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道光:龙袍上的“补丁”救不了大清

发布时间:2017-07-27 栏目:专题 投稿:曾经的冬瓜

背景

道光帝绵宁是清朝入关后的第六代皇帝,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9月16日),卒于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在位30年,终年69岁。庙号宣宗,葬慕陵。

才智平庸的道光帝徒以俭德著称。他处于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守其常而不知其变”。来自东南海上的鸦片流毒和英军入侵,使他寝食不安。他想严厉禁烟,也曾下决心抗击侵略者,但他不知英国来自何方,不知殖民主义为何物。平素无知人之明,临危无应变之策,以至战守茫然,毫无方略,只能在自恨自愧中顿足叹息,结果忍辱接受英国的城下之盟,签定了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大清王朝的十二位皇帝中,生活最为俭朴的可能要数道光帝了。据史料记载,做为君权神授、真龙天子的道光帝,三十九岁那年坐到龙椅上成为一国之君后,并没有像康熙、乾隆那样大事铺张,挥霍无度,过着极其奢华的生活,而是相当俭朴勤政,倡行节俭,裁仪仗,省车从,降低膳食标准,时常穿着带有补丁的裤子上朝,与大臣们议事;文武百官们也纷纷效仿,竞相找出些破旧的朝服来穿,也在自己裤子上缝些五颜六色的补丁来上朝议事,以示自己生活俭朴和为政清廉。结果,大清国的早朝列会,颇似一伙衣衫褴褛的乞丐们在那里开会,好像在讨论丐帮帮内大事似的。这群乞丐的头领帮主,自然非道光帝莫数了。最后,连道光自己看着都觉得不太体面,有碍龙庭观瞻,便龙颜震怒,狠狠地训斥了那些穿补丁朝服来上朝的大臣们一番。泱泱大国的一国之君的皇帝威仪,到了道光帝这里已荡然无存,丧失殆尽!

若按常理推论,生活如此俭朴的道光皇帝,理应是位勤政爱民、大兴国运、为万民称颂的好皇帝才是,但历史却与大清子民们开了个天大的玩笑,道光却是大清国有史以来第一位签订丧权辱国、割地赔款、败在洋人枪炮之下的皇帝!当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军炮舰一路北上,攻陷大沽口炮台,四千英兵攻占天津卫后,这位朝令夕改的道光皇帝,却骇破了胆,六神无主,仓皇失措,匆匆命大臣与洋人议和,匆匆签署了割让香港、赔款几千万两白银的南京条约。香港虽为弹丸之地,但也比道光龙袍上的补丁,不知要大几千万倍,那毕竟是老祖宗开创出来江山社稷,是大清国的一片疆土!你看道光帝平时连磨出了洞打了补丁的一件衣服都舍不得扔的人,反在割地赔款上咋就出奇的大方慷慨起来了呢?真是令人好生困惑茫然不解!人们不仅反思诘问,道光是不是爱国的皇帝?国家、人民的利益在他心中究竟占有多大位置?莫非在他眼里香港还不如他的一件打了补丁的旧龙袍重要?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渐渐悟出这样一个道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至高无上,民族的利益至高无上!这才是衡量鉴别评判一个皇帝、一位将军最好的试金石!当外敌入侵,做为一国之君的道光帝,理应统帅全国军民,奋起反抗抵御侵略,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与尊严,但道光帝偏偏在最为紧要的历史关头,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了第二位,把所谓君权神授的皇帝印玺、皇帝的龙椅、龙袍、皇冠,放到了头等重要位置!他唯恐那四千英军继续北上,攻陷北京城,毁了他的龙椅、印玺,将他赶出金銮宝殿!为了继续在龙椅上坐下去,道光便不惜一切代价,不惜割地赔款,向英军低下了皇帝的头颅,签署了那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龙袍终究比香港重要,虽然是打了补丁龙袍,到底还是仍旧穿在道光自己的身上,没有穿到别人身上去,可见道光帝的心胸狭隘与自私无能。

大清到了第八帝道光这里,便成了大清朝由盛世转为衰败的一道天然的分水岭。南京条约的签订,形成了一条鲜明的界河,界河的这一面,后来的咸丰、慈禧在卖国求荣上,远比道光做的更有过之而无不及,步子迈得更大,行动更有力度。“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慈禧这句卖国名言响彻神州大地,传遍了世界,西洋列强们闻之莫不欢欣鼓舞、喜笑颜开,弹冠相庆。到了咸丰、同治、慈禧这里,只要洋人们答应不推翻他这一国之君的皇帝地位,已然到了侵略者要什么,就给什么的地步。想当年,大清国最大的海岛并非是台湾,而是海参崴东边的库页岛,将那比台湾岛大多了许多倍的库页岛,连同那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大清国疆土,也都被大清皇帝们大大方方地拱手献给了洋夷外族,你看这些“补丁”的面积何其之大?中外历史上您见过面积如此之大的“补丁”吗?倘若继续让大清国的皇帝们赖在紫禁城里坐天下,大清朝再延续那么五十到一百年,华夏九州疆土,可能被大清皇帝们割让的精光,最后连放龙椅的地方也寻不到了。这样昏庸无能自私的皇帝,不要说你天天穿着打了补丁龙袍上朝,就是每日啃窝头喝粥吃咸罗卜条,你再俭朴穷酸吝啬,愤怒的草民们照样将你从金銮殿的龙椅里揪下来,丢进历史的垃圾堆,并不买你这俭朴的单!

