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用智慧解读历史,以见识探索兴衰

发布时间:2017-07-26 栏目:专题 投稿:年轻的野狼

读史使人明智,几乎成为大家的口头语,然而智慧人人都想拥有,浩如烟海的历史书籍却不是人人都想、都能去读的。知人论世,观古今兴衰起伏,这是中国人永远的读史热情之所在,然而。更为重要的是,不同的人读同样的历史,所得到的智慧却有很大的不同,就是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读同样的一段历史也会有不同的感触。而能对历史进行深刻的反思,进行白纸黑字以外的深度解读,则需要长期的史学训练和卓越的历史见识。于涛博士所著《三国前传:汉末群雄天子梦》就是一部浸透着作者长期思索、得到非常大智慧并能形成文字、同大家一起分享的上乘作品。

文如其人。认识于涛博士,是在我们刚刚走出校门、踏上工作岗位的2001年的7月。那个时候我们住的是单位分配的宿舍,一人一间,与我们这些学士、硕士比较起来,博士生住的房间不过是能在冬日里晒到阳光而已。当然对于离开省会城市的老家、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独自先遣来到京城、一心只想“投奔”中华书局的于涛博士来说,自然对这样的条件有些不适应,记得特地从山东赶到北京亲自为他打扫房间的老母亲爱子心切,见此条件不由得连连摇头,但是于涛博士却并不为所动,一下子同我们这帮年少的同事成了好友。

在我的印象中,于涛博士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头部大,俗话说的就是脑袋瓜子大,有智慧的象征;不高但绝对不矮的个子,透着山东人的憨厚和朴实;一般情况下并不喜欢说话,也不喜欢出风头,低调是他一贯的作风,但是当他偶尔说出一段话,总是幽默、风趣而又经得起咀嚼,似乎有些地方是有来历的。对于一个读书很多的博士生来说,“掉书袋子”也是很自然的事情,我并没有放到心上,而且我还发现他的一个秘密,就是喜欢烹饪。记得有一次我来了很多朋友,我请朋友在宿舍吃饭却不会做饭,结果于涛博士卷起衣袖就给我们做了一锅香喷喷的水煮鱼,令我惊讶之余,不由得对他起了疑心,这样爱好家务活而又热心帮助他人的博士生,会读书做学问、做好一个编辑吗?

行胜于言。这是母校给我的最重要的人生导言,也是我逐渐认识于涛博士的现实证明,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挥一个人的才能。刚到中华书局的时候,于涛博士就被分配到《文史知识》做编辑。记得有几次,我的老师、师弟和师妹的稿子托我交给他,看能不能刊登,结果是他冲我嘿嘿地一笑,我也不好追问,只好自认“倒霉”,遇到一个不讲情面的期刊编辑,也只能这样了。不过有一次,我的一位后来到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师妹的一篇关于唐诗赏析的文章,无意中被他看到,竟然执意要我交给他们刊登,我也只好再次自认“走运”,遇到一个认文章水平不认人的编辑,我还能说什么呢!

2002年于涛博士接手编辑《文史》。《文史》是中华书局的一本老牌的学术刊物,繁体字排版,就已经让它与绝大多数年轻人造就了天然的距离,“去绝浮言,崇尚实学”的办刊宗旨更是让一般人有进入炼狱之感。然而有一次,他望着书橱中一列码得整整齐齐的《文史》,指着他亲手编辑的十几期《文史》,不无得意地对我说:“看,这些都是我编的。”我想此刻,他的内心是充实的、幸福的。一年一百多万字的编辑加工量,本来应有三个人来完成的工作量都由他一个人承担,一干就是四年多,对这一切,他反而没有怨言,有的只是喜悦,我想他的精神世界肯定是有着不同寻常人的追求的吧!

让我对于涛博士有更深入的了解,始于2005年4月我们开始着手策划出版他所著的《三国前传:汉末群雄天子梦》。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聊到了《三国演义》,于涛博士说他有一本关于汉魏之际政坛往事、解释三国来源的稿子,我就要求给我看看。过了几天,他发了一篇给我看,并把内容提要也给我了,我看完后,感觉很好,就报选题立项。选题立项出奇地顺利,于是我们就正式商量出版时间,开始以为是旧稿子的修改、完善,虽然当初的字数不多,但我们都觉得不会费时费力,就准备赶在“十一”期间推出,然而结果却是那样的艰难,整整推迟了四个月,2006年初才出版,这是我们当初难以料想的。

