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探析汉灵帝杀忠臣刘陶的真实原因

发布时间:2017-07-27 栏目:专题 投稿:整齐的大白

公元185年是个多事之秋,这一年,从正月起许多地方瘟疫流行,之后皇宫又发生火灾,五月的时候,许多地方天将大雹子,七月份的时候三辅地区爆发蝗灾。

不但是天灾连连,人祸也不停息。张角虽然覆灭,可是全国范围内的起义风起云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资治通鉴》记载“……不可胜数,大者二三万,小者六七千人。”与此同时,凉州地区的边章、韩遂等人的叛乱也如火如荼,一度进攻到三辅地区,报急文书雪片一般飞到朝廷朝廷公卿甚至有人主张放弃苦寒的凉州,以节省巨额军费。虽然凉州边乱在皇甫嵩、朱隽、张温、董卓等文臣武将的合力围剿下,最终被击退,但是大汉王朝已经遍体鳞伤,奄奄一息。

在这个时候,谏议大夫刘陶朝廷上书,阐明自己对天下局势的分析。

刘陶认为,“天下前遇张角之乱,后遭边章之寇”,早已混乱不堪。而在这种危难情况下更为可怕的事情是“民有百走退死之心,而无一前斗生之计”。当政府、国家面临危难的时候,百姓不是和政府、国家共存亡,而是一门心思想着怎么逃走。当时张温正在前线和边章等叛军作战,万一失败,边章等人就可以挥军突进,而几百年的朝廷将面临一朝覆灭的危险境地。那么,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糟糕的局面呢,又如何改变这样糟糕的局面呢?只有一个原因,也只有一个办法。十常侍等宦官势力横行,就是罪恶之源。不杀宦官,不足以平民愤,不足以得官心。

可是刘陶的上书,不但没有换来汉灵帝的醒悟,反而受到宦官势力的猛烈反扑。

十常侍等人联合起来,共同向汉灵帝进谗言,并且告诉汉灵帝,之前张角确实叛乱,霍乱一方。可是朝廷已经颁布恩旨,一些暴民也知道了朝廷的天威,早就改悔,天下已经平定。而刘陶却在这里公开抨击朝廷善政,无疑是在讥讽汉灵帝。并且,中常侍列举了一个非常有力的证据,“州郡不上,陶缘何知?”各地州郡的奏章上都没有上报有关黄巾盗贼起兵的事情,那刘陶又怎么会知道呢?一定是刻意诬陷,造谣生事!、

汉灵于是下令把刘陶抓起来,放到黄门北寺大牢。很明显,汉灵帝非常讨厌刘陶,一心想要整死刘陶于是没有按照正常的制度,把刘陶放到大理寺,由朝廷公卿审理,而是放到了宦官掌控的黄门北寺监狱。

那么,汉灵帝为什么想要处死一心为国的刘陶呢?因为刘陶说了许多犯忌讳的话,冒犯了天威,一旦得罪了皇帝,那还不是死路一条。

刘陶到底说了什么呢?

首先,刘陶全盘否定了汉灵帝统治下的太平局面。汉灵帝为什么喜欢中常侍等宦官?因为宦官知道投其所好。汉灵帝朝确实爆发了大规模的叛乱张角在公元184年,同时在全国三四十个地方发动起义,震动天下,各地官员初次遭逢暴动,根本无力对抗,自然要申报朝廷,请求支援。于是,一直生活在中常侍和朝廷公卿共同编织的美好谎言中的汉灵帝,也稍微清醒了一点。于是调配军队,积极围剿,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张角等黄巾主力前后叛乱不到一年就被平定。于是中常侍高呼:“自此以来,各各改悔,四方安静。”汉灵帝自然是愿意相信自己的一番努力终于换得了成效,虽然有些许动荡,但是自己的统治依然是稳固的,民众对自己的评价依然是千古圣君。

可是刘陶却公开戳破了中常侍和朝廷公卿共同编织的美好谎言。刘陶公开说朝廷危急,不但是之前战乱四起,就算是在眼前,“今西羌逆类,私署将帅,皆多段颎时吏,晓习战陈,识知山川,变诈万端。”原来,西凉地区的叛军张角等人完全不同。张角率领的黄巾军,大都是各地流民,乌合之众,于是各路诸侯经常是几万人就击败黄巾十数万人。可是西凉叛军却是原来的太尉段颎的部将,都深通兵马,并且了解西凉和三辅地区的形势,甚至对朝廷兵马的部署,进攻的常用方式都了解的一清二楚。于是,征讨起来非常困难。即便是太尉张温率领西凉猛将董卓,还有军中的优秀将领孙坚,依然是互有胜负。

