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东汉末年的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创业故事

发布时间:2017-08-01 栏目:专题 投稿:无语的音响

汉末,是一个疯狂的时期。尤其是黄巾起义后的帝国,说是支离破散,也绝对不为过。那时,英雄辈出,草莽争雄;那时,有人杀人,也有人被人杀;而那个时代,同时也是一个梦想的天堂,但也是一个毁灭的地狱。在那个时代的人们,为了活命与霸业,有理想的,逐渐失去理想;而没有丢掉理想的,则一个个化为飞蛾,扑向了烈焰。

钱穆老先生在其所著的《国史大纲》里面,在谈到汉末的这段历史的时候,曾说过这么一段话:历史的演变,并不依照一定必然的逻辑。【因不断有人类的新努力参加,可以摇动逻辑之确定性。】倘使当时的新政权,能有较高的理想,未尝不足以把将次成长的离心力重新团结起来,而不幸魏、晋政权亦只代表了一时的黑暗与自私。

无疑,在历史上,那个真正的东汉末年,远没有我们平常看到的那么英雄浪漫,那么豪气冲天。但是,我今天要讲的一个人,那个人,我个人却觉得他,正是那个时代少有的真正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一名小人物。

说他是小,因为,他的确在那个时代算不上是什么主角,就连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里所列出的十八路诸侯中,都没有他的名号,但是,说他是个人物,是因为,他的的确确也是一名诸侯,一名有节操的诸侯,同时又是一名有着自己理想和信念的诸侯

他,就是原汉东郡太守臧洪

对于臧洪,其实各种历史记载也是很多的,譬如,王粲的《英雄记》、陈寿的《三国志》还有《后汉书》里面,都有众多描述。我只择其重点进行描述此人。

在《后汉书》里面,关于臧洪的成长故事,就只用了一段话: 洪年十五,以父功拜童子郎,知名太学。洪体貌魁梧,有异姿。举孝廉,补即丘长。中平末,弃官还家,太守张超请为功曹。

而《三国志》里面,则略微长一点:臧洪,字子源,广陵射阳人也。父旻,历匈奴中郎将、中山、太原太守,所在有名。洪体貌魁梧,有异於人,举孝廉为郎。时选三署郎以补县长;琅邪赵昱为莒长,东莱刘繇下邑长,东海王朗菑丘长,洪即丘长。灵帝末,弃官还家,太守张超请洪为功曹。

这两段话,虽然长短不同,侧重点不同,但是,基本上就讲了一个事实,即,臧洪的老爸比较有名,很厉害,所以,臧洪作为官二代,又加上本身比较出色,也就是文中所讲的体貌魁梧,有异姿。所以,被举孝廉,也就是说正式加入了帝国的官员体制里了。而后,两篇的记载,则略有差异,但是,最终结果都是一个,即被太守张超请为功曹。

而客观的说,正是从被张超请为功曹的那一刻起,应该说,真正属于臧洪故事才正式开始了。

张超我们凡是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应该都知道,这个人虽然不咋地,但好歹也是反董十八路诸侯之一。

而也就是臧洪正式加入张超的队伍而后不久,帝国,发生了一件大事。

《后汉书》是这样记载的: 时,董卓弑帝,图危社稷。

当然,这个事件很多人都知道。但是,我要说的重点就是在这一刻,终于作为属于臧洪登上历史舞台的精彩一幕正式开始了。

在这里,《后汉书》与《三国志》都专门进行过描述。

《后汉书》是这样说的:时,董卓弑帝,图危社稷。洪说超曰:“明府历世受恩,兄弟并据大郡。今王室将危,贼臣虎视,此诚义士效命之秋也。今郡境尚全,吏人殷富,若动桴鼓,可得二万人。以此诛除国贼,为天下唱义,不亦宜乎!”

