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明朝农民为什么要造反?用全国七分之三的耕地承担几乎所有的赋税

发布时间:2017-07-27 栏目:专题 投稿:幸福的羊

1644年3月,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攻入明帝国的首都北京,明朝崇祯皇帝走投无路之下选择了自缢。但李自成并没有坐稳江山,反而是关外的清朝击败了李自成,入主中原并给中国带来了无尽的灾难。现在的人一直对李自成的农民军持批评态度,认为是这群流寇毁了大明朝,但是这些需要思考一个问题:明朝为什么会出现“流寇”,老实巴交的农民们为什么要造反?

一、明朝后期的政治糜烂,土地兼并情况严重

在16世纪后期,万历皇帝朱翊钧即位之时年仅10岁,自然无法处理政务,国家政事由内阁首辅张居正处理。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张居正主持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首先重新丈量土地,使那些隐瞒下来的耕地重新浮出水面;此外推行了一条鞭法,推行赋税改革。在他的主持下,社会经济有所恢复,但是在万历十年,张居正病逝,改革立刻终止,一切又都回到了原点。既然张居正死了,那贵族和官员们再也没有顾虑了。

万历皇帝自己的皇庄就遍布京城各地,拥有耕地3万多顷。那些分封在各地的亲王们就更加不像话了,分封在成都的蜀王占据了都江堰附近耕地的70%,因为这些地区十分方便灌溉,具体有多少耕地呢?相当于四川地区11个县的总面积。分封在开封的周王更加绝,开封地区50%以上的耕地成了周王的私产。万历皇帝的弟弟潞王分封在河南卫辉,几乎占尽了该地区耕地,多达4万多顷。万历皇帝的姑姑荣昌长公主,拥有耕地37万多亩,但她竟然还告诉万历皇帝自己“勉强糊口”。除了贵族,太监们也没有闲着,他们普遍接受民间的投献,大太监的手里最少也有一两千顷耕地。各地的官员们也没有客气,明朝后期几乎每一个像样的地方官手里都有那么几百顷耕地。最后统计的结果让人触目惊心,这些土地加在一起占了明朝耕地面积的七分之四,关键在于这些土地不用缴纳任何赋税。换句话说,可怜的农民们要用剩下的七分之三的耕地分担几乎所有的赋税

二、战事吃紧层层摊派,地方官员横征暴敛

万历后期,由于这位皇帝平时不理政务,在位的48年中有20年不上朝。一些上奏致仕的官员迟迟得不到批复,便自行离去,而万历皇帝认为少一个官员就少发一些俸禄,何乐而不为。这样的情况天长日久,致使大明朝官员缺额达到了四分之一。监督和审查机构也同样如此,这就为官员贪赃枉法开了方便之门。

明朝后期,战事频发,而明朝的国库又无法承担这些巨额军费,于是只能向农民进行加征。从万历末期至崇祯时期,明朝一共向农民加征了1670多万两白银的赋税这些赋税全部要有农民们分摊,那些贵族、官员们拥有大量的土地却不会掏出一文钱。此外到了明朝后期,朱明皇族的人口已经达到了几十万,这些人也要靠农民们来养活,而且这些付出是额外的,不在赋税之内。既然有机会贪污,官员们才不傻,朝廷下来的赋税指标级级增加数额,到了最低级的征收部门,征收的数额已经是朝廷要求的三倍以上。官员们只需要向朝廷缴纳三分之一,剩下的被他们私分了。

农民们负担不起,开始出现逃亡。而地方官员为了完成数额,便将逃亡农户需要承担的赋税再次分担到周围几户头上。老实巴交的农民们只希望好好生活,不到迫不得已谁也不想背井离乡的逃亡。这样的残酷压榨之下,到了崇祯登基之初,已经出现了整村整片的农民逃亡,最后一些中小地主也不堪重负被迫开始逃亡。一位前往北京上任的官员,在奏折中心急如焚的记述了河南这个中部大省的情况:他一天走了六十里路,没有发现一个耕夫,道路两边的耕地已经长满了野草。可见百姓逃亡情况有多么严重。

三、各种自然灾害成为压垮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万历末年,中国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旱灾,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南、湖北甚至江浙地区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旱灾;尤其是山东和河南地区万历43年,这两地区几乎颗粒无收,起初农民吃些干草和树皮,最后开始人吃人。山东地区的举人们赴京赶考,满含血泪的乞求朝廷救济,却毫无回音。到了崇祯时期,陕西地区大旱,头一天埋葬的死者,第二天就被其他人挖出来吃了。而朝廷为了平定各地已经发生的小规模农民起义和关外的后金,只能继续增加赋税的额度。

崇祯初年,已经有远见的官员看出了这个问题,并表示秦汉唐元等王朝都是从内部先瓦解的。但是崇祯皇帝一心想做一个中心之主,要平定内外,就只能继续增加赋税。也就出现了赋税越征越少,农民逃亡越来越少的恶性循环。这样的统治下,农民怎么能不反?这也是明末农民起义接连不断、怎么都无法平定的根本原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道理不只是说说而已。

相关推荐:

朴食,食物与精神

西藏民间儿童游戏荟萃(一)

甜品糖不甩的由来

这位女皇横扫欧洲,最后被自己处决的“老公”竟然复活造反!

抗战疑问:中国的战时陪都为什么会确定在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