如此昏庸卖国的晚清皇帝们,何以能在龙椅上赖坐得那样长久?百姓民众们何以眼睁睁地瞧着,皇帝老儿们从从容容地将大片国土一片片割让出去,自己却都成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大清顺民呢?这就要归功于孔老夫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了。儒家的君君、臣臣······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的精神伦理学说,确实帮了皇帝们的大忙!客观上起到了精神鸦片的麻醉作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便成为必然结果,有这样自私的皇帝和这样的恭顺的百姓,大清国领土被列强瓜分,大清王朝的最终灭亡便成了必然定局。其实,远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之前,大清国的百姓子民们与朝廷大臣们,就已然被本土的精神鸦片所迷醉麻翻击倒,这本土鸦片那便是那满篇皆是仁义道德宏论的孔孟之道--儒学!倘若儒学不为历代皇帝们带来极大的真正实惠,后来的皇帝们何以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何以会纷纷跑到曲阜去追拜追封孔子呢?其实,皇帝们一封封赐封追封的诏书,形同贴缝在孔子那件土布长袍上的一块块明黄色的丝绸补丁!虽然这补丁镶上皇脉的金边,分外耀眼夺目,令人目眩,但颇有些不伦不类。不知孔老夫子,在九泉之下知道自己身后如此荣耀,被封到了孔圣人的神位,会做何感想?很可能也是始料不及,而呈诚惶诚恐状。

儒家学说的最大毒害,是把人分成君、臣、民的等级,而这森严等级是天生注定且不可逾越,“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要求臣民对皇帝无条件的绝对忠诚,无条件的绝对服从,盲目的绝对顺从是种美德,否则便是大逆不肖,哪怕皇帝在那里涂炭生灵,在那里卖国求荣,臣民们也得山呼万岁,高呼皇上圣明,不得有所微辞,更不得越雷池半步。此种伦理的理论体系,自然会博得历朝历代皇帝们的龙颜大悦。儒学病毒虽然其毒甚烈,流毒深广,但终究未能将所有臣民全部麻倒迷醉,总会出现些头脑清醒的有识之士,于是便有了太平天国、义和团、同盟会,最终将大清王朝赶出了紫禁城,满身补丁、遍体鳞伤的大清国也终于寿终正寝,躺到了该去的陵寝里。真正窥透体悟儒家病毒之害的一代名师,当数鲁迅先生!

时光荏苒,道光皇帝龙袍上的“补丁”,已成历史烟云,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笑料!但历史遗留下的刻骨铭心的斑斑伤痕,当年大清皇帝们割让出去的面积巨大的“疆土补丁”,其血肉筋骨断裂的伤口处,还会时常发出阵阵隐痛,令华夏后代子孙没齿难忘!

相关评论:近代以来,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就是对危机的认识我们是怎样认识世界的?是因为国家处在危亡状态,我们认识国家的危亡,才真正认识世界。

大人物能见微知著

胡林翼,湘军悍将,晚年任湖北巡抚。一次,他去安庆和曾国藩会面,返回武昌,路过长江,正好见湘军水师浩浩荡荡逆流上行,鼓着风帆,乘风破浪。胡林翼很高兴,他感觉耀武扬威,非常气壮。这时突然开来一艘英国的火轮船,也是逆流。火轮船迅速超越了湘军水师,激起的波浪,把湘军水师的一条船给掀翻了,有人落水,旁边船上的士兵纷纷跳下来救人。胡林翼当时一个跟头摔下来,昏了过去。等周围人把他弄醒,问胡大人怎么了?胡林翼醒来第一句话就是“天要变了”。

小人物和大人物是有区别的。跟胡林翼同时看见火轮船的人很多,但他们觉得只是个稀罕物,没有人觉得天要变了,但胡林翼不同,他第一次看见人类获得了异己的力量。这条船不使风帆,不用桨橹,它是个怪物,吐着黑烟,嘟嘟嘟嘟,就开上来了,速度还非常快。胡林翼感觉到天要变了,这是当时先进者对危机的认识,这种认识需要高度的敏感,我们今天同样需要胡林翼这样的敏感。