而《三国志》则是这样记载的:董卓杀帝,图危社稷,洪说超曰:"明府历世受恩,兄弟并据大郡,今王室将危,贼臣未枭,此诚天下义烈报恩效命之秋也。今郡境尚全,吏民殷富,若动枹鼓,可得二万人,以此诛除国贼,为天下倡先,义之大者也。"超然其言,与洪西至陈留,见兄邈计事。

古人常有言,义之大者,为国为民,当然,我们不能仅凭臧洪的一番话,就能证明什么,但是臧洪作为一名普通士人,一名普通的帝国小官员,而且是没有独立能力的小官员,却可以说出这样的话,尤其是他不仅是说,更是在建议自己的顶头上司该如何做。诚然,单单凭那一番话,我们就可以看出臧洪一个什么样的人,放我们今天,那就是一个十足的热血青年,看到国家有难,便想办法如何报国,自己不行,就向自己的上司反映,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说动自己的上司,以求得他们的认可,并同时告诉自己的上司应该如何做。好了,当然,这些我们都是仅仅凭借臧洪的一番话所做出的评断,故事还远没有结束,我们继续看历史是如何记载的。

因为《三国志》与《后汉书》在这里的记载相差无几,我就在这里就只摘选《三国志》内容进行着重讲述。

就是臧洪张超说完那番话后。张邈其实也有此心意,于是和张超会于酸枣,邈谓超曰:"闻弟为郡守,政教威恩,不由己出,动任臧洪,洪者何人?"而后,超曰:"洪才略智数优超,超甚爱之,海内奇士也。"于是,张邈即引见洪,与语大异之。意思就是张邈通过与臧洪交谈,感觉这个人很厉害。而后,张氏兄弟二人,便致之于刘兖州公山、孔豫州公绪,这些诸侯皆与藏洪亲善。而后,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诸侯联盟伐董卓,于是众诸侯乃设坛场,方共盟誓,诸州郡更相让,莫敢当,也就是说,谁都没有能力服众担任,咸共推洪,于是大家都推荐臧洪为关东联军设坛盟誓。

于是,接下来,臧洪在历史上的最著名的一次演讲便开始了,洪乃升坛操槃歃血而盟曰:"汉室不幸,皇纲失统,贼臣董卓乘衅纵害,祸加至尊,虐流百姓,大惧沦丧社稷,翦覆四海。兖州刺史岱、豫州刺史伷、陈留太守邈、东郡太守瑁、广陵太守超等,纠合义兵,并赴国难。凡我同盟,齐心戮力,以致臣节,殒首丧元,必无二志。有渝此盟,俾坠其命,无克遗育。皇天后土,祖宗明灵,实皆鉴之!"

而这次演讲的效果历史也是记载很清楚的:洪辞气慷慨,涕泣横下,闻其言者,虽卒伍厮养,莫不激扬,人思致节。

诚然,后因诸侯之间互相猜忌,诸侯联军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但是,仅仅通过此次演讲,我们可以看出臧洪此人的个人魅力。一个人,为什么可以感动很多人,就是因为他有理想,他有自己所坚守的东西,从开始的时候,臧洪建议张超开始,到后来的臧洪的盟誓演讲。一次次都反映出了臧洪此人作为一名理想主义者所与生俱来的人格魅力。

而作为一名理想主义者,往往也是非常有才能的,在《三国志》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载:超遣洪诣大司马刘虞谋,值公孙瓒之难,至河间,遇幽、冀二州交兵,使命不达。而袁绍见洪,又奇重之,与结分合好。会青州刺史焦和卒,绍使洪领青州以抚其众。洪在州二年,群盗奔走。绍叹其能,徙为东郡太守,治东武阳。

臧洪统领青州不过两年,则盗寇离去,关于这个成果的大小,我们应该结合那个时代来看,这点,我们要知道,尤其是黄巾军过后的帝国,不要说是盗寇遍地,仅仅黄巾残余,就遍地都是,如历史所记载的,各地不断发生的小型叛乱,如黑山、白波、黄龙等数十种势力层出不穷,这些势力,小的也有数千人,势力大的甚至有百万人。要知道,而后作为曹操主力部队的青州军,就是从在青州流窜的黄巾部队投降曹操后组成的。然青州却可在臧洪的管理下,群盗奔走,这无疑说明了臧洪非常杰出的能力。于是,袁绍不得不感叹他的能力,并任命他为东郡太守,而在此时的臧洪,才勉强算是一个诸侯了,当然,毕竟还是在袁绍的统领之下。

