国衰落了,哈里发权力削弱,各行省总督和近卫军首领乘机扩大权势,或割地自立,或直接控制朝廷,阿拉伯帝国分崩离析。

摩洛哥于788年独立,突尼斯于800年独立,820年,一个名叫塔希尔的波斯将领,在波斯东部建立了独立的塔希尔王朝,控制了伊朗地区,868年,埃及也脱离了巴格达政*府,成立了独立的王朝,此时哈里发只保存了对巴格达和伊拉克的直接控制。盛极一时的阿拉伯帝国变成了一个地方政权——伊拉克政权。而这个政权,也马上要在旭烈兀的进攻下灰飞烟灭了。

公元1242年,阿拉伯帝国的末代国王(哈里发)穆斯塔辛即位,这个人平庸无能,专门吃喝玩乐,不理朝政。手下的大臣相互倾轧,对老百姓残酷剥削,国家陷入一片混乱。

一般说来,一个王朝要灭亡的时候,天灾人祸总是接踵而来。什么洪水啊、地震啊、蝗灾啊、旱灾啊,等等不一而足。至于到底是因为王朝呀灭亡了,老天出现这些不吉祥的预兆来警告百姓,还是这些天灾人祸进一步加剧了摇摇欲坠的王朝的灭亡,那就说不清楚了。

阿拉伯帝国走到它历史尽头的时候,这些灾害就开始了。

阿拉伯帝国彻底灭亡前两年,即公元1256年年底,巴伊拉克地区发生了一场大水灾,整个巴格达城被洪水淹没,所有建筑物的低层都没入水中,巴格达成为了一座洪水中的城市。洪水一共涨了五十天,然后才开始缓慢下落。

这场洪水,伊拉克各县有一半地区被毁坏一空。

有人想利用这个混乱的时刻图谋不轨,这个人就是阿拉伯帝国的书记官爱伯。

洪水为患的时候,巴格达的社会组织陷入瘫痪,城里的恶棍、二流子、流浪汉便开始横行霸道,抢劫财物。每当天灾人祸的时候,社会秩序总是混乱的。比如,2010年的海地地震,地震之后便有人抢劫。后来,在联合国维和警察的镇压下,海地的局势才平定下来。

这个书记官爱伯不仅不镇压这些为非作歹的流浪汉、二流子,反而把他们拉在手下,让他们成为一股拥护自己的势力。

有了这些不怕死的流氓混混的支持,书记官爱伯便开始想篡夺国家大权。他看到见哈里发穆斯塔辛为人优柔寡断、老实可欺,便同几个大臣商议,想要把他废黜掉,另外立一个听自己话的人当哈里发,自己就可以独揽大权,当太上皇。

他的这个想法,有点像我国的曹操,把一个软弱的国王捏在手里,就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了。

宰相术阿勒合迷看到爱伯图谋不轨,于是把情况告诉了国王穆斯塔辛,说:““必需采取措施对付他们。”

这个穆斯塔辛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来对付这个想篡权的爱伯呢?

穆斯塔辛立即把书记官喊来,把宰相的话转告给他,并对他说:“出于我对你的信任,我不听宰相对你的密告,并把他的话转告给你。无论如何你不要受人迷惑,背离臣服的道路。”

听到宰相告自己的状,这个爱伯马上表明自己的清白,他对国王穆斯塔辛说:“如果证实我有罪,那末这是我的脑袋,这是剑。”

他的意思是,如果他有罪,请国王砍掉他的头。

听到爱伯态度如此坚决,这个没用的穆斯塔辛相信了他的话。

但是爱伯还是不忘诬陷宰相,他对穆斯塔辛说:“宰相才是鬼迷心窍,他在暗中勾结旭烈兀汗和蒙古军队。他之所以诬蔑我,是为了转移对他的怀疑。他才是真正反对哈里发的人,他手下的间谍不断地往返于旭烈兀汗和他之间。”

穆斯塔辛表示相信他的话,并嘱咐他说:“今后要警惕审慎。”

看到宰相的话美妻作用,爱伯放肆的发展自己的势力,他的力量越来越强大,看到这种情况,穆斯塔辛也察觉了,准备派军队对付他,巴格达城内气氛骤然紧张起来,居民人心惶惶。

老百姓对统治阶层的争权夺利非常反感,他们开始厌恶这个末日朝廷,很多人决心起来推翻它。看到这种形势,穆斯塔辛非常惊慌,决定向书记官爱伯屈服,上层贵族团结起来,维持他们的共同统治。于是他亲手写了一份诏书说,人们对书记官所说的话都是诬蔑诽谤,我们对他完全信任,他受到我们的保护。

同样,爱伯知道和穆斯塔辛斗也占不到上风,现在看到国王服软了,于是也就顺水推舟,见好就收。他在城里宣布,人们对书记官所说的话都是谎言。节日祈祷时,在提到哈里发之后,还要提到书记官的名字。爱伯成了仅次于哈里发的人物。有了这样的待遇,爱伯也就收场了。这样,统治阶层的一场内讧就结束了。

相关推荐:

印象陕西:终南山古楼观台 多媒体阐释道教文化

在社交活动中怎样正确地作自我介绍的礼仪

海内外苗族雷山共度苗年和鼓藏节

古代酒具:凤首龙柄青瓷执壶

大观园的朋友圈| 淫丧天香楼?秦可卿的乱伦谜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