盲目自大造成的笑话

再看林则徐林则徐被称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组织翻译了《四国志》,使我们第一次知道了原来世界是这么大,这么多的国家,有英国、法国、葡萄牙、西班牙……

这个当时站在我们民族最前沿的人,他是怎样看世界的呢?道光二十年八月初四,鸦片战争马上就要打起来了,英国人已经出兵了,林则徐道光皇帝上了一道奏折,他认为没问题。英国人来了,我们能打胜他。奏折写道:“彼之所至,只在炮利船坚,一至岸上,则该夷无他技,且其浑身裹缠,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复起,不独一兵可刃数敌,即乡勇平民竟足以制其死命,况夷人异言异服,眼鼻毛发皆与华人迥殊,吾民齐心协力,歼除非种,断不至于误杀。”

这就是林则徐当时的看法,我们今天会认为这是个笑话,可这是当时我们民族最先进的人,站在第一线的力量。民族最清醒的力量,对世界的认知尚且如此!

现代很多人认为鸦片战争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道光皇帝的昏庸,把林则徐给撤职了,用了一帮投降派。这是历史一个人的成全,道光皇帝林则徐撤职了,从历史上成全了他。林则徐保全了他的英名。这是中国历史上最痛苦最复杂的一部分,我们往往不能直面,通常是找几个替罪羊,说我们近代本来不错,就是几个坏蛋把国家民族给出卖了,要不然断不至于如此。于是,整个民族就得到了精神上的解脱。这种寻找替罪羊的观念,使得我们直到今天也没深刻认识这场历史的教训。

再看当时与林则徐齐名的一个民族英雄———裕谦,浙江巡抚。道光皇帝后来任命他为钦差大臣,督办浙江军务。在林则徐上奏一周多之后,他也给道光皇帝上了一个奏折,说英国人犯了兵家大忌,他们肯定要失败,并且总结成八条,头头是道。裕谦说该夷犯此八忌,其败可立而待。结果裕谦兵败,投水自尽。这是我们最惨痛的一部分历史。裕谦这种抗击帝国主义不屈服的精神,当然是很可贵的,但我们为什么会失败,一败而再败?是我们没有人?我们不敢打?我们不敢牺牲?我们一帮人在前面英勇奋战,但最后全部都失败了。当时裕谦守卫镇海,“誓与城市共存亡”,他觉得他肯定要胜,结果镇海被攻陷,裕谦投水。

封闭落后只能挨打

整个鸦片战争,中国军队没有守住一个英国人攻击的地点,没有夺回一个英国人占据的地点!我们很多人把所有的罪责都推给道光皇帝道光,中国近代史耻辱柱上的第一人,因为他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

道光这个人是一个巨大矛盾,其实他是一个想励精图治的皇帝道光上台,就觉得事情不妙,朝风颓败,民风颓败,道光力图重整朝纲,道光当时规定“宫中岁入不得超过二十万”,他节约开支,就是要支援前方的禁烟,要备战,要和英国人打一仗。今天我们说的“四菜一汤”道光可能是起源之一,道光当时说“宫中用膳,每日不得超过四碗”;皇后过生日,道光皇帝用打卤面在宫中招待大臣和太监。他拼命地节约,甚至穿过打补丁的裤子,我们近代以来,穿带补丁的裤子的皇帝道光也是第一人。这是历史,当然历史的残酷性也就在这儿:历史不记过程,只记结果,道光你励精图治,但第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是你签的,那历史耻辱柱上的第一个人就是你。

当时《中英南京条约》签约后,消息传到北京,道光很难受。清史记载:“上退朝后,伏首于便殿阶上,一日夜未尝暂息,侍者但闻太息声,漏下五鼓,上乎顿足长叹。”他很难受,不是像我们今天所说的“仅为一己之安,出卖国土,丧权辱国”。可道光皇帝并没有认识到败在哪里,他上台时,拼命想有所作为,结果最后败了,直到去世,一直郁郁寡欢。

咸丰皇帝最大的愿望就是帮父亲报一箭之仇,给父亲雪耻。他上台第一件事就是把道光时代的主和派全部撤职,重新起用主战派。林则徐等人全部起用,但是后来由于林则徐身体不好,病死在赴任途中。咸丰上台以后也是学他父亲那套励精图治,希望重整朝纲。咸丰还把一个大臣写的“防三渐”作为座右铭:第一“防土木之渐”;第二“防宴安之渐”;第三“防壅蔽之渐”。他想做一个开明的皇帝,想要把问题搞清楚,想要报父亲这个仇,结果,道光败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咸丰败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相关推荐:

羌族文化 古色古香的羌族酿酒文化

奇特的藏族服饰的介绍

辽宁辽阳塔湾塔

浙江杭州郭庄

伍守阳对道教发展有什么影响?伍守阳著作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