其实,如果就照这样发展下去,无疑,臧洪的前途应该还是很光明的,但是,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人们必须进行各种抉择,而无疑,接下来的那个对于臧洪所出的选择题,可谓真正改变了臧洪的人生轨迹。

《三国志》对于接下来的发生的事是这样记载的:太祖围张超于雍丘,超言:"唯恃臧洪,当来救吾。"众人以为袁、曹方睦,而洪为绍所表用,必不败好招祸,远来赴此。

这道选择题其实很容易就能看懂。曹操把张超给围了,而我开始就讲了,臧洪张超的关系非常好,于是,张超求助臧洪。这道选择题其实就是在选择臧洪是救还是不救?事实上,那个时代的人很多都以为臧洪不会去救,其实,即使是放我们现在也一样,张超只是你的一个前上司,而你现在又不是给他干,你担心他干什么?好吧,即使你们关系好,但是,即使你去了,说不定,也管不了什么用,还会搭上你自己,你又是何必呢?何况,这都是乱世了,什么是乱世?能活命才是王道,自己把自己能照顾好就不错了,还管别人,真以为自己的上帝啊。或许对于一般人来说,不对,应该是说对于那个世界极大多数的人来说,这道选择题其实就很好做,不去救才是上上选择。

但是,藏洪是一般人吗?的确,臧洪不但不是一般人,他更是一名理想主义者,他,臧洪,不仅有自己所信奉的道义存在,他更有属于自己的理想和理念。而这道对于别人或许是选择题的问题,但是对于臧洪来说,这压根就不是个问题。

后来的事,《三国志》是这样记载的:超曰:"子源,天下义士,终不背本者,但恐见禁制,不相及逮耳。"洪闻之,果徒跣号泣,并勒所领兵,又从绍请兵马,求欲救超,而绍终不听许。超遂族灭。洪由是怨绍,绝不与通。

没错,张超臧洪会来救,而臧洪更是为了救张超,不惜与当时最强大的袁绍反目成仇。

虽然,最终,张超还是因为实力不济,最终被曹操给杀了。但是,在那个时代,在那个乱世人命如草芥的时代张超臧洪的信任,告诉了我们,原来,即使是在乱世,也还是有所谓的道义存在的,也还是有人愿意坚持那种真正的兄弟之义,那种舍己为人的义气。有些人,就是那么值得信任,所以,张超至死都相信臧洪会来救他,有些人的确就值得别人信任,所以,即使是张超死了,臧洪都不惜与袁绍反目。毫无疑问,张超臧洪都是典型的理想主义者

现在有句话很流行,即所谓的:理想是美好的,但现实则是骨干的。

但是,我觉得,正因为理想是美好的,所以我们才去追求她,而现实虽然是骨干的,但是,这不代表我们可以放弃理想。

刚才说到,因为袁绍不救张超,于是,臧洪与袁绍反目,《三国志》中接下来是这样描写的:洪由是怨绍,绝不与通。绍兴兵围之,历年不下,使洪邑人陈琳以书譬洪,示其祸福,责以恩义。

其实,到了这里,的的确确这是臧洪的最后一次机会了,如果臧洪肯认错,肯低头,这事或许就那么过去了。大文豪陈琳我们应该都知道,当年,他的一纸骂曹檄文,可是把曹操的头疼都是骂好了,而且,更关键的是,曹操不仅没有生气,还因此非常欣赏陈琳,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陈琳文笔的厉害。但是,话说回来,再好的文笔,对上了坚定的理想主义者,也只能是刹羽而归。同样,也正是因为陈琳的书信,才引出了臧洪那封名闻天下的绝命书。

