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历史仅有故事,历史就不是历史

发布时间:2017-07-29 栏目:专题 投稿:大胆的画笔

(春秋时代铜方彝,枞阳出土)

我的家乡枞阳非常奇特:不熟悉的人往往知道它的历史,而熟悉的人往往不知道它的历史

枞阳县置于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春秋战国时称作松阳,唐至德二年(757年)更名桐城县,1955年恢复汉代旧名枞阳县,原县城地区保留为今桐城市。

在家乡枞阳历史,那是非常麻烦的一件事:跟枞阳同是一个县的桐城,现在也是一个县(县级市);枞阳曾经叫过的松阳,现在天已是浙江的了。所以,这历史谈近了就谈到了县外,谈远了就谈到了省外。

(姚鼐《刘海峰先生传》文稿卷)

枞阳历史上的最后一次辉煌,见于明清。比方说明季“东林党”的中坚人物左光斗,明代著名的传奇作家阮大铖,清代“桐城派三祖” 方苞、刘大櫆、姚鼐,等等。灿若星河的历史人物,如果太熟悉也不好谈,因为他们涉及到底是今枞阳还是今桐城的先贤。

曾有一位枞阳人总结了一句话:“枞阳出人,桐城出名。”结果,引来一片骂声。说这话不容易,对这句话表态也不容易:无论你投赞成票还是反对票,挨50%人的骂肯定是没问题的。

地方上在意历史名人的归属,其实崇拜先贤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证明这里“人杰地灵”。自明代起,桐城枞阳)科举盛况空前,进士人数达八十四人。谁要是说一句,这种人才辈出跟“人杰地灵”没太大关系,挨骂的可能性升至100%绝对没有问题。

(章伯钧 手迹)

“人杰地灵”跟“人才辈出”,究竟有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如今,枞阳县由安庆市改属铜陵市。今天的铜陵市,明代不过是铜陵县。明代铜陵县,进士仅有四人。剔除地域与人口规模等因数,桐城枞阳)的进士数是铜陵的十倍,也就是说:桐城枞阳)以10:1完胜铜陵

但是,宋代两地的科举情形又是怎样的呢?在宋代,铜陵进士共十八人,桐城枞阳进士仅九名。考虑两的地域与人口因素,宋代的铜陵,曾以4:1完胜桐城枞阳)!

时代不同,谁家的地也都是那样,为什么“人杰地灵”让位于“风水轮流转”呢?

(明成祖朱棣像)

历史研究的意义,并不在于人云亦云。

明代铜陵似乎很荒凉,其实明初的桐城枞阳)也繁荣不到哪里去,在大明开国后的三十余年里,桐城枞阳)同样沉寂落寞,人文不兴。

永乐二年(1404年),桐城的第一个进士横空出世——桐城刘莹进士及第。

为什么要等到永乐年间?因为要有“南北榜案”。

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春,翰林学士刘三吾主持丁丑科会试。刘三吾“为人慷慨,不设城府”,正因为这位主考官太正直,会试的结果出现了“意外”:这一科录取的进士中,100%是南方人,没有一个北方的!

南方人文胜于北方,这是宋后的不争事实。历而经元末明初的战乱,复经“蓝玉案”的血洗,北方人文更遭摧残。丁丑科所录的进士,亦只有五十一名。录取人数过少,极端结果的概率增大。但这个结果,引发了大规模群体事件,激起了北方人的普遍不满。基于社会稳定的需要,朱元将刘三吾免职,二十余人杀头,并于同年秋天重新开考。这一次放榜,居然也是个“清一色”:录取的进士,全部都是北方人,没有一个南方的——这就是明初的“南北榜案”。

朱元璋其实是极具政治智慧的,他已经意识到这原本不是刘三吾的错,而是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从此科举不再统一录取进士,而分作南、北、中三卷(榜)。本属南方的桐城枞阳),既没有作为“南榜”,也没有作为“北榜”,而是列为“中榜”。让本属“南榜”的桐城枞阳)举子,与最蛮荒的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四省考生一决高低,结果自然可想而知。

(明太祖朱元璋像)

制度的改变,导致了铜陵桐城科举形势的逆转。也只有而制度,才是解开一个王朝一切诡异现象的真正密码。明朝的解读,只能从胡惟庸开始。

作为一个“资深”造反者,与元末无数起事的草莽英雄不同,胡惟庸有一定的文化,较强的管理能力,所以他在“打江山”时代无足轻重,但在“坐江山”时代权力冲顶——成为大明朝最后的宰相,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宰相。

胡惟庸的悲剧,在于他既不平“庸”,也不中“庸”,也不完全是“胡”作非为。朱元璋对胡惟庸的痛恨,并非这个人,而是他的位子——丞相!皇帝与丞相,这种董事长与总经理的关系,历来缺少和谐。朱元璋要解决的,正是这个问题。

朱元璋的政治制度设计,主题是整个王朝除了皇帝,没有人总成政事,也没有人能总揽官员,让皇帝重新回到独裁者的宝座。为此,他宁可一天看一百五十道奏章,一天要处理四百件公务。

制度从来都是一柄双刃剑。相权的消失,皇权的上升,在皇权稳定传递过程中,大明朝出现了张居正这样的首辅,也出现了魏忠贤这样的太监,其实都是一根藤上的瓜。纵观明朝,直到它断气的那一天,都没有出现皇权以外的哪一方,能够在体制内真正做大做强,天下也没有形成汉末、唐末的割据势力。有的就是乱,以乱为代价的,王朝得以苟延残喘。

阮大铖七言诗)

最后,为什么要写写阮大铖?因为这是一个标本。

阮大铖,“才子”还是“奸臣”,“好人”还是“坏人”?

其实,这并不重要。阮大铖一生历经万历、天启、崇祯、弘光四朝。万历朝的阮大铖,是一个老老实实而又原地踏步的小官;天启朝的阮大铖,是一个熟悉官场门径而升官自如的政客;崇祯朝的阮大铖,是一个赋闲乡野的纯种文人;弘光朝的阮大铖,是一个权倾朝野的人物,明清交替,若不是天不假年,他便是钱谦益第二,大清朝的“二臣”。这些,只能证实他是朱元璋子孙治下的臣子,其他毋庸多言。

历史没有故事历史没有读者;历史仅有故事历史不是历史……

相关推荐:

演唱的字音与旋律有什么关系?

首届亚欧丝绸之路服装节9月7日至11日举行

"早酒晚茶五更色"是大忌

京族的房子是什么样的?京族建筑风格

20座前南斯拉夫的诡异雕塑 召唤外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