这本书的初稿是他8年前完成的,考虑到出版的要求,我请他对有关的问题重新修改、扩充,于是,我们就每天交换看法,我几乎隔几天就去问他昨天晚上写了多少字,又有什么新的想法,于是,他在写之前就口述一次,然后再形成文字,我也就不用看文稿了,因为相关的问题我们在交谈的时候就解决了。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地过去了,从初夏到三伏天,从三伏天到初秋,从初秋到三九,我们的稿子终于三审三校完毕,终于在2006年元旦的钟声中出版了。

三国前传:汉末群雄天子梦》集中记录了从中平六年(189年)洛阳政变到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登基三十年间的政坛纷争,反思了汉末政坛皇权的变异之路,士人、武人的军阀化历程,清理了众多的历史疑问,可以说是一部前无古人的三国研究著作,其提出并解决的历史疑案有:

汉灵帝去世,谁来做天子?通常我们关注的是桓灵之际历史的黑暗,却没有想到皇帝命运的变异:汉末幼主当政、外戚和宦官专权的模式随着何进的死一起消亡,从此,大汉天子的生便为臣子们所操纵,但历史依旧在汉的大旗之下前行,是什么让政权的更替如此漫长?暴力还是思想?在作者的笔下,乱世中,没有思想的暴力者追求理性的合理,拥有理性思维的文人要执掌军队,但形成于先秦、集成于西汉的经学政治思想让集暴力和理性于一身的英雄曹操也只能说:要是没有我,不知又有几人称帝称王。但是他到死也只是要做个文王式的人物,谁又能说思想是软弱无力呢?

武人董卓何以“敢”举兵入京、操纵朝权?我们知道董卓的残暴,但是我们并不知道武人董卓也要在“敢”字上下功夫,其实,董卓的胡作非为也有他自己的思想解放过程。

盼望着出现强大的臣权压倒外戚、宦官的袁绍本想引外兵以自强,不想反而给了雄心勃勃的武人以机会。只好外逃的袁绍,组织起了关东联盟,但面对董卓的废少立献,联盟内部就产生了分歧——尊献派和否献派出现,本来一家的士人出现了巨大的分裂:不能再做清流的韩馥玩起诡计,洛阳旧臣却被关东联盟抛弃,这一切都仅仅是为了“势利”二字吗?

陷入绝望中的洛阳旧臣并没有完全放弃自救的行动,王允终于借助吕布杀死了董卓,是小说中叙述中的貂禅的美人计,还是王允的连环计建立了奇功?在于涛博士的笔下,那只是历史的形势发展的一个可能性,但是当士人完全可以独立操作政权的大好时机之际,为何却随着王允一个人的变化而时机消逝,武人再次掌控朝政,历史的理性进程再次因个人的原因发生转变?

西陲的武人无意一统天下,关东联盟也无心消灭对方,失去了权势的天子却被袁绍和曹操看重,一个要“迎大驾于西京”,一个要“挟天子以令不臣”,但何以一个会成功将天子迁都到许,一个却失去这样历史机会?是天意还是人为?

曹操的势力一步步壮大,军府在一天天扩大,统一北方的曹操是不想还是不敢称雄天下?想要做忠臣,为什么还一步步从司空升到丞相、从丞相做到魏公、从魏公变为魏王,但终究没有代汉自立呢?

不称帝的曹操与黄巾军有什么神秘的联系?他身前为何对有着黄巾背景的青州军和徐州军违犯军纪不闻不问,而刚刚死去后徐州别军竟然鸣鼓擅去呢?

荆州一战是如何影响孙刘曹从而成就三国的鼎立局面?

曹丕为什么能在七个以上回合的比试中最终战胜曹植而成功代汉?

……

本书就是围绕以上的历史问题,在复活历史的情境中精致地提出每一个问题,又通过历史文献的考察解答上述问题

在本书的写作中,作者对汉魏之际的历史书写,既有政治思想的梳理,也有对个性人物成败的历史解读;既有对政治结构的细致解读,也有对政治变化的宏观分析;既有对乱世的刻画,又有对历史大势发展的描述。同时层层设问,史料引用广博,考证扎实,分析透彻,图文并茂,为读者展示了三国前夜群雄逐鹿中原的血与火的历史真实画卷,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解释三国源头的力作,正如他的人那样朴实而又厚重。

相关推荐:

“双节”相约贵州台江赏“舞龙嘘花”

新垵五祖拳有什么由来?新垵五祖拳的变迁

历史悠久、古风犹存的东乡族刺绣

仡佬族的丧葬习俗是怎样的?仡佬族丧葬文化简介

清代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