原本王粲所著《汉末英雄记》对臧洪书信有全文记载,但因无法找到原文,现暂引录《三国志》与《后汉书》中的描述,虽略有删减,但权供大家查阅:

洪答曰:隔阔相思,发于寤寐。幸相去步武之间耳,而以趣舍异规,不得相见,其为怆悢,可为心哉!前日不遗,比辱雅贶,述叙祸福,公私切至。所以不即奉答者,既学薄才钝,不足塞诘;亦以吾子携负侧室,息肩主人,家在东州,仆为仇敌。以是事人,虽披中情,堕肝胆,犹身疏有罪,言甘见怪,方首尾不救,何能恤人?且以子之才,穷该典籍,岂将闇于大道,不达余趣哉!然犹复云云者,仆以是知足下之言,信不由衷,将以救祸也。必欲算计长短,辩谘是非,是非之论,言满天下,陈之更不明,不言无所损。又言伤告绝之义,非吾所忍行也,是以捐弃纸笔,一无所答。亦冀遥忖其心,知其计定,不复渝变也。重获来命,援引古今,纷纭六纸,虽欲不言,焉得已哉!仆小人也,本因行役,寇窃大州,恩深分厚,宁乐今日自还接刃!每登城勒兵,望主人之旗鼓,感故友之周旋,抚弦搦矢,不觉流涕之覆面也。何者?自以辅佐主人,无以为悔。主人相接,过绝等伦。当受任之初,自谓究竟大事,共尊王室。岂悟天子不悦,本州见侵,郡将遘牖里之厄,陈留克创兵之谋,谋计栖迟,丧忠孝之名,杖策携背,亏交友之分。揆此二者,与其不得已,丧忠孝之名与亏交友之道,轻重殊涂,亲疏异画,故便收泪告绝。若使主人少垂故人,住者侧席,去者克己,不汲汲于离友,信刑戮以自辅,则仆抗季札之志,不为今日之战矣。何以效之?昔张景明亲登坛喢血,奉辞奔走,卒使韩牧让印,主人得地;然后但以拜章朝主,赐爵获传之故,旋时之间,不蒙观过之贷,而受夷灭之祸。吕奉先讨卓来奔,请兵不获,告去何罪?复见斫刺,滨于死亡。刘子琪奉使逾时,辞不获命,畏威怀亲,以诈求归,可谓有志忠孝,无损霸道者也;然辄僵毙麾下,不蒙亏除。仆虽不敏,又素不能原始见终,睹微知著,窃度主人之心,岂谓三子宜死,罚当刑中哉?实且欲一统山东,增兵讨雠,惧战士狐疑,无以沮劝,故抑废王命以崇承制,慕义者蒙荣,待放者被戮,此乃主人之利,非游士之原也。故仆鉴戒前人,困穷死战。仆虽下愚,亦尝闻君子之言矣。此实非吾心也。乃主人招焉。凡吾所以背弃国民,用命此城者,正以君子之违,不適敌国故也。是以获罪主人,见攻逾时,而足下更引此义以为吾规,无乃辞同趋异,非君子所为休戚者哉!吾闻之也,义不背亲,忠不违君,故东宗本州以为亲援,中扶郡将以安社稷,一举二得以徼忠孝,何以为非?而足下欲吾轻本破家,均君主人。主人之於我也,年为吾兄,分为笃友,道乖告去,以安君亲,可谓顺矣。若子之言,则包胥宜致命於伍员,不当号哭於秦庭矣。苟区区於攘患,不知言乖乎道理矣。足下或者见城围不解,救兵未至,感婚姻之义,惟平生之好,以屈节而苟生,胜守义而倾覆也。昔晏婴不降志於白刃,南史不曲笔以求生,故身著图象,名垂后世,况仆据金城之固,驱士民之力,散三年之畜,以为一年之资,匡困补乏,以悦天下,何图筑室反耕哉!但惧秋风扬尘,伯珪马首南向,张杨、飞燕,膂力作难,北鄙将告倒县之急,股肱奏乞归之诚耳。主人当鉴我曹辈,反旌退师,治兵邺垣,何宜久辱盛怒,暴威於吾城下哉?足下讥吾恃黑山以为救,独不念黄巾之合从邪!加飞燕之属悉以受王命矣。昔高祖取彭越于钜野,光武创基兆于绿林,卒能龙飞中兴,以成帝业,苟可辅主兴化,夫何嫌哉!况仆亲奉玺书,与之从事。行矣孔璋!足下徼利於境外,臧洪授命於君亲;吾子讬身於盟主,臧洪策名於长安。子谓余身死而名灭,仆亦笑子生死而无闻焉,悲哉!本同而末离,努力努力,夫复何言!

洋洋洒洒一篇绝命书,可谓臧洪毕生之最后感触。关于臧洪书信内容,我不做过多解释,只是单说,臧洪已经表明的态度。即用司马太公所言来说就是: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与鸿毛。对于臧洪来说,朋友,就是手足,对于臧洪来说,自己所坚持的远比自己的生命要重要的多的多。尤其是臧洪在信中结尾的那句“子谓余身死而名灭,仆亦笑子生死而无闻焉,悲哉!”。 什么是理想主义者?这就是真正的理想主义者。是,你可以击败我,你也可以杀了我,你甚至可以彻底摧毁我的身躯,但是,我依然笑你生死而无闻。

而后的故事,果然如臧洪所预料的一般。

《后汉书》中是这样记载的:绍见洪书,知无降意,增兵急攻。

但是就是这场和那个时代其他的城市上演的攻防战一样的战争,却依然却发生了极其壮烈的故事

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城中粮谷以尽,外无强救,洪自度必不免,呼吏士谓曰:"袁氏无道,所图不轨,且不救洪郡将。洪於大义,不得不死,今诸君无事空与此祸!可先城未败,将妻子出。"将吏士民皆垂泣曰:"明府与袁氏本无怨隙,今为本朝郡将之故,自致残困,吏民何忍当舍明府去也!"初尚掘鼠煮筋角,后无可复食者。主簿启内厨米三斗,请中分稍以为糜粥,洪叹曰:"独食此何为!"使作薄粥,众分歠之,杀其爱妾以食将士。将士咸流涕,无能仰视者。男女七八千人相枕而死,莫有离叛。

没错,无论从哪个方面上讲,这些人都死的不值,死的非常不值。正如王夫之在后来看到这段历史时,所骂的:臧洪怨袁绍之不救张超,困守孤城,杀爱妾以食将士,陷其民男女相枕而死者七八千人,何为者哉?张邈兄弟党吕布以夺曹操之兖州,于其时,天子方蒙尘而寄命于贼手,超无能恤,彼其于袁、曹均耳。洪以私恩为一曲之义,奋不顾身,而一郡之生齿为之并命,殆所谓任侠者与!于义未也,而食人之罪不可逭矣。天下至不仁之事,其始为之者,未必不托于义以生其安忍之心。

没错,王夫之老人家骂的的确对,非常对。是的,仅仅就是为了个人的道义坚持,而至那么多人的生死于不顾,难道不是自私可恶吗?可是,难道臧洪就是错的吗?

我以为,臧洪也没错,错的是那个时代那个道义沦落,天下苦难不断的时代

孟子有言: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一千年后的文天祥,面对同样如此难事时,也说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什么是对?什么是错?难道活着就是对,死了就是错吗?我知道现人多以儒家这种为仁义而死,轻易丢掉自己的生命而死,为不齿。毕竟,历史上也有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成功典范。

但是,我要说的是,什么是真正有意义的人生?并不是说你做了多么了不起的事情,那就是有意义。而是当你在你自己逐渐死去的时候,你会感到自己对自己曾经所做的事情,并没有感到惋惜和后悔,虽然,自己死了,但自己依然闻心无愧。而在我看来,这就是最有意义的人生。当然,此番论断仅为个人观点。

