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此战,中国在战争后成胜利一方,什么都没有得到,还损失一地方

发布时间:2017-07-11 栏目:专题 投稿:高高的烤鸡

在15世纪-17世纪世界各地进入航海时代以后,殖民主义就成为了世界的主流,曾经少人问津的每一块大陆都成了殖民国家攫取利益的沃土。所以在这样国际背景之下,一场世界范围内的大战就已经在悄然酝酿。其实,国家的文化底蕴绝对是会影响一个国家对外政策。

显而易见,中国这样一个以和为贵的礼仪之邦从来就没有过殖民的想法,即使在大明王朝有着领先世界的航海技术,中国也从来没有过要在外开启殖民地的意图,明朝的郑和曾经多次率领着船队前往东南的大洋中航行,他们见到了很多落后的国家但是郑和从来没有对这些落后的地区进行过武力占领,而是宣扬明朝的王化政策。

但是西方国家就完全不同,他们出海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找一块富饶的土地,就是为了寻找到黄金和财富,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殖民主义自然会泛滥。他们通过奴役和剥削来攫取利益但是为了市场和本国的经济,这些强大的国家自然也会爆发出巨大的矛盾,有些时候这样国与国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也只能用战争来解决。

1914年7月—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不仅很多有实力的国家都参入进来,就连当时自身都陷在泥淖之中无法自保的中国同样也参加了战争。众所周知,在这个时间点,中国才刚刚是推翻了封建王朝,新建立起来的北洋政府没有深入人心也没有得到国民的认可。这本来就不是一个参与外部纷争的好时机,但是北洋政府还是铤而走险宣布了参战战争的结果虽然是北洋一方取得了胜利但是北洋政府作为战胜国之一,却遭到了列强屈辱的对待,这其中的来龙去脉到底是如何呢?中国是否从这场世界大战中收获任何的利益呢?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其实,中国战争伊始并没有显露出明显的兴趣,北洋政府甚至还选择了中立的态度,但是随着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中国参战似乎成了历史的必然,虽然国家还是积贫积弱,但毕竟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广大的大国,我们不可能置身事外。三年之后,1917年8月14日,中国在避无可避的情况下,选择了加入战争

对于北洋政府参战的目的,明眼人都知道,北洋的想法是希望通过战争撕毁已经签订下的把中国的领土、政治、军事及财政等都置于日本的控制之下的二十一条。这是一项对中国伤害非常巨大的协议,北洋政府想要获得民心必须要让这纸协议作废,只有战争并且成为战胜方,中国才有资格可能重新修改这个条例。

当时的中国早已被列强环伺,中国的每一块土地基本都有列强的虎视眈眈。袁世凯执政的时候,没有参战的勇气,直到段祺瑞成为了中国政府首脑之后,北洋政府才终于定下了参战的决心。这个时候,日本人对于中国的图谋已经暴露的非常明显,为了遏制日本的野心,中国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所以段政府决定参加一次大战,不仅是为了谋求政治话语权同样也是为了消弭日本中国的势力。

参战之后,中国很快就收回了德国与奥地利在中国的两个租界,这在当时的中国是非常振奋人心的消息。而且,在中国参战之前,列强也给中国许下了诺言,他们答应了中国可以解除一部分的债务,对于数目巨大的庚子赔款,还是采取了比较宽容的态度。中国在这个时期还是看到了一些切实的利益的。并且战争过程中,中国也并没有派出兵丁参加战争,而是选择了派遣华工的方式对战争进行了支援。期间有统计,中国大约有30万华工参加了一战中各项体力工作的劳动。

这并不是一个小数目,而且参加了对外援助的这30万华工虽然明面上说是不参加战争,这些华工挖战壕、修铁路,但是他们还是在关键时刻还是被送上了战场,执行了非常危险的战斗任务,稍微轻松一点的,也是在枪林弹雨之中从事了一些体力活动。中国战争胜利之后成为了胜利的一方,但是大家都知道列强的诺言其实并没有兑现,并且在战后中国失去了山东,主权被日本抢去。

作为胜利方,其它各国还是没有中国放在眼中,中国所签订的一部分条约还是需要不打折扣的继续实施,日本在青岛的一切利益依旧没能收回,中国最终所收获的不过是些许国际的上的声誉以及正式在世界舞台上亮了相。

相关推荐:

一个学戏孩子的成长故事 学戏没有“最高标准”

藏传佛教阿嘎土彩绘大威德擦擦,高度22厘米

多彩的达斡尔族“沃其拜”节

彝家火把节:眼睛的节日

门巴族文化 门巴族的特制木碗啥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