刘陶在奏折中还说,自己原本担心西凉叛军会率领轻兵从河东、冯翊出击,绕道朝廷兵马之后,进攻函谷关,那样的话,就能够倚仗高地,威震天下。而现在西凉叛军果然在进攻河东,叛军中有如此目光敏锐的将领,实在是朝廷的重大威胁。刘陶更描绘了一下西凉叛军未来的走向,很可能进攻洛阳,那样的话“南道断绝,车骑之军孤立,关东破胆,四方动摇,威之不来,叫之不应,虽有田单、陈平之策,计无所用”。一旦西凉军在河东战胜,那么车骑将军张温的兵马必然孤立,而关东地区军队就会丧失斗志。那时候真是天下动荡,危在旦夕,搞不好汉灵帝就要做亡国之君。

然后,刘陶又描绘了京城军民的状态,一言以蔽之,就是对汉灵帝失望到了极点,没有一个人愿意为汉灵帝守卫国土,都忙着逃命去了。汉灵帝看到这样的奏折,会怎么想?想必是恼羞成怒了。就算刘陶说的是事实,那也实在太伤人。和中常侍描绘的太平景象,天差地别。汉灵帝当然愿意沉浸在美梦当中不愿醒了。

可是刘陶还说了一句更加可恶的话,让汉灵帝更为光火。刘陶说:“臣自知言数见厌,而言不自裁者,以为国安则臣蒙其庆,国危则臣亦先亡也。”刘陶的话说得极为恳切,自己之所以说话这么直接,几次三番说一些汉灵帝不喜欢听的话,那完全是一片忠心。因为刘陶明白,国家安定那作为大臣的刘陶也能够得到好处,而国家危亡,刘陶则会先行毁灭。刘陶话说的很明白,甚至可以说是按照汉灵帝的思维方式在述说,可依然没有得到汉灵帝的认可。

为什么呢?正如刘陶自己所言“臣自知言数见厌”,刘陶说一些不合时宜的话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刘陶已经让汉灵帝不痛快很多年了。刘陶是一个很能干的大臣,可是也特别喜欢进谏。在汉桓帝末年,连年灾荒,刘陶上书,说:“故天降众异,以戒陛下。陛下不悟。”老天为什么连连降下灾难,那是因为汉桓帝无德,于是才警告汉桓帝。可汉桓帝不知道悔改。刘陶言辞非常激烈,一点面子也没给留。黄巾起义还在萌芽之初,刘陶就已经建议朝廷重视,尽早处理。本来,汉灵帝未必不听刘陶建议,可刘陶在奏折当中语言依然尖刻,先是说“圣王以天下耳目为视听,故能无不闻见”,给汉灵帝一顶高帽子,你作为圣君自然应该什么都听听,可是汉灵帝却没有听到下面百姓的哭声,看到百姓的惨状,于是张角等人才会聚集起来,窥视王权。刘陶俨然把张角叛乱的原因,归罪到了汉灵帝头上。汉灵帝怎么能够不生气。

当然,在一开始,汉灵帝还是比较能忍刘陶的。在张角真正发生叛乱之后,汉灵帝想起了当初刘陶的建议,就曾经加封刘陶为中陵乡侯,并且多次升迁,任命为尚书令、侍中等重要官职。可是刘陶得到官职之后,不但没有在言辞上收敛一点,反而在奏折中对汉灵帝加倍讥讽。刘陶建议杀尽宦官势力就是明证。

作为一个大臣,刘陶自然是古之君子,以天下为己任,毫不顾惜自己的性命。可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刘陶却又是一个失败者。虽然他用生命去进谏,但是汉灵帝并不领情,还故意陷害,置刘陶于死地。可以说,从进谏的成效上讲,几乎就等于零。当然,道学家们会说,刘陶之死,道德意义远远大于实际意义。可其实,刘陶死后,汉灵帝并未改悔,而宦官势力也好,朝廷中的奸佞之徒也好,并未收敛。后代的无数昏君和佞臣一样延绵不绝。所谓的道德意义实在微不足道。在当时,朝廷公卿除了进谏一途,也并非没有其他选择。第一等如曹操“辅天子以令不臣”,图谋天下;第二等如刘表割据荆州,安抚一方二十年;第三等如诸葛亮躬耕南阳保全性命,以待明主。

相关推荐:

《新华日报》日本无条件投降“号外”现身

龙母(白族)

寒暄和问候礼仪-寒暄礼仪-问候礼仪-言语礼仪

哈撒尔国际传统射箭节开始举行 150多名选手参赛

国术的起源是什么?国术脱胎于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