但是,无疑,在臧洪死的那一刻,他绝对不会后悔,因为,这是他自己选择的,如果他后悔的话,他当初就不会那样选择了。同样,那些追随臧洪而死去的百姓也是无悔的,否则,他们当初大可离开。

关于臧洪最后的故事,我则引用《后汉书》中的记录:城陷,生执洪。绍盛帷慢,大会诸将见洪。谓曰:“臧洪何相负若是!今日服未?”洪据地瞋目曰“诸袁事汉,四世五公,可谓受恩。今王室衰弱,无扶翼之意,而欲因际会,觖望非冀,多杀忠良,以立奸威。洪亲见将军呼张陈留为兄,则洪府君亦宜为弟,而不能同心戮力,为国除害,坐拥兵众,观人屠灭。惜洪力劣,不能推刃为天下报仇,何谓服乎?”绍本爱洪,意欲屈服赦之,见其辞切,知终不为用,乃命杀焉。洪邑人陈容,少为诸生,亲慕于洪,随为东郡丞。先城未败,洪使归绍。时,容在坐,见洪当死,起谓绍曰:“将军举大事,欲为天下除暴,而专先诛忠义,岂合天意?臧洪发举为郡将,奈何杀之!”绍惭,使人牵出,谓曰:“汝非臧洪畴,空复尔为?”容顾曰:“夫仁义岂有常所,蹈之则君子,背之则小人。今日宁与臧洪同日死,不与将军同日生也。”遂复见杀。在绍坐者,无不叹息,窃相谓曰:“如何一日戮二烈士!”先是,洪遣司马二人出,求救于吕布。比还,城已陷,皆赴敌死。

没错,这就是这个小人物的最后故事,同时也是这个理想主义者的最后结局。

臧洪终不过是为不齿与袁绍为伍而亡,而臧洪麾下之陈容与司马二人,又自甘为臧洪而殉葬。

为什么?这究竟是为了什么?难道这些人真的就不怕死吗?难道这些人就真的很喜欢死吗?为什么一个个甘死如怡?为什么一个个就这么不在乎自己的生命?

他们真的不在乎吗?或许是,或许,他们真正在乎和坚守的那份东西要比生死要珍贵的多的多。

但是,毫无疑问,他们都是理想主义者,他们的一生都犹如划过黑暗乱世的一道流星,一道光明,他们最后都用他们自己的生命来为这个乱世殉葬。正如陈普的那首诗中所言:帝家安邑棘篱中,贼靡奸渠四面雄。汉士当时惟北海,一朝青史见臧洪

其实,臧洪和他一起的那些人并没有做什么了不起的大事,并没有真正做过什么为民的善事,但是,为何史书会如此不惜笔墨的留下臧洪的记录?或许赵翼的一段话方可给我们些许答案:臧洪自是汉末义士,其与张超结交,后与袁绍交兵之处,皆无关於曹操也。则魏纪内本可不必立传,而寿列之於张邈之次。盖以其气节,不忍没之耳。

或者叶适的那段话也可以让我们感悟些什么:至臧洪则不然,犹是汉之陪臣,死超雠绍,义有可依。闗东起兵,以汉为乱者,无问大小,终於臣仆簒盗,丧名失节,以苟其生,惟洪可以免焉。

最后的最后,请允许我瑾用一句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句话,来结束这个故事,来结束这个理想主义者故事。来哀悼臧洪与那些因为臧洪而死去的人们。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孰是孰非,任凭后人观之,我心终无悔矣!

本文历史百家争鸣特约作者二十三年蝉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更多精彩文章,欢迎关注历史百家争鸣公众号:ihxory

相关推荐:

传承千年的巴寨“朝水节”

酒与养生

维吾尔族乐器的演奏形式是怎样的?维吾尔族乐器的介绍

儒学地位的提升 儒学地位是什么时候统一的

独特的彝族婚俗 彝族的婚俗是怎样的?