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三国志之简略脱漏

发布时间:2017-07-27 栏目:专题 投稿:坦率的斑马

陈寿的《三国志》,是由“魏书”“蜀书”“吴书”三部分组成的。一般认为:“魏书”“蜀书”“吴书”是并列的,不分轻重的。但笔者觉得,“魏书”“蜀书”“吴书”在形式上是并列的,在内容上是有轻重的:“魏书”最重,“吴书”次之,“蜀书”又次之。

在中国古代,三国时期是人才辈出的时期,三国时代是建功立业的时代。按正常来说,有关三国时期的史书,在记载三国历史人物及其事迹时,应该是颇为详细的。因为,三国时期,可记载的历史人物或事迹实在是太多了!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记载三国历史人物的史书——《三国志》,竟然是极其简略的。许多杰出人物,或是没有传记,或是极其简略,或是语焉不详,实属遗憾!

三国志》叙述史事,颇有简略、疏漏之弊,于“蜀书”尤甚。在《三国志》中,最简略的竟然还是“蜀书”,实在出乎意料!

陈寿是蜀国人,魏灭蜀时,陈寿31岁。陈寿是在蜀国长大的,蜀国是陈寿的故乡。按正常的情理而言,陈寿对蜀国应该有很深厚感情的。

就正常的情感而言,在《三国志》中,陈寿“扬”蜀似应在意料之中,“蜀书”中有传记人物似不应少。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在《三国志》中,陈寿非但没有“扬”蜀,却颇有“抑”蜀之嫌。在《三国志》中,较之于魏书吴书,“蜀书”是人物传记最少的一部分,而且人物事迹的记载也是最简略的,让人难以理解。

三国中,虽然蜀汉地域最小,但在历史上,蜀汉有名望、贡献的历史人物,较之于曹魏和孙吴,也并不少的。有的随刘备征战多年,战功赫赫,勋绩颇多;有的随刘备周旋多年,或出使,或内政,亦颇有功绩。然而,其传记也极为简略,几十年的经历,仅一笔带过,实在过于简略

在“魏书”中,张辽、徐晃的传记记载颇详,“蜀书”中却没有这样详细的传记。纵使是“关张马黄赵”传记,也没有达到那样的详细。有时,在有的传记中,仅以“数有战功”或三言两语,就结束了。

魏书吴书相比,蜀书中的正传稍少,且正传与附传,相对都较简略。有时,在一些蜀人的传记附载中,陈寿往往以一句“失其行事,故不为传”,而不为某些蜀人立传。

“失其行事,故不为传”一句,在“蜀书”中,出现颇多,而在“魏书”与“吴书”中则未见出现。倘若这句话出现在“魏书”和“吴书”,多少还能够让人理解,可是,这句话竟然在“蜀书”中出现,且次数不少,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陈寿原本就是蜀汉人,虽然蜀国被魏国灭亡,有的人物蜀汉灭亡而死去,有的资料因蜀汉灭亡而散失,但蜀汉灭亡时,陈寿毕竟已经31岁了,于蜀汉人物之史事,或听闻,或识见,其资料不应如此之少。陈寿虽然后来到了洛阳,但是已经亡国的蜀汉在洛阳的人物也是不少的,或是访问,或是资料,有关蜀汉的资料,似乎也不可能少的。然而,陈寿在《三国志》中体现出的有关蜀汉之资料,还是很少的;甚至“失其行事”,似乎让人很难理解。

糜芳、傅士仁、郝普、潘濬,乃蜀汉之叛臣,投降东吴,似不应在“蜀书”立传,而应在“吴书”立传。郝普、潘濬在投降东吴后,郝普官至廷尉,潘濬官至太常,封侯,且潘濬在“吴书”十六中有传记,似更不应在“蜀书”提及。

夏侯霸从魏入蜀,“魏书”中没有传记,“蜀书”中似乎应该有其传记,然而在“蜀书”中竟然没有夏侯霸的传记

裴松之在《上三国志注表》中说《三国志》的缺点在于“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刘知几《史通》批评陈寿“网漏吞舟”,实为恰当之语。倘无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三国志》可能难以获得后人的赞赏、难以获得“前四史”的美誉,也可能会成为后人最难读懂的史书。从某种意义上,完全可以说,没有裴松之的“注”就没有陈寿的《三国志》。

三国志》史事简略的原因,可能对于某些人物的事迹或某些史事,尤其是有关蜀汉某些人物的事迹或某些史事,陈寿可能觉得实在没有记载之必要或价值,故而略去不记。越是熟悉的人往往越没有可尊敬之处,越是熟悉的地方往往越没有美丽的风景,其陈寿之谓欤!

另外,陈寿的父亲曾受髡刑,陈寿本人在蜀国也屡遭贬黜和压制,就个人的情感而言,可能对陈寿不无影响的!“失其行事,故不为传”一句,也许是陈寿不愿或不想为某些蜀人立传的最好的托辞吧!也许,这可能也是陈寿三国志》在蜀书中出现“简略脱漏”最多的原因之一吧!

三国志》之简略脱漏,实为瑜中之瑕也!于“蜀书”之简略脱漏,实为瑕中之瑕也!

相关推荐:

康熙改变历史的战役:康熙三战噶尔丹

造纸术是谁发明的?四大发明造纸术简介

辽金元服饰:金代权贵服饰

婚宴上